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決定秦國一統天下的伊闕大戰,是如何引起的

時間 2021-10-14 20:33:33

1樓:新世紀怪人

說起秦國,我們就不得不說起他們發動的第一場戰爭,也就是伊闕大戰。這場戰爭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那麼這場戰爭是如何發生的?它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來龍去脈是什麼?為什麼說這場戰爭是決定秦國統一天下的一場戰爭呢?這就主要與這個時期各國的聯盟以及戰爭有關,這與當時各國的背景緊密相關。

在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是有著相互往來的,他們之間不是結盟就是戰爭,不過即使是結盟之中也會有戰爭,在戰爭中又會有結盟,當時的局面可以說比較複雜。再來說說秦國,當時的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算不得強大的國家,它在西周之處被分割了西方的一塊狹小的土地,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它是處於一種不發育的狀態。

為了變得強大起來,秦國不得不進軍中原,為了開啟中原的門戶,他們就發動了這場決定秦國統一天下的伊闕之戰。在當時,魏國和七國先後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在進軍中原的開始,秦國選中的第一個目標是楚國,楚國當時同時受到了秦、齊、韓、魏四個國家的進攻最終導致大敗。

在這次戰爭以後,秦軍就具備了進軍中原的實力。在伊闕之戰的初期,秦國靠著地勢可以勉強抵擋韓魏兩國的進攻。不過當時有一個大將叫白起,他看出了韓魏聯軍其實存在嫌隙,誰都不願意第一個上。

是白起就派出了少量的兵力牽制韓軍,另一方面同時襲擊魏軍。秦國自伊闕之戰勝利之後便一往無前,進軍中原的態勢更是無法抵擋。

2樓:麻莉麻莉哄

秦朝想要完成一統天下的話,就必須先發制人,而伊闕大戰就是秦國全面了兼併六國戰爭的步伐。

3樓:河工大校草

當時秦國的領地是在遠離中原的地方,要想一統中原就必須從函谷關殺出去,挺進中原,而當時的伊闕大戰,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發起的。

4樓:你想吃橘子

因為秦朝想要完成一統江山的目標,就必須走出函谷關挺近中原,因此必須要發動伊闕大戰,這是統一天下關鍵一步。

5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想要統一天下的話,就得開啟進入中原的大門,就得進攻中原,而進攻中原最重要的戰役就是伊闕大戰。

6樓:驚鴻

伊闕之戰,其實是因為魏國與齊國在當時是最為強大的國家,秦國想要進軍中原,而不得不這麼做。

7樓:x小謝

伊闕之戰,秦國兵力不過是韓國,魏國,東周三方勢力的一半,但卻可以轉攻為守,打敗三國聯軍,白起在這場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是無窮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秦國絕對是一個戰爭的發起者,為了能夠一統天下,大無畏地發起了這場戰爭,引起了這場戰鬥。

9樓:王子欒川

戰國時期,魏國與齊國先後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秦國想要進軍中原,不得不發動一場戰爭,開啟自己面向中原的門戶。伊闕之戰,說到底也是秦國為了進軍中原,而不得不發動的一場戰爭。

10樓:瓦爾登湖

到秦昭王時,全面了兼併六國戰爭的步伐。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立左更白起為帥,興兵攻伐韓魏。是為伊闕之戰。

11樓:安徽省高考諮詢趙老師

首先要知道伊闕之戰是韓,魏和秦這三個國家之間發生了一場規模很大的戰爭,並且最後的結果以秦軍大勝收場。其實這場戰爭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秦國想要通過此戰達到自己向東方擴張的目的,畢竟如果這個時候還向西擴充套件,對於秦國後續的發展是不利的,因為西方已經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掠奪了。

其次對於韓魏這兩個國家來說,他們兩個是萬萬不能允許秦國向東擴張的,因為一旦秦國擴張之後就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並且秦國當下的實力已經很強大了,如果再讓它這麼一直發展下去,有可能會到時候把他們兩個都給吞併掉。

而且對於韓魏來說他們的實力並不弱,如果單對單的拎出來和秦國相比可能有一點差距,但是一旦合作的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兩個國家從各個方面都是完勝秦國的,所以就導致他們兩個想要聯合起來教訓一下秦國,想讓它不再這麼膨脹。

所以這兩個國家當時總共集結了24萬的軍隊去對抗秦國十幾萬人,本來想要利用人數上的優勢把秦國給打趴下,讓它再也生不起這種向東擴張的念頭,然後掐斷秦國接著擴張的勢頭。

但是最後的結果確實不如人意,一代殺神白起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並且以十幾萬的軍隊打敗了韓魏24萬的聯軍,甚至做到了全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是怎樣的過程呢?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戰役和成語典故和計謀

12樓:牙牙的弟弟

1、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傳統霸主晉國因為卿大夫相互爭權內耗,大權旁落,無力對外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為了增強晉國國力,重振晉國霸業,率先將智氏的一個萬戶城邑獻與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先後獻出了一個萬戶城邑,而趙襄子拒絕向晉公獻地。

為了討伐趙襄子,晉公命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聯手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並引晉水灌晉陽城。

在晉陽城快要被淹沒時候,趙襄子暗中串通韓、魏兩家,最終韓、魏臨陣反水,以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作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以後,他們又開始瓜分晉國的土地,而晉國的國君,再無半點權威。

從此,中國歷史由春秋時代逐漸過渡到了不以道義為重、而以成敗論英雄的戰國時代。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4、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

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

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5、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援。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脣齒相依,虢國一亡,脣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

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13樓:匿名使用者

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

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採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訊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

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紙上談兵——趙括vs白起 秦趙長平之戰

圍魏救趙——孫臏vs龐涓 齊魏馬陵之戰 孫臏減灶也是這一時期的

臥薪嚐膽——夫差vs勾踐 吳越之戰

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 將相和

問鼎中原——楚莊王 楚軍逼近東周洛陽

退避三舍——楚晉之戰 晉文公重耳為報答楚國收留之恩,也為誘敵深入,退避楚軍三舍

竊符救趙——信陵君 秦圍趙都,魏國怕秦,名義出兵相救實則觀望,魏信陵君竊虎符救趙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學習胡人練習騎射

三令五申——孫武 吳國訓練宮女

朝秦暮楚——韓趙魏等國 攀附楚、秦兩大國,誰給好處跟誰

圖窮匕見——荊軻vs秦始皇 荊軻刺秦王

老馬識途——管仲 齊國助燕國北擊山戎 誤入山谷 老馬實圖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人稱的問題,一個關於春秋戰國時期人稱的問題。

公子只是一個稱謂,說明他父親是公族 公孫說明他爺爺是公族,如果他爺爺是公族,父親也是公族,那麼他就是公子,不會稱公孫。沒有什麼可以橫向對比的輩分之說,比如秦孝公的兒子是公子,晉文公兒子也是公子,這兩個公子沒任何關係,更不是兄弟。 ya寶 春秋諸侯是按 公 侯 伯 子 男 五等爵位分封的,所以他們的兒...

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一些事情什麼都可以

老馬識途 管仲 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 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管鮑之交 管鮑 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瞭解 相互信任。管仲和鮑...

春秋戰國時期哪些史實體現了大統一的趨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開章之語。春秋戰國各國林立,相互征伐,最為社會的基石百姓自然是受禍患最嚴重的,居危思安百姓戰亂太久自然期望和平的到來。在中國歷史戰火紛飛的年代總會出現一個強力勢力統一天下。春秋戰國哪個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是誰笑到最後誰都不知道,國家都是要麼一統天下要麼等待滅亡。山東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