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四腳蛇
北宋末年吏治還有軍隊都爛了,主昏臣擁,宋朝軍隊積貧積弱完全打不過北方騎兵,明朝兵臨城下更加多,第一次叫門天子,雖然開國將近百年了,軍隊戰鬥力有所下降,但是倚靠城池還有火炮火槍防禦還是可以的,另外氣運之子于謙調動全國的力量終於擋住了蒙古人,即使明末北京被圍,仍然能解圍,要不是崇徵太作了,明朝不一定亡
2樓:戴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粉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明朝的首都北京,與北元的地界接壤,朱棣為了穩定邊疆故而把都城遷到了自己的封地。
明朝和北宋一樣,都曾遭遇過外族兵臨首都城下,但是結果卻全然不同。明朝北京保衛戰為何沒有重蹈北宋覆轍?原因只因這裡是北京。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圍困汴梁城,北宋滅國,徽欽二帝被俘,此為靖康之恥。而瓦剌也先包圍北京城,岌岌可危的大明,竟然能夠反敗為勝,把瓦剌打回了草原。
(一)、交通便利,北京的優勝之處
北京位於燕雲十六州腹地,那可是北宋心心念唸的地方。也正是因為此地不在趙宋手裡,汴梁城才無險可守,他們才一直如此忌憚遼國。
的確,靖康之難和北京保衛戰都是被人圍困都城,可是汴梁與北京完全不相同。這是明朝勝利,而北宋失敗的根本原因。
1. 雄關漫道,北京有天然屏障
北宋早年間曾經數度組織北伐,就是想著要拿到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因為那裡關隘重重,可以有效的為汴梁提供防護。
到了明朝,這塊地全都在大明手中,而且都城也位於此地。各種的兵力部署,可以說是十分完備的。
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了很多的精銳,軍心渙散。宣大一線,就是北京的防火牆。但是喜寧**求榮,導致瓦剌軍隊順利的通過了居庸關和紫荊關,北京城近在眼前。
而且此時明軍的三大營,已經損耗的差不多了。
雖然關隘形同虛設,但是北京的地理位置很有優勢。它的南方就是糧食主產區中原,而且還有大運河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送進來。此外,明軍在山東和河南等地也部署了很多的兵力,他們可以迅速的集結過來。
並不是說北宋的汴梁交通不發達,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已經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的集結力量。而且,朝野中的投降派不在少數。
徽欽二帝並非明君,他們只想求得苟安。反觀明朝,英宗已經被俘,能者上位,首先要做的肯定是解決瓦剌大軍壓境的燃眉之急。
2. 未雨綢繆,提前部署以贏得先機
土木堡之變以後,朝中的大臣們就已經嗅到了危機。他們知道,也先的下一個目標很有可能是北京城。
所以,大家很快通過運河從各地徵糧,也緊急下達了勤王的命令。在瓦剌的部隊還沒到北京的時候,城中就已經儲存了可以供所有人吃二十年的糧食。
當時的明朝剛剛完成改革,君民一心,很是團結。而且,軍權也並未分散,也沒有像北宋那樣不信任將軍。
北京之於汴梁,就是那幾個關隘他們都比不了。瓦剌大軍壓境,在過關的時候雖然有奸臣相助,但仍然是損失了不少精銳、
汴梁一片通途,南北根本無險可守。更重要的是,軍中之人對皇帝根本就不信任。君臣離心離德,就种師道和李綱為了北宋四處奔波,最後也沒有落得好的結局。
皇帝雖然不在北京,但是首都在北京,這裡一直以來都是對抗草原的橋頭堡。
大家知道,皇家不會拋棄自己不管,所以願意為了他們的國家而奮戰。當年朱棣,遷都北京是一個明智之舉。
他讓世人,看到了自己誓死保衛領土的決心。儘管其中還有其他的原因,可是意思表達出來就足夠了。
(二)、不負江山,國難方顯忠臣
朱佑樘曾說:"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如果沒有于謙,可能明朝會就此滅亡。
不管那裡是北京還是汴梁,如果沒有能出來主事之人,結局都是亡國。
所以,明朝後來的很多皇帝都對於謙評價極高。他當然是明朝朱家的大功臣,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1. 臨危受命,千斤重擔於一身
"不與虜俱生,整槊操練,黽勉百方,動切機宜,正誤國之罪,懲失事之臣,阻南遷之策"。
于謙剛直不阿,在官場上混的一直不如意,但是他從來都不在乎這些。國難當頭,那些平日裡高高在上的大官們,一個個都垂頭喪氣,還極力主張遷都南京。
此時的于謙站了出來,他極力阻止南遷之策,因為皇都如果遷了,那百姓和將士們就徹底的失去了信心。
他願意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護北京,保護朱家的明朝。于謙早就想到了瓦剌會拿英宗出來說事,因此他接著擁立了朱祁鈺,等於告訴也先,那個已經成為了太上皇,別想著再做文章。
同時,把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給抄了家,團結了內部力量。當然,那些衣冠禽獸們誰也不值此危難之際什麼黨爭,都全部拋之腦後。
只要擰成一股繩,才能取得勝利。同時,任命石亨為主將,讓他擔任北京城的軍事最高長官。
此外,緊鑼密鼓的籌備抗敵事宜。召集河北和山西以及山東部隊,趕緊入京勤王。同時,命令他們從各處為北京拖延時間。因為于謙需要時間,來籌措糧食。
2. 瓦剌潰敗,成功為大明續命
也先的軍隊,固然勇武善戰,但是明軍的火器也不是鬧著玩的。于謙下令主動出擊,在彰義門打的瓦剌措手不及。
而後,命令神機營拿出最先進的槍炮和火箭,在德勝門對著蒙古軍隊就是一頓猛擊。當時,也先的弟弟都殞命於此。
瓦剌人一看,覺得十分詫異。不應該是自己先進攻,他們防守嘛,這怎麼掉了個個。戰場上講究的就是出其不意,不按套路出牌。
于謙還組織了敢死隊,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就穿插在瓦剌的大營之中,日夜作戰,攪擾的他們無法休息。
