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古時沒有紙張,人們要簡單地記點事情,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寫在竹木削成的竹片和木片上,狹長的叫簡,寬厚的叫牘。古人把隨身攜帶的竹、木牘專稱為笏。大概從春秋戰國開始廣泛使用。
一直到唐宋,不過六朝以後,笏也稱手板。唐代,官吏都要持笏,這已成制度,公卿也不例外。一方面是為了議事時記事,一方面是為了遮面以防驚了聖駕。
這種文化流傳到道教傳統中。道教八仙中的曹國舅就是手持笏板的形象。武當道教在“上祖師表”等齋醮法事中,也有手舉笏板,步罡踏斗的形式。
2樓:匿名使用者
是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
3樓:匿名使用者
記錄一些要報告的事情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應該是象徵身份的東西吧!~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
5樓:昔雨執迂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
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
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從上可以得知 既然《禮記》中已有記載 那麼玉笏板出現的年代應該早於春秋時期,
估計在在商周時期已有使用。
6樓:匿名使用者
鞋拔子,方便撓癢癢和提靴子,主要作用是筆記本
古代上朝時候大臣手裡拿的板子叫什麼
7樓:芒果望世界
在我國古代,封建皇朝統治時期,朝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我這個朝會就是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當中,看到的上朝
8樓:陶心齋主
常見“笏板”,真品有收藏價值的。
9樓:不曾明瞭
笏[hù],又稱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古代**上朝的時候拿的那一根長條的玉板是什麼?
10樓:可愛的康康哥
笏板(念hù),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禮記·玉藻》裡說得很清楚:
“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又說:“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
”意思是笏板有兩個用處:面見國君時,國君有什麼指示,立刻記在笏板上;將要入朝面見國君,談點國事什麼的,最好把提綱寫在笏板上,以免忘記了,非常尷尬。
笏板(hù bǎn)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11樓:21世紀第一聖人
古代**上朝的時候拿的那一根長條的玉板正式名稱叫“朝笏”,是大臣上朝時記事備忘之用,功能同現在的記事簿差不多。
朝笏簡稱“笏”,又稱“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者竹片製成。《古代漢語詞典》的註釋中說明,周代從天子到士人上朝時都可以執笏,漢代以後只有一定品級的**才有資格在上朝時執笏。
由於清朝廢除了**上朝執笏的形式,因而朝笏的實物也很少見,只是在古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偶有發現。至於,朝笏的**就更少了,即使能夠查到的**,多數也不是使用真品拍攝的。所以,如果有朝笏或者其**出現,需要經過鑑定才能確定真偽。
12樓:匿名使用者
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
13樓:靜靜公主
“笏”,一般意義是**上朝時手持的奏板
用來記錄上朝時要上奏的事
14樓:咖啡般的心情
笏板(念hù)上面記錄著大臣要進諫的奏議和用來回的皇帝的答案,用來提醒朝臣。在場堂上回答不出皇帝的問題是一種失儀的表現,會得到懲罰。高階的大臣用象牙板和玉板,低階的臣子用竹板或木板
1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在宋朝時使用,叫“笏”,是**上朝時手持的奏板
16樓:國家鍊金術
“笏”,一般意義是**上朝時手持的奏板
17樓:鼕鼕幻想
叫笏 一般是用象牙做的 就相當於今天的記事本 上朝時記東西用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叫什麼名字記不清了,是用來擋住大臣的臉,表示不敢正視皇帝
19樓:匿名使用者
笏板,古代臣子向皇上上諫時用的,將諫言寫在上面,上朝時照著念。
20樓:百度使用者
叫“笏”,功能就是記事用的。
21樓:學海無涯勤做舟
“笏” ,是用來記上朝時的議事的內容,做為提醒用的。
22樓:匿名使用者
笏板 還有表示**等級的用途
古代的“如意”是有什麼用途的?
23樓:匿名使用者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
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
……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
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
”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
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如意的來歷(2)
如意的源淵始於秦漢時期已有的一種搔癢工具,俗稱“爪杖”。因人手不能到之處以其代勞搔癢,可盡如人意,故得“如意”之雅號。
因其柄長兩尺,寬約三寸,造型扁平,輕盈可取,常伴身邊,隨手可得,常被古人用做指指劃劃的器物。尤其在六朝時期,貴族知識階層盛行清淡之風,在宣講演說之時為烘托聲勢,常借用此物比劃指點,以作談興之具、別有一種風格和韻致.由此,借用如意助談興的做法很快盛行到各種場所。
尤其是傳到佛家僧侶當中,更是靈活便用,平添了實用價值,在宣講佛經時手持如意,將**寫在如意上面,以備遺忘,對講經傳道起到了重大的宣傳作用。自古以來,如意一直為貴族人士所青睞,又依賴佛教僧侶所推動,才大大提升瞭如意的地位。以至於在魏晉、隋唐時期,所塑造的文殊菩薩的造像也發生了改變,代表智慧與義理的菩薩自然而然地成為手執如意的形象了。
由此,如意便成為象徵吉祥美好及思辯睿智的符號。
