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變法之路是到底救國還是滅國

時間 2021-09-07 13:01:02

1樓:也罷

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一個大文豪,同時他也是北宋時期一個出名的宰相。在他在職期間,為宋朝做了很多事情。後人把王安石為朝廷做的改變成為王安石變法,但是大家對王安石變法的看法有不少的分歧,甚至有人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但我並不這樣認為。

首先,王安石當丞相的時候修建了很多民生設施。在古代,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富強,那麼農業一定要跟得上,而要想農業發展得好,水利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王安石恰恰就很看重宋朝的水利,在這一方面下了苦功夫。

其次,王安石帶宋朝打了不少勝仗。說起宋朝,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文化時代,但事實上,宋朝發生的戰爭還不少,其中王安石就為宋朝打了不少勝仗,讓宋朝在周邊的少數民族裡面建立起了威信。

既然王安石做了這麼多事情,那為什麼還得不到一些人的認可呢?在我看來,王安石修水利設施的時候沒有顧及到百姓的感受,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同時王安石為了自己的政績,四處征戰也讓百姓叫苦不迭。

就單單是這兩件事情加起來就讓百姓喘不過氣來,因此當時有百姓很不喜歡王安石。但是王安石的改革有實打實的效果,並且王安石的初心是想讓國家繁榮富強。因此,我認為王安石改革並不是滅國也不是救國,因為變法本就是有好有壞的事情。

2樓:江淮一楠

在北宋出現日益嚴重的“冗兵”,“冗官”,“冗費”的情況下,北宋財政虧空,不斷增加稅賦,致使民眾負擔加重,又遇到自然災害和連年戰事,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王安石變法在神宗大力支援下,很快地取得了成效,朝廷積累了二十年的稅收,軍隊戰鬥力逐步提升,積貧積弱的局面大有改變。然而,王安石變法觸犯了皇親貴族和地主階級的利益,在宋神宗去世後,變法失敗。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支援,就如同清末的光緒皇帝“百日維新”一樣,雖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後還是被保守勢力全盤否定。

王安石變法中有幾項對百姓是十分有利,“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如果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被貫徹,至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至於去起義。可惜,在執行的過程中,運作不良,反倒使百姓利益受損。

王安石變法中還有“保甲法”、“裁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等,進一步提高軍隊戰鬥力。如果繼位者宋英宗,繼續實行王安石政策,至少能極大地環節北宋國內矛盾,增強軍隊戰鬥力。但是,要想徹底挽救北宋,外交求和戰略是不行的,必須主動出擊收復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在手,遼國,金國都是不足以畏懼,北宋進而臣服四夷。

王安石變法失敗有多種原因,變法超前性與現實落後性,急功近利,用人不當等多種因素。如果繼續實行辦法,或許在保守派強烈反對下,朝政分崩離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3樓:香雪兒

目的是好的,但是以悲劇結局,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但歷時十幾年,最終以失敗告終。在變法失敗之後,新舊兩黨爭來爭去,朝政荒廢,朝令夕改,讓北宋迅速的沉淪了下去。

說王安石是北宋亡國罪魁禍首,也算公允之論。

王安石變法中,所謂的“理財”,實際上主要是在分配領域內損下益上,實質上就是奪商人、地主、農民之利歸於國家。導致在變法過程中喪失了社會基礎,損害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

王安石變法過於急功近利,沒有從實際出發,導致出現了顧此失彼的不利局面。改革變法應該緩而圖之,但王安石在變法的過程中,卻只認定一個目標,而忽略了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而且,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沒有培養出變法需要的大批人才,也沒有注意吏治的清廉和保持內部的團結。

4樓:分享的知識最有用

剛開始的時候變法得到皇帝的支援,是為了救國救民,但是到了後期執行不到位,皇帝也做了妥協,懲罰了王安石,變法也就沒有執行下去,最後也就滅了過,這個跟當時的政治環境和領導人都有關係,如果能持續推行變法,說不定也可以救國救民!

