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翻

時間 2021-09-11 22:28:07

1樓:曉龍老師

翻譯: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麼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

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原文: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此文出自春秋·孟子《孟子》

寫作背景: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

“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

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城市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

2樓:小貝貝老師

這句話的意思為: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

出處: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白話釋義:

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

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

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孟子稱之為“儘性”。“儘性”的修養,培養出浩然之氣,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統氣“,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桀紂之失天下的古文翻譯,孟子曰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揚帆起航 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 奔赴溫柔 孟子說 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 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 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得民心有辦法 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向於仁,...

則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則失之亦然啥意思

畫堂晨起 天下事,得之艱難,則失之不易 得之既易,則失之亦然。蘇軾 本意是說,謀取天下非常艱難的,也不會易地失去,很輕易就謀取了天下的,天下也會很容易失去。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得到的容易,就不會去珍惜,失去也很容易,得到的不容易,就會格外地珍惜,從而也就不會輕易地放棄。詩作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是什麼意思

假面 得之坦然 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對他人,不損人利己。失之淡然 物有得必有失,不要為失去東西耿耿於懷。以上兩者又可稱為 不可患得患失 對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減少對外物太過執著的慾望。爭其必然 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堅持,也就是說可以使我爭論堅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強辯,不要無理爭三分。為人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