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真的可以。
清人吳任臣《十國春秋·林仁肇傳》載:「仁肇獨騎回殿。永德故猿臂善射引弓射之矢至仁肇所輒為格去。
」永德大駭曰:「敵有人未可逼也。」舍之歸。
以上正正描寫後周周世宗柴榮率軍南下,企圖消亡南唐。後周駙馬、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用箭射他,都被林仁肇格開。見他力撥亂箭,張永德非常吃驚地說:
「敵方有能人,不可進逼。」於是急令退兵。
據瞭解,我們看清快速物體與物體距離以及大小有關。人眼看一個目標要得到視覺印象,按照明亮度來說,最短的注視時間介乎0.07至0.
3秒,人眼視覺的暫停時間平均需要0.17秒。
再舉一個較具體的例子,如果只是單純的反應速度來說,比賽時羽毛球飛行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300公里,即是每秒約83米,這個速度要比很多傳統弓的箭速都快了,當然箭簇比羽毛球細,刀劍也比羽毛球拍的面積更小,以用刀劍撥開飛箭難度無疑更大。
不過僅僅從反應速度來說,以刀劍來格擋飛箭與羽毛球拍接到波的反應時間相差並不大。所以,專業羽毛球運動員可以接到波,武將用刀劍撥開飛箭,理論上是可以通過預判以兵器格擋箭枝。
當然,除要了解物理方面的要求,要在戰場上格擋威脅性命的箭枝,需要大量勇氣和膽色,所以,一些史藉、**及影視劇集中所說的角色能夠格擋,其實都是彰顯角色能力的方式。
據瞭解,在現代有一名懂得武功的人親自測試格擋箭枝,從畫面看到的結果是成功。測試一定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大家看過就好,千萬不要亂學。
2樓:太一
當然可以,就算是攻擊型的兵器本身也有這能力,一些盾牌等的防禦**就更厲害了,所以兵器能擋箭一點都不奇怪,是真的可以,沒什麼特別的,就像打棒球一樣。
3樓:黑天鵝斯巴達
也不是不可以。如果手邊沒有盾牌,佇列空間又不允許躲閃,身手敏捷的格擋一支兩支不成問題,運氣好的多擋幾支也行,但自己估計也變成刺蝟了,要是盔甲好還能繼續戰鬥,要不然就拜拜了。那用兵器擋兩下總好過空手接呀!
4樓:肉白菜
僅僅從反應速度來說,以刀劍來格擋飛箭和羽毛球拍接到球的反應時間相差並不大。所以說專業羽毛球運動員可以接到球,而武將用刀劍撥開飛箭,從理論上來說,是可以通過眼睛預判以兵器格擋箭枝的。
5樓:晴晴晴晴吖吖
用兵器是可以擋部分箭的,主要還是因為距離遠,很多箭射過來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速度已經很低了,有戰場老鳥確實是可以用兵器打落弓箭。
6樓:歷史分析解讀
古代戰爭時士兵用兵器擋箭,這個是很難做得到了,而且箭的殺傷力也是很強的,在一排排箭雨下,基本是沒有多少人能活下來的,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弓箭。
7樓:玉靖之
理論上是可以的,強弩之末,速度不是和快,但是需要特別快的反應能力。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古代有長戈兵防止敵人拋射的弓箭就是用長戈對天攪動,效果不錯。
8樓:帥成瘋楠
對付弓箭的襲擊,主動防禦手段基本上是不靠譜的,只能靠被動防禦手段。在古代,被動防禦在古代有兩種常見手段,一是鎧甲,二是盾牌。
然而,能夠防住弓箭的鎧甲,也並不多。比如中世紀西方最常見的鎖子甲,防箭效能就非常堪憂,即使是簡陋的英格蘭長弓,都能夠輕鬆將其射穿。
古代戰爭中,各個兵器有什麼優缺點。
9樓:匿名使用者
古羅馬的軍隊中,一箇中隊(音
10樓:杭州書韻
劍: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
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矛:中國古代用於直刺,扎挑格鬥的冷兵器。
戟: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
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
刀: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戈:中國古代用於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
上述這些**在戰爭歷史舞臺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從歷史程序來看每種**的優點,缺點都不盡相同。因為受影響於對手的**。
《中國古代冷兵器矛和盾的演變》
機械技術史(2)——第二屆中日機械技術史國際學術會議**集 , 2000 年
11樓:匿名使用者
劍士一般不作作戰爭兵種,一般是貼身護衛,或儀仗隊,不善戰。長槍長矛兵,靈活性差,機動性差,但功擊範圍廣,特別善於對抗騎兵的衝陣。刀斧兵:
步兵的主戰兵種,可以較大規模組建,優劣平衡。弓箭手:戰爭的必備兵種,作為冷兵器戰爭的唯一遠端兵種,往往能
古代戰爭中兵器都有那些?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12樓:殷念寒繆盈
戰車中國古代用於戰鬥的馬車。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