如意象徵吉祥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使用如意的帝王貴族、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上流階層不斷將這些深厚意蘊附加到如意之上,並日見系統化與固定化,使如意精神性越來越強,實用性越發可有可無。到了唐代,如意的發展到了轉折點,“如意”與“爪杖”開始初步分離。“爪杖”專指那些用於搔癢的工具,後來又別稱癢盒子、孝順、不求人等,卻不再稱“如意”。
而此時的“如意”特指新型美觀卻沒有使用價值的一類,二者並行不悖,但後者不斷演變,含意愈見豐富,製作日益精良,材料質地愈選愈貴,久日久之成為引人矚目的內涵豐富的高檔工藝擺設品至今。
如意之構造
自從唐代如意的效能發生變化之後,製造如意選用的材料就十分的考究和貴重。有金、玉、瑪瑙、翡翠、水晶、珊瑚、紫檀、綠檀、黑檀等材料,有的適用一種純材料製作,有的選用幾種材料相互搭配成型。不管選用何種材質,都要出於三個因素的考慮:
第一、必須十分貴重和稀有;第二,根據承受物件的喜慶內容;第三,根據承受物件的喜好。不管選用何種材質,在製作技術上都運用平雕、浮雕、鏤空、單鑲、多鑲等高難度的工藝,且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組成各種寓意深刻的圖案,製作工匠都選用頂尖高手,無論是凹下去的陰線,還是凸起的陽線,都能做到精雕細琢不差毫髮。
如意之寓意
如意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被歷代的皇帝大臣所器重,除了它的材質貴重,造型新穎,精作精良,美觀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意所蘊含的寓意非常深刻,深得人心,素有“凡如意必有寓意,凡寓意必有吉祥”之說。
首先如意本身的芳名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意的名字和表示稱心的“如意”在語音、字型上完全相同,聽起來好聽,再加上封建帝王大都特別迷信,總想憑藉好聽的名字來象徵吉祥。不僅如此,還要借如意二字借題發揮,雕琢成各種吉祥圖案。例如,有的如意頭上鑲嵌兩個柿子模型,這是因為“柿”與“事”同音,這樣就可以稱“事事如意”了;有的雕琢成靈芝狀的如意頭,這是因為靈芝一向被認為是長生不老的藥,這樣就可以稱“長壽如意”了;有的雕琢成5個蝙蝠圍繞著一個壽字的圖案,這是因為“蝠”和“福”相諧,這樣,就可以指“五福捧壽如意”了。
五福指:長壽、富貴、康健、德行、善終,真是樣樣如意了。這樣在如意之上,再堆徹近似的裝飾題材,使如意本身的蘊含進一步擴充,使之對吉祥寓意的強調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百事如意、萬事如意、事事如意、吉祥長壽、一統萬年、太平有象、年年有餘等,正是因為如意所具有的這些吉祥寓意,所以每逢喜慶之時,均可以物代言,順祝吉祥如意。這樣非常符合我國人民傳統的不似張揚,暗含寓意的送禮習俗而代代相送。
如意之地位
如意發展到清代,已成頂峰。並與珍寶無異,儼然是一種吉祥、財富與權勢的象徵。漫步故宮,你就可以看到所經各館各屋,必有一寶座,寶座之旁,必有一如意。
在乾隆皇帝看來,如意不僅是吉祥之物,還可掛牆壁、佐文房、置座旁,更是一種“代語不需言”的代言之物。在臨朝或與諸臣談話時,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暢、鎮定自若、妙語迭出。
因為如意既是高檔的工藝禮品,又暗含美好的寓意,深得皇帝的歡喜,所以,成為各地總督**,向歷代皇帝、皇后、皇太后進貢的首位必送禮品。每逢帝王登基、喜慶佳節、帝后壽辰、迎送嫁娶,王公大臣們都要向皇帝、皇后及嬪妃們敬獻如意。為討得帝王的歡欣,好邀寵取信、步步高昇。
皇帝也用別人送的如意賞賜臣下,用以籠絡忠臣,收買人心。由此可見,作為禮品的如意可謂神通廣大,使送、收雙方心知肚明,皆可稱心如意。當年乾隆60大壽時,皇宮大臣們自籌經費,專門製作了60柄金絲編織的如意。
慈禧60歲生日時,大臣們進獻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縱觀歷史,凡國昌盛,經濟發達之時,也是如意這種高檔工藝禮品發展的鼎盛之時。自晚清以至**,國不昌,民不富。
如意與其他傳統工藝品命運相似,逐漸衰落,具有數千年傳統的如意手工製作技術也逐漸失落民間。
如意之禮品
如意雖小,但他所折射出的人文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卻極為深遠。在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如意也曾翻卷過令人注目的浪花,見證了我國曆史的興盛與衰落。
作為吉祥的象徵,人人都渴望得到一柄稱心的如意。但在封建帝王時期,一柄精美的如意不但造價昂貴,而且只能成為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家中的尤物,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現在,我們趕上了好時光,欣逢盛世、國運昌盛、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生活悠閒。
平民家中擺設一個既是有工藝裝飾功能,又具有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背景所孕育的吉祥物品的時刻已經到來,如意作為高檔饋贈禮品又適逢佳期,願禮品如意進入您家,願吉祥如意給您好運。
古代上朝時候大臣手裡拿的板子叫什麼
芒果望世界 在我國古代,封建皇朝統治時期,朝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我這個朝會就是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當中,看到的上朝 陶心齋主 常見 笏板 真品有收藏價值的。 不曾明瞭 笏 h 又稱手板 玉板 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
道士學的都是什麼,道士手裡拿的是什麼?
草還得註冊 實話實說,現在當老道沒有當和尚有前途,當和尚很掙錢的,現在一般和尚一個月能掙1萬多,還能結婚呢,報道很多了,還耍流氓呢,呵呵,現在也沒有真正的和尚和老道了,那些什麼法式,集會,道場全是假的糊弄人的,和古代真正的那種道家修身度人的,純淨超脫版的就是兩個世界,別抱什麼幻想。順便再說一句,玩遊...
《楊家將》裡八賢王手裡拿的是什麼
宋太祖的第四個兒子 趙德芳 楊家將 中經常給包拯和楊家將撐腰的八賢王,歷史上確有其人嗎?八賢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上的他賢良,愛戴百姓,深受百姓尊重和愛戴。楊家將中的八賢王名趙德芳,按照這個名字的話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人,是宋太祖的第四個兒子。這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上,八賢王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