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為何安史之亂用時八年才得以平息

時間 2022-01-13 16:45:10

1樓:純潔的黃瓜

在早期其實憑藉唐朝的優秀的實力其實可以很早的就平定了安史之亂,當時安祿山深的唐肅宗的信任,在加上安祿山自身實力強勁,所以唐肅宗對付他是真的不容易,而且那時候的唐肅宗優柔寡斷,就這樣來來回回用了八年才平定了安史之亂。

通過古書我們知道「安史之亂」過後再無唐朝盛世。其中「安史之亂」中,長安洛陽的丟失無疑的最為致命和危險的,這也是為什麼唐玄宗逃亡蜀地,讓自己的兒子唐肅宗立刻繼位的原因。雖然兩座心臟京城被攻陷,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結束,而是出現了新的轉機,就是因為安祿山覺得已經攻破了兩個主城了,自己的野心也就完成了的時候,唐肅宗的部隊直接發動的奇襲,一舉攻破了安祿山的一部分防線,這個時候的安祿山等首領開始忙著登基當皇帝,既無意也無力再揮軍西指,只能停止登基大典,開始追擊唐肅宗。

起初安祿山討伐唐朝的口號的討伐唐朝的宰相,因為他讓百姓民不聊生,這也是讓安祿山有了一個藉口開始討伐唐朝的開始。當時安祿山的實力可謂是非常的強勁,因為他光是騎兵就有十五萬人了。其中包括了靺鞨、奚、突厥、契丹等轄區內外的民族部隊。

有些直接就是退伍的士兵,這些士兵多是騎兵而且還有非常多的戰爭經驗,正好讓自己部隊中多數沒有受到嚴格軍事教育的,形成互補。其中精銳者為契丹、同羅、奚族等胡人降兵8000人,安祿山在以前的字典裡,也是壯漢的意思。

2樓:職場微微

因為唐肅宗猶豫寡斷,做事猶猶豫豫的。更多是安祿山手握重兵。且多才能幹。

3樓:哈橙寶寶

因為安史之亂是唐朝滅亡的開端,勢力錯綜複雜,而唐朝的皇帝后來也不怎麼樣,所以沒有回天之力

4樓:來自扁擔崗揚眉吐氣的茶花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5樓:詩允love詩傑

可悲的是,唐玄宗對安祿山依然深信不疑。楊國忠多次向唐玄宗指出,安祿山必反,唐玄宗根本不信。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安祿山是一個軍事能力很強的人,而且安祿山的死也十分戲劇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安史之亂的規模巨大,所以平息用了八年。

7樓:活寶果

和當時唐肅宗這個皇帝的性格有關,遠離忠臣,聽信小人的話,比較優柔寡斷,使得天下不穩定。

8樓:牧馬人

因為唐玄宗對安祿山深信不疑,把大唐1/4的兵力交到了安祿山的手裡,所以他的兵很多,大唐差點兒被他推翻。而大唐把它消滅,使用了8年才得以成功。

9樓:孤僻的小老太太

唐肅宗為人優柔寡斷,總是拿不下決心,而安祿山的能力很強,所以中間用時八年才得以平息。

為什麼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10樓:

因為這個事件之後,君王權威一落千丈

安史之亂是整個大唐史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也是盛唐從鼎盛的巔峰開始轉向衰落的節點,所以對於整個唐朝來說,它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過程。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因為楊貴妃,結束也是楊貴妃的生命作為結束,很多人說,如果不是楊貴妃的出現,安史之亂根本不會出現,但是沒有楊貴妃還有李貴妃、張貴妃,總是會有一個女人成為這個鼎盛亂世的犧牲品,因為這個和當時的皇帝性格有關的,要是他不專寵,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因為這是唐朝自開國以來,君王權威的第一次被挑戰,並且還是以君王失敗為最後結果,當初在馬嵬坡,楊貴妃本不需要死去,如果君威還在的話,但是君威已經沒有了,將軍們逼迫,君王殺死楊貴妃,才會出兵抗擊安祿山。

作為一個君主集權專治的國度,君王沒有權利抗爭和指揮自己的士兵,意味著**對這個國家的掌控已經逐漸消失,底下的臣子開始分化**集權,奪取權利了,所以才會顯示著從鼎盛的時候轉向衰落,並且事實也是如此,安史之亂後,唐玄宗開始逐步失去自己的統治力,後續的皇帝也是因為爭取權利,導致對國民生態的不顧。

總的來說,在古代社會,權利代表著一切,如果一個君王失去了自己的權威,並且權利開始被分化,也就是說明國力正在逐漸被瓦解了,所以安史之亂其實最後被消滅,但是也是引起了君臣權利的爭端的開始。

11樓:春意幾許陰

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重大的浩劫。經過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很多土地荒蕪。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勢力,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更加嚴重,遍及全國。

安史亂起,唐王朝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河北三鎮」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

