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總體來說,其實可以算作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的起義,在安祿山的起義過程中,達到了安史之亂的巔峰,主要出現了兩件事情。
一、兵臨長安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
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可是由於唐玄宗想盡快平定亂事,加之楊國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殺人挑唆皇上,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慘敗收場。
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
二、馬嵬兵變
唐玄宗於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順便說一下肅宗登基: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在靈州(今寧夏靈武市區)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
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肅宗至德二年正月五日(757.1.29)晚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安史之亂」的「安」不僅指安祿山也指這個)、李豬兒(安祿山的隨身宦官,親信。
話說這名字起的真不怎麼樣啊.....)和嚴莊(貌似是安祿山的護衛之一)三人串通一氣,李豬兒在安祿山睡覺時一刀刺進安祿山腹內,安祿山撲街,享年55歲。安慶緒幹掉了安祿山,次日早上,安慶緒以皇上病逝為由,繼承了「皇位」,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
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今河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第二部分:安(安慶緒)史(史思明+史朝義)之亂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后,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
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覆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60萬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好了,簡要介紹了一下安史之亂這一場唐vs吐蕃的戰爭,現在來解釋一下人口銳減的原因。
一:兵荒馬亂
這是所有起義or叛亂都會出現的現象,常年的征戰導致大量士兵**,軍馬所到之處百姓也全部遭殃,這是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物資短缺
當這個現象成為了一個導致人口銳減的原因時,那就有一個先決條件:短缺物資的不僅是軍隊,還是整個社會。比一下三國時期吧,三國時魏國在農業這一方面抓得很緊,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所以使得北方的生產明顯恢復了起來;蜀國的蜀錦暢銷全國,使得當時全中國經濟發達。
再看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時期朝政荒廢、經濟荒廢、農業荒廢,是一個完美的「三廢」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土地荒蕪糧食緊缺,讓糧價飈的超高,令在安史之亂中喪生的3590w人中有極大一部分。
三:兵役徭役
兵役就不多說了...安史之亂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製」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側面造成及加重了原因2。
lz你說說...在這種時期能出現人口穩定的現象嗎...
話說近2000個字啊...lz看在我這麼辛苦的份上採納了吧......
中國的歷史由來
2樓:河傳楊穎
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建立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
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農業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貴族國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到了西周有了較大的發展。
在農業生產中,青銅工具逐漸增多。青銅器製造業也比商朝更加發達。
3樓:匿名使用者
(1)古法中華就叫中國(2)現在的人很多人以為中國僅僅只是稱呼,其實在古代不是。古代的世界劃分為,中國,帝國,王國,部落。所以中國即世界的中心,**。
唐朝威震歐亞大陸,唐太宗被視為天可汗。意味將唐朝同帝國可汗區分開來。同樣蒙古帝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其佔據了中國的大都(北京)。
組成為元朝、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奉元朝為中國,為宗主國。明擊敗北元后,各大汗國奉明朝為宗主國,其後裔帖木兒和莫臥兒汗國奉明朝為**。為防止朱允炆同帖木兒合流,永樂年間,鄭和率明海軍以及陸路夾擊帖木兒帝國後帖木兒稱臣。
古代誰能佔據中國的即為萬國之宗,意味著空前強大的科技,文明,制度(官僚體系和博士體系)以及數不盡的財富。這是世界的規則
4樓:竹因娛樂
部落,封建,社會主義。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又以「中華」、「華夏」、「神州」等代稱出現,最早指「天下的中心」,即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後逐漸含有王朝統治的正統性含義。中華**建立之後,「中國」正式成為華夏國家的現代稱謂。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五千餘年傳統文化和悠久文明史,曾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
現階段的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並擁有最多外匯儲備,是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仍屬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國際上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什麼叫歷史?
6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8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唐朝為什麼發生安史之亂呢?安史之亂的影響是什麼?
安史之亂的原因 1 是當時的生產力和上層建築脫節,經過一百來年和平發展,初唐建立起的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實際上的生產和人口變化,整體社會組織渙散 2 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唐玄宗用人失誤,偏聽盲信。安史之亂的影響 它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經濟受到重創,間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唐朝發生安史...
安史之亂髮生在哪一年,安史之亂什麼時候開始的?
1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歷時七年零二個月。2 簡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 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於發起叛亂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主,故稱安史之亂,又...
發生了什麼導致你從此再不吃某樣食物?
第一,粥的營養比較單一,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欠缺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鐵 鈣等礦物質。對於中老年來說,長期喝粥容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影響健康。第二,粥的升糖指數快,經過長時間的熬製之後,米里面的澱粉會被分解為糊精,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分解成糖類物質,使血糖升高。這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不穩定的病人來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