其種類很多,有輕車、衝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盾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兵器。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或金屬等。大盾高約1米,寬約60-80釐米。小盾高約60釐米,寬約40釐米。
鎧甲中國古代軍隊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兵器。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於作戰。
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製造,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製鎧甲,可以用效地防禦青銅和鐵製兵器的攻擊。
火銃中國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由前膛、藥室和尾[上「鞏」下「金」]組成。使用時點燃由藥室引出的藥線,引燃藥室內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預裝入前膛內的石彈或鐵彈射出,殺傷敵人。
火銃是中國元古代第一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以銅和鐵鑄造,至遲出現於元代(約公元14世紀初),後普遍用於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銃有:單管手銃、多管三眼銃、五排銃、七星銃、十眼銃和大口徑碗口銃(口徑為100-120毫米)等。
鳥銃中國明朝後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釦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射出,殺傷敵人。
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由魯密(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傳入中國,明廷遂仿製。最初仿製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
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千克。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我國古代戰爭常用的兵器
13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上是槍戟之類的長**,冷兵器大規模方陣作戰時長兵器比短兵器(如劍,刀)有優勢.騎兵主要的作戰**是馬刀,因為騎兵不太注重陣形,當然衝鋒的時候也可以用長兵器.
射箭有專門的弓箭兵.扔標槍只記得希臘重灌長槍兵這麼幹過,扔斧子飛刀更不好用(那麼沉的東西太累贅,射程也沒有專業的弓弩好,更何況製造比箭要麻煩.)
冷兵器部隊中也會帶一些鈍器(比如鏈垂狼牙棒什麼的),專門來剋制重灌甲.不過中國這邊重甲部隊不常見,所以這些兵器沒有多少.
明代中後期中國的部隊就開始配備火器.不過這時的火器沒有後來的那麼逆天.
14樓:匿名使用者
刀,長槍(矛)弓弩。。。
古代戰爭對文化的影響有哪些,古代戰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雖說對國家來說是對其人民的傷害,其實客觀站在上帝視角來看,起到的推動作用的實質,說到底其實就是國家層面的文化的弱肉強食。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兩國的文化必定是會交融的,就像一個國家的人不可能在江山易主後,輕易改變語言文字民俗傳統這些根深蒂固的東西,可是會去學習一些 暫且不提被迫或是主動 新的東西。...
古代百萬人行軍打仗時,是如何解決士兵上廁所這個問題的呢
向死而生的態度 我認為古代士兵上廁所肯定是隨地解決的,然後在解決完後,再跟上大部隊,尤其是在行軍的過程中,不可能專門留出時間來解決個人上廁所的問題。 冷乄疾風 古代行軍打仗如何解決如廁問題是後勤中和糧草 同等重要的事情。因為大軍所到之處,如果不處理好如廁問題,在夏季會引發大規模的瘧疾和疾病,但是集中...
在古代戰爭中,糧草的作用是什麼,古代的糧草是什麼?
糧草指的是軍隊的後勤補給,糧草其實不僅僅是糧食和草料,實際上還包括衣食等諸多方面的用品 說的簡單一點 糧就是軍隊吃的糧食 草 就是戰馬吃的草料 要組織一個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後勤保障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古代用兵 一直強調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糧是軍糧,人吃。草,牲口草料,包括豆餅類飼料,是軍馬吃的。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