安史之亂後,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稅賦很重,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

12樓:歷史天天見

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死了很多的人,人都沒了,社會那什麼發展生產力,怎麼進步,加上唐朝周邊國家時不時的騷擾,唐朝已經很是疲憊了。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唐朝的根基開始慢慢的動搖了,而且盛極必衰本來就是一個事情發展的規律。

13樓:生活達人小盧

因為這個安史之亂確實是出現了很多的這個爭權奪利,後來也引發了一些戰爭,這樣的話就會導致了這個盛極而衰的一個事情,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那麼自然就能夠平穩的度過一個時期,但是沒有想到這個亂給他們帶來了這個暴動呀。

14樓:萵筍愛蘑菇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各方面矛盾已經全面爆發,不可收拾。內部腐朽極度嚴重,節度使們也擁兵自重,都想在這亂世之中分得一杯羹。關鍵還是缺乏一位有大智慧,大魄力的皇帝,不能夠力挽狂瀾,否則極可能會讓唐朝重回大唐盛世。

15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安史之亂的發生和那個朝代的經濟矛盾、民族問題和階級矛盾有關,這些問題遲遲沒有解決,所以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矛盾也一直延續於安史之亂之後,如此,就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所以唐朝就由盛轉衰。

16樓:沉默是糖醋味兒

我個人認為呢,是一來安史之亂,開了當朝叛逆的先河,尤其是作為一個皇帝還妥協了,那麼有心思的心思就被引了出來,沒有心思的也生了幾分,心裡面帶了幾分動搖與輕視再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為何不可,我為何不可的心思。

二來是這一站裡死了挺多人的,也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渾水摸魚嘛,亂的情況下一些小動作就會更好做,所以就會多那麼兩分都不收斂。

17樓:

唐朝前期是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把唐朝的統治達到了巔峰,而李隆基中後期重用安祿山和李林甫,導致專權,後宮楊玉環和安祿山串通在一起,把國政荒廢了。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造反後,連續8年唐朝陷入戰亂,雖然郭子儀和李光弼平亂成功,但造成了國家動盪,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個局面延續了100多年,盛世結束,雖然後期晚唐有開明君主改革,但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衰敗只是時間問題。

18樓:莫莫洛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但是正如孟子所說,憂患可以興國,安逸可以亡身,太過度的繁華導致了統治者不思進取沉迷女色,這才有了安史之亂,戰爭爆發之後,很多以前的隱患也全都暴露出來,曾經的盛世變得千瘡百孔,再也回不到當時的繁華了。

19樓:餘量不足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原先有的一些弊端,沒來得及處理的隱患,都被暴露了出來,但是這個時候,皇帝已經沒有精力,沒有能力來處理了。各方有點能力沒點能力的勢力都冒了出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國力漸漸衰微,唐朝的繁盛一去不復返。

20樓:可愛的巨集哥偉

我個人認為安史之亂引發了唐朝的內戰,內戰爭奪權力,當內部不穩定,肯定會衰落下來,只有內部穩定了,人們才可能去發展經濟,去過美好的生活,所以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也造成了唐朝的滅亡。

唐朝至此由盛轉衰,安史之亂是怎麼平息的?

21樓:千信瑞

借回紇兵平亂~~~~

還有就是郭子儀~~~

然後不斷分化安祿山的部將~~~

肅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祿山被殺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思明覆叛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覆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思明稱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60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

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平定亂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22樓:橘說娛樂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維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23樓:聽風之小豬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由三代皇帝平定,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唐朝再無中興之日,變得平庸。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司馬光《資治通鑑》:

「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唐朝為什麼發生安史之亂呢?安史之亂的影響是什麼?

安史之亂的原因 1 是當時的生產力和上層建築脫節,經過一百來年和平發展,初唐建立起的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實際上的生產和人口變化,整體社會組織渙散 2 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唐玄宗用人失誤,偏聽盲信。安史之亂的影響 它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經濟受到重創,間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唐朝發生安史...

唐朝安史之亂一共持續了多少年,安史之亂是怎麼平定的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安祿山攻進長安之後,唐玄宗就帶著楊貴妃跑路,之後太子李享就在甘肅靈武自封皇帝,剛開始唐朝沒有統一的指揮官,加上叛黨又換了幾次領頭人,所以打了八年,最後在郭子儀帶兵平定下來的。唐朝安史之亂一共持續了八年之久,一直等到唐肅宗 繼位之後在大將郭子儀 的協助之下才徹底的平定了安史之亂。唐...

社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唐朝安史之亂的最具體情況

機智的黑默丁格 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當過四川節度使嚴武的幕僚軍師和文學老師,在平定四川出了不少力,尤其在南詔攻打成都外城的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隨後更是擊敗吐蕃和南詔的聯軍收復四川全境,為北方郭子儀唐軍提供了堅定的支援。當時杜甫為這次大勝利還送了首詩給嚴武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