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的故事

時間 2021-09-07 16:07:23

1樓:張三抽著煙

每晚19.30開啟浙江衛視自己看!

2樓:匿名使用者

漢高帝元年八月至五年

3樓:大葉密樹

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楚地義軍分兩路攻秦。項羽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聚殲秦軍主力;劉邦乘隙攻入咸陽。秦亡。

依據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的約定,劉邦欲稱王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險如函,故名),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佈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於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殲滅秦軍主力(參見鉅鹿之戰),取得諸侯上將軍地位,實力雄厚。亦率諸侯軍40萬、秦軍降卒20萬直奔關中。中途,項羽恐秦降卒譁變,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

元年十二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集團。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量不敵,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並親赴鴻門,表示誠意,動搖了項羽決心。戰爭沒有立即爆發。

同年二月,項羽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恢復封建割據。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劉邦為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市城東)。

將關中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邊險地區,劉邦採納蕭何建議,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屬四川).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參見劉邦還定三秦之戰)。四月,忍忿前往漢中就國。

途中燒燬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痺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五月,未被項羽封王的田榮於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自立為齊王,項羽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以韓信為大將、曹參為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

八月,漢軍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風州之西),襲擊雍地,進圍章邯軍於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同時分兵攻取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亡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堡),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還定三秦,襲佔關中大部地區;隨後,命部將薛歐出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向楚地進軍,被楚軍阻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項羽在兩面受敵的情勢下,採取先齊後漢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制在齊地。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面鞏固關中,一面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谷關出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於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門,迅速佔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

二年四月,劉邦乘齊、楚兩軍膠著之際,在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資治通鑑·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議,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為義帝報仇討逆為政治號召,聯絡各地諸侯王,率聯軍56萬攻楚,一舉襲佔楚都彭城(參見彭城之戰)。項羽留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毫無戒備之際,以少勝多,大敗漢軍,收復彭城。

劉邦僅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元氣大傷。

劉邦戰敗,諸侯紛紛背漢向楚。為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英布,重用韓信、彭越,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己,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在滎陽東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西進攻勢。

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戰局相對穩定(參見成皋之戰)。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廢丘,消滅章邯,盡佔關中。隨之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

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

三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為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

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

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佔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

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為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二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

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參見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

三年十月,越過太行山,與趙軍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參見井陘之戰),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趙軍。隨之乘勢不戰而降燕。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齊、楚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參見濰水之戰)之濱,平定齊地。

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三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附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具有相當實力。

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

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

四年八月,楚軍糧盡,被迫與劉邦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四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為“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韓信、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劉邦從張良計,分別給韓、彭割地封王。

十二月,調集韓信、彭越、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參見垓下之戰)。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楚歌四起,軍心瓦解。

項羽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派兵追擊。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建立了西漢王朝。

點評: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名將韓信在戰爭中顯示了其卓越的統帥才能。

先還定三秦之戰、再破代、攻趙、降燕、伐齊,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其還定三秦之戰暗渡陳倉;井陘之戰背水一戰、拔幟易幟;濰水之戰以水衝敵、半渡而擊;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韜略之豐富,用兵之靈活,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的光輝的篇章,亦為歷代兵家所推敬借薦。

4樓:沙湃泰綺雲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

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

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

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隨後,九月,

西楚霸王項羽

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

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

之時,張良、陳平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

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

項羽本紀

》)。劉邦採納二人建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大軍追至陽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韓信、彭越二人沒有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於當地發動反擊,大破漢軍。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

漢王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

自陳以東

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

陳以東直到大海的

大片領土封給

齊王韓信

;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劉邦立即命

使者通傳韓信、彭越,兩人皆答應立即進兵。劉賈軍也從壽春出發,屠城父。楚將大司馬周殷也在此時叛楚,迎接英布,屠城

六縣,再跟隨劉賈、彭越會師垓下。齊王韓信親率大軍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

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正式爆發。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超過三十萬之眾,形成合圍楚軍之勢,項羽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與諸侯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合擊楚軍,與項羽作最後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

長江以北

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

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超過三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回到領土。

韓信被任命為統帥,率主力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蓼侯孔熙為左翼;費侯陳賀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而項羽僅餘十萬疲師。

首先,韓信率主力向楚軍發動挑釁性進攻。項羽立刻率十萬楚軍發動突破進攻,矛頭直指韓信本部。兩軍近接,首戰漢軍失利,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此後,孔熙、陳賀所率兩翼部隊向

深入敵陣

的楚軍縱擊,戰況有所逆轉,楚軍失利。韓信又命令本部反擊,在垓下大破楚軍。(所謂的“十面埋伏”,並沒有

正史記載,當以《史記》之事為準)

夜間,霸王項羽

聽聞四面楚歌,以為漢軍已經全取楚地,率親兵800騎走,史稱“潰圍而出”。項羽至陰陵迷路,向田父問路,田父故意錯指左邊,讓楚軍陷於大澤。項羽又

引兵向東,至東城,僅剩28騎。漢軍騎將灌嬰率5000兵馬追殺至,項羽自感已不能逃出,為了向部下表明自己不是輸在用兵和實力上,親自斬殺漢將,又將28騎分為四隊。漢軍重重包圍,但項羽仍然脫出,

身邊僅損失兩騎,部下都表示歎服。

至烏江邊,亭長要求項羽上船回江東,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請亭長送走愛騎

烏騅馬,命令部屬都下馬與漢軍

短兵交接。項羽神勇,殺死數百漢軍,但自己亦受了十餘處傷。

隨後,項羽見到故交呂馬童,表示要做順水人情,乃拔劍自盡。

直至項羽自刎於烏江邊,劉邦集團終於獲勝,楚漢戰爭正式結束。

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楚漢相爭,項羽失敗的原因?

吃瓜少女小何 因為項羽不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之前在鴻門宴裡,范增讓他殺死劉邦,他卻猶猶豫豫,最後人讓劉邦逃走了,連范增都氣得罵他 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項羽在當時不聽別人的勸阻,而且所有的決策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出來的。 雙魚明月 因為項羽這個人的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失敗也是很正常的。楚漢相爭,項羽失敗...

楚漢雙雄爭霸史的簡介,楚漢相爭的歷史資料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 楚漢爭霸 楚漢相爭 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 公元前206年 八月至漢五年 公元前203年 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 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求楚漢爭霸的歷史資料 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 楚霸王項羽傳 漢高祖劉邦...

楚漢戰爭項羽為什麼會失敗,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一家果子鋪 五月,未破項羽封王的田榮於齊地 今山東大部 起兵反楚,門立為齊王,項羽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 向 爭權天下 史記 高祖本紀 令蕭何收取巴 蜀租賦補給軍隊,以韓信為大將 曹參為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潛出故道 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