5樓:理谷

說到國家的變法,開始的初衷都是奔著復興強國的想法去做的,只不過是在變法的過程**現了一些紕漏或者是不適合而可能會演變成滅國而已

6樓:尼古拉斯凱

王安石變法完全是為了宋朝的面臨的弊病開出的一劑猛藥,如果變法做好了,完全可以起到富國強兵,緩和社會矛盾,利國利民的好事。只是變法受到了那些地主豪強和官僚集團的瘋狂反撲,最終變法沒有成功,北宋也拖了幾十年就完蛋啦!

7樓:書慧捷

而就我個人的知識水平來看,王安石變法用意很好,結果不好,方向正確,方法錯誤。

如果變法成功了就是救國。只是有太多的因素,導致他變法失敗了。

8樓:樵夫劉海哥哥

呵呵!王安石的出發點肯定是救國!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卻是滅國!如同王莽改制的歷史使命一致!超越了時空!

9樓:清心文竹老師

王安石變法初中肯定是為了救國。不然也不會有變化,因為當時確實是沒辦法了,關鍵是土地都在權貴的手裡,而老百姓沒有土地,老百姓沒有土地耕種的話,就會動盪社會,引起老百姓造反,但是他變法太強烈了一點所以變法失敗了,反而那宋朝加快了滅亡。

10樓:樂觀寬容

王石的變化之路,我感覺是救國,變化為了創新,創新就會有陣痛,受到舊勢為的排擠,最終沒有成功。

11樓:說了有團隊精神

當然是救國佔了主要的成分,只是在當時那個社會條件和背景下,和當時社會環境有所衝突。而且所使用的手段也過於激進,讓很多人不能接受和信任,如果改革成功,也會對國家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有急於救國的想法,卻有滅國的危險。

12樓:不安志

王安石變法寫入歷史肯定救國,宋朝當時比較貧窮民不聊生,王安石當時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援,但也得罪了大批皇親國戚,在加****汙吏,使他們的損失很大,當神宗駕崩,他兒子不支援變法,王安石變法失敗,這也證明當時朝廷的黑暗。

13樓:冉趣人生

當然是為救國。只不過當時封建思想太嚴重。導致反對的人太多,變法失敗。

14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救國,但是由於宋朝當時的官僚制度已經是爛到骨髓了,想要改變靠一個王安石是沒有可能的。甚至皇帝首肯想把新政推行下去都很難,因為有太多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會讓新政順利的推行下去的。

15樓:小希

王安石變法是在救國,至少對當時社會來說是一種創新,但觸及到了權貴的利益,沒能順利實施下去,當然是沒有這次變法也早晚會滅亡的,貪腐橫行,民不聊生,自然會反抗

16樓:滿初昳

王安石變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積極的,是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的。但是在執法過程中,走了型變了調,致使短時間變法流產了,國家慢慢滅亡了,這不是變法的錯,是執行力的問題。

17樓:

王安石變法是沒錯的,跟北宋的滅亡是沒有關係的。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為了拯救國家,北宋的滅亡是由於皇帝的無能、黨派之爭和當時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

18樓:藍眼睛

王安石的變法之路是救國。他的變法政策是好的,但是實施過程**現了問題。

王安石變法中有幾項對百姓是十分有利,“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如果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被貫徹,至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至於去起義。可惜,在執行的過程中,運作不良,反倒使百姓利益受損。

19樓:夏季蟬鳴

王安石的變法是為了救國的,但是變法之路太過坎坷,多次被中斷使變法錯過最好時機,最後滅國反而被舊勢力扣上了頂滅國的帽子也是可悲。

20樓:關注寶兒

王安石變法之路是失敗的,它不得民心民意,導致變法失敗滅國。

王安石變法究竟是好是壞,對國家產生了什麼影響,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嗎。

21樓:輝煌

變法的意義是積極的,但錯在過於積極的幫助中上層統治階級與民爭利,因此對國家產生了消極作用,國乍富民赤貧。

其實變法的目標非常明確,一是富國強兵,二是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三是想刺激當時北宋的商業經濟。從其目標設想看,基本都算是達成了預期目的,但由於本身定位不準,造成了變法的失敗。

錯誤一:忽略了貧下中農在生產中的積極意義,將其歸為其上的地主階層,這種設想頗有些類如今日美國,也即富中產,惡下農。但美國率先是將自身綁架到全球經濟上,而北宋卻沒有做到這點,所以變法會失敗。