居庸關是北京的天然屏障,瓦剌的中路五萬大軍,死活無法過關。而也先的西路軍隊不過十萬,倒是還有東路軍,卻一直被于謙調集的地方部隊在路上襲擾,他們就一直沒到過北京。彼時的北京城,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而且也先的糧草本就不多,北京城內早就囤積了大量的糧食。此時此刻,就先看誰熬不住。也先決定撤軍,但是還不能走居庸關,只能繞遠過紫荊關。
于謙率軍出擊,用大炮為他們踐行,同時地方上的軍事力量也對蒙古軍隊圍追堵截。
所以,這場戰役沒有重蹈北宋的覆轍,首先是因為北京城交通運輸很是便利,而且又有重重關隘阻隔,有效的牽制住了敵軍。其次,還是于謙的功勞,若是沒有他站出來頂事,恐怕歷史就又要重演。
(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說其他,就單單於謙這位能臣,在欽宗年間都沒有。即使有,也沒得到重用。因此,也有人說明朝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英宗北狩。
如果像欽宗那樣,找來個郭京那樣的假方士,明朝想不亡都難。其實,明軍的勝利要素還有很多。
1. 瓦剌為盜賊,金國乃勁敵
可能也先,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讓明朝滅亡。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吃不下這個偌大的帝國。
他想做的就是,不斷的從明朝那裡勒索錢財。就像俘獲英宗以後,就以他相要挾。而且,在攻打北京的時候,還有一個半月都在和明朝談判。
他就是想多要點糧食,多要點物資,畢竟瓦剌只是草原上的眾多部落之一。也先也不是成吉思汗,考慮的如此長遠。正是這個一個多月的時間,給明朝帶來了生的希望。
于謙才能夠利用談判的這個空窗期,從全國調兵運糧。
北宋面對的是兩百年來東亞甚至世界第一強國遼國。這跟過去漢唐面對的遊牧部落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漢化的龐大帝國 他不是要來搶劫 他要打就是要滅你的國。
而崛起的金國,短時間內打垮了大遼。攜滅國之威來征服北宋甚至征服世界,北宋根本無力招架。更何況,它的西北方還有不得不防範的西夏。
2.上下同心,其利斷金
明朝雖然剛剛經歷了土木堡之變,損失慘重但是並未傷及到五臟六腑。更何況,明朝當時剛剛完成了仁宣之治,國內的經濟水平很高,而且百姓們對國家的依賴感也很強。也就只有北方草原上的一些部落,但那並不會真正的威脅到統治。
北宋則不同,燕雲十六州不在自己手裡,因此要一直防範著遼國,心裡始終繃著一根弦。的確,明朝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敗,環境不比北宋末年要好多少。
可是它手中有北宋最希望得到的燕雲十六州,因為首都在此,天下精兵盡在河北,山西。
所以,召集各路勤王,那是很容易的事情。瓦剌方面剛剛擊敗韃靼,而且和北元方面的關係時好時壞,雖然人數不少,但其實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終究和金國的鐵板一塊,大不相同。
結語: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剛剛建立金國的時候,女真人的戰鬥力那是很強悍的。在與北宋的較量中,幾乎沒吃過敗仗。
但是北元或者瓦剌則不同,成祖朱棣的時候,就追著他們滿草原的跑,他們的**裝備也不如明朝。
什麼叫歷史?
3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5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列舉秦朝 唐朝 北宋 明朝君權與相權關係的有關史實,揭示其歷史演變的總體趨勢,並指出其影響,謝謝
史實 秦朝,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在 設定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權力一分為三,相權削弱,皇權加強。北宋,宰相下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相權一分為三,便於皇帝總攬大權。明朝,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直屬皇帝。皇帝的權力空前提高。趨勢 君權日益加強,相...
列舉秦朝 唐朝 北宋 明朝君權與相權的有關史實
但爾昳 秦朝 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建立三公九卿制 唐朝 實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 北宋 設參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丞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財權 明朝 廢丞相,解決了由來以久的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總體趨勢 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其影響 越來越 也鞏固了 主義 集權國家 秦朝 確立...
北宋王朝版圖是不是這麼大,秦朝和北宋版圖都差不多大,但是歷史上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而說在北宋時候中國是分裂的
蚌肉 你發的圖是戰國時代的,到了北宋,北部疆域沒那麼大,你可以參考下面的圖,沒有長城的庇護,也沒有全據渤海灣。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對宋國的軍事壓力很大。 基本是的,大家普遍認為宋朝領土過小,不能算大一統王朝。可是這就太片面了。歷史上北宋自建國開國,疆域一直是在增加的,鼎盛時期收復了河西走廊,疆域面積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