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月下吟清風
那時候,直呼其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侮辱。因為古時名字要避諱的。曾經有一個人在酒宴上不小心喊出其朋友父親的名,結果他朋友立刻拔刀相向。
自稱的時候可以不避諱自己的名字。顯得謙虛友好。
2樓:大橙子
古人直接稱對方的名字而不叫字號,就像現在罵人一樣;是規矩!電視劇瞎拍的,你看武則天電視劇還管她叫則天呢,沒文化啊!
3樓:射手桀
喊別人字是因為這樣喊起來叫親切,而自稱名字是謙虛,客氣
4樓:奇葩良種苗
我認為這是對熟悉的人的一種習慣,以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像劉備在亂世中需要一位能擔大任的謀臣,所以他對諸葛亮這樣說話。
嗯,以上是我的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5樓:南明鳥人
我們所說的名字,姓名,在古代分為,姓、名、字。
姓為族姓,這個大家都知道。
名,一般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稱呼,算是謙稱呼。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所以一般都不會叫人家的名。
字,稱呼別人時,稱字,是對人的恭稱,表示尊敬,親切。但是自己不能這麼稱呼。
所以,不只是三國裡面人家稱字,即使到了**時期也是這麼稱呼的。
中國現在南方很多宗族觀念強的一些家族,族譜上記錄的,每個人都有字。不過現在取表字,就沒有過去那麼嚴肅了,通常按輩分來,比如一個叫張三的人,姓張,名三,但他是二字輩的,可能他的族譜上就這麼記載,xx公(
張家祖宗尊稱)第n代孫張三,字二蛋……。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介紹
6樓:佛心向魔
魏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2: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3: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4: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建立了魏國,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蜀國主要人物:
1: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關羽留守荊州。
東吳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4: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
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吳國主要人物:
1: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與周瑜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後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赤壁之戰前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4: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諡號「文」。
7樓:貓巷
1.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但《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3.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
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4.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有人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
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
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魯肅: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
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
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張飛: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
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阪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
臨行前,因被部將範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8.趙雲: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
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係為脣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讚賞。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9.郭嘉:曹操帳下第一謀士,才華橫溢,放蕩不羈,不修邊幅,愛嗑藥!在那個時代真正的屬於離經叛道的典型了但其軍事才華卻是有目共睹的。
10.賈詡:曹操五大謀士之一,深諳保身之道,三國局面的真正締造者,軍事才能卓著。
11.呂布:英勇善戰,所向披靡,不過他有勇無謀,經常背叛家主,是「三姓家奴」,不聽將言,只聽妻言,最終被縊於白門樓。
12.姜維:姜維對家人母親非常孝順,英勇武藝可以跟趙雲匹敵,智謀神算可以暗算諸葛亮,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義二全,被諸葛亮重視,因此諸葛亮死前讓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
13.張遼: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對軍事有很大研究,義氣夠大,忠義皆有,對主公衷心耿耿,原來是呂布手下,後來投曹操。
曹操對他非常看好,對人不強求,戰場上不顧兒女私情,和關公要好,義氣相投.
14.典韋:典韋的描寫多為側面,單挑戰役不多。
然對其描寫十分細緻,人皆歎服其勇,而《三國》的武力排名又以民間喜好為基礎。還有一點,正是因為他英年早逝,人們對他有許多惋惜與期許。
15.馬超:馬超作為劉備手下著名的大將,有一定的方略。例如曹操召馬騰入京,超曾勸其不可輕入靜觀其變,馬騰不聽;曹操渡河時他曾識破曹操欲斷本軍後方的計策。
16.許褚:典韋死後曹操的王牌。力大無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戰,人稱「虎痴大將軍」。許褚忠心,無論形勢多麼危急他總是第一個衝出來,救了曹操無數次。
17. 黃忠:忠早年為劉表帳下中郎將,後隨劉表之子劉琮降曹,鎮守長沙。老將軍以70高齡位列「五虎上將」,實至名歸。
18.姜維:三國猛將中最有智謀的一位。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天水郡軍事。
19.甘寧:甘寧甘興霸,東吳第一猛將。水賊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氣力,號遊俠。
20.衛繼:繼敏達夙成,學識通博,進仕州郡,歷職清顯。忠篤信厚,為眾所敬。
21.曹丕:作為一個統治者,曹丕是個有一定膽識、謀略,又工於心計的人。他更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殘害手足之人。
22.劉禪:後主劉禪是一個無才無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樂,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辨是非,聽信讒言,最後落得一個被天下人恥笑的下場。
23.陸遜:他是一位足智多謀、有著高超軍事才能的統帥。治國安邦有方,深得百姓愛戴。
24.王允:一個東漢末年少有的忠貞節烈之士。膽識過人,有勇有謀的賢臣。
25.楊修:為人聰慧,才思敏捷,博聞強記。恃才放曠,愛賣弄學問,最後被曹操所殺。
26.董卓:**殘暴,毒茶百姓的亂世奸臣。他獨攬大權,篡漢自立,貪慾無度,飛揚跋扈。氣量狹小,性格保利之人。
27.袁紹:驕縱自負,遇事武斷又缺少謀略對的人。他還生性多疑,遇事不決,根本聽不進忠臣之言。
28.魏延:魏延稱得上是一位武功高強的大將,但是他輕敵狂妄,行事魯莽。他還居功自傲,聽不進勸阻,追逐名利。不服從調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29.司馬懿:雄才大略,才智過人的一位將領。他又是一個善用權謀,陰險毒辣的封建政治家典型形象。
30.孫權:孫權稱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謀略的統帥,他還十分善於招攬和任用人才,具有忍辱負重,能伸能屈的堅韌品質。
31.馬稷:熟讀兵書,有一定的謀略和才識,但他只讀死書,不懂得實踐。且驕傲自滿,狂妄輕敵,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意見,最終只能釀成大禍。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成語,俗語,詩歌
解 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出 處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示 例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明 馮夢龍 警世通言...
三國曆史話題!歷史問題,三國的啊!!
生不逢時引為恨,這又有什麼辦法呢?自古英雄有生不逢時的不勝列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竄梁衡於海曲,哪個不是生不逢時?按照樓主這種說法,那倘若魏國的典韋不死,奉孝復活,曹操或者就不會有赤壁之敗。假使吳國字義未亡,周郎猶在,就連益州也未必安逸。這套武將陣容是理想化的,姜維這樣的將才出現確實...
三國之後都是哪幾個國家,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之後是哪幾個國家?
司馬懿一統天下。死後,他兒子稱帝建立西晉。三國過後是東晉西晉,然後是隋朝唐朝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之後是哪幾個國家?之後是統一的魏國,然後晉朝,晉後來分南北,之後為五胡亂華,五胡亂華後的中國漢族當時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了。三國之後是東晉司馬氏政權,然後是西晉,南北朝 隋唐 宋元明清 司馬懿一統天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