錯誤二:黨錮之爭促使王安石過於偏激焦躁地想拿出結果,證明自身的正確。然而欲速則不達,在沒有充分掌握所有細節和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借勢推廣變法,將自己豎成了靶子,雖然其從甚眾,卻是實實在在的孤臣。

以結果和過程而論,王安石的變法都是弊大於利,那麼無論其初衷好壞,最終變法都變成了一件壞事,也為北宋的消亡埋下了禍根。

————————

相關補充:

現有對王安石變法的簡單介紹,有一些弊處所在。如:

青苗法強制農民借貸,最終成為地方官府為背書,讓農民向民間資本借貸,這不但像是對丈量土地做出的補償,更是刺激民間資本擴張和加劇農民赤貧的過程;

取士法的錯謬之處在於,當時農民朝不保夕食不果腹,何來財力讀書?這不同於今日農民砸鍋賣鐵仍可供養大學生,而後發生階級僭越。因此這一變法最終成就了地方小資本的階級上升,中上層階級填補人才鞏固自身,還促成了做官經商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募役法看似美好,但對富人可以花錢轉嫁,而且有勾結官吏,行賄免役的事情發生。並且勞役的本質上是“必須有人出役”,於是這隻會造成窮者愈窮,是對窮人的更多剝削,甚至在變法結束許久之後還成為積弊陋習,至南宋仍有見聞記述。

農田均稅法雖有小善,但地越多者稅越多,繼而讓人懷疑,在結合青苗、募役等變法之後……是否成為變相限制墾荒的根源。

水利法自是不必多提,它促生了更多勞役。

一些人談論王安石變法,總是聚焦於黨爭。但只要有權柄可掌,就會有黨錮之爭,所以談論這些毫無意義。看王安石變法對國家帶來的影響,必須聚焦於它對當時各階層的深遠影響上,並以此查閱史料進行對比。

王安石與司馬光,誰是正面人物,誰是反面人物?

22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人無所謂忠奸。只不過立場不同,政見不同,導致兩人不和。司馬光和王安石在歷史中都算是正面人物。

司馬光,他寫了一本書《資治通鑑》。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從發點是好的,他的很多變法思想超越了時代,已經有了一些現代經濟控制理論了,很多變法內容思想前衛,實施細則也很明確,但他沒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變法還是要人去實施,當時下級官史的腐敗、無能,再加上他極力求成,不管地方、經濟條件等各種差別,搞一刀切,也沒有通過充分實驗。結果不但變法失敗,還給宋朝以巨大的傷害,使得宋朝從止敗落下去了。

司馬光從政多年,雖然沒有王安石目光長遠,但他人情練達,一眼就發現了王安石變法的害處。在他和王安石鬥爭失敗後,一心一意寫了一本鉅著《資治通鑑》,為後世治理國家,以寶貴的經驗。也給我們難得的歷史史料。

拓展資料王安石(2023年12月18日-2023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2023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2023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2023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

紹聖元年(2023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司馬光(2023年11月17日-2023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宋仁宗寶元元年(2023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

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什麼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什麼?

舞璇瀅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嘉佑三年 1058年 王安石進京述職,作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治平四年 1067年 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熙寧元年 1068年 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熙寧二年 1...

王安石的變法在當時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他本人的歷史評價怎樣

小庭空 在當時是弊大於利的。因為當時的中國缺乏與變法相應的一整套設施,比如 數字化管理 金融業 服務業等等。整個中國是一個大農村,國民的意識也沒有到了接受變法和較好地利用變法的程度。加上所用非人和反對變法人物的阻撓,變法運動成了一場鬧劇。人們只是以是否支援變法時而作為先進和保守的判斷標準,時而作為忠...

慶曆新政為什麼是王安石變法的序幕?

1 背景 為解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1 中心內容 慶曆新政,整頓吏治。王安石變法,富國。2 改革成度 慶曆新政,區域性改革。王安石變法,全面改革。3 歷史地位 王安石變法的作用和影響要大。內在聯絡 慶曆新政雖然失敗,但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王安石變法內容和影響 變法內容有免役法 官府的各種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