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修一一
清代先是興《明史》案,殺了私修《明史》的,後來,開始官修《明史》,所以這個私修《明史》和官修《明史》,肯定有較大的區別。比如私修《明史》認為努爾哈赤父祖之死,責任人是尼堪外蘭(努爾哈赤本人應該也是這樣認為的,其十三幅甲起兵,一開始就是打尼堪外蘭,很久以後,羽翼豐滿後才搞出了「七大恨」,而且後面的六恨,多半是與葉赫部在明朝爭風吃醋之事,如果這第一恨真的站得住腳,用得著這後面這不相干的爭風吃醋之事嗎。)
但官修《明史》是康熙朝,而大規模刪改古書,則是乾隆朝,乾隆朝在大規模刪改毀禁古書時,還禁了其父的《大義覺迷錄》,也可見同樣是興***,乾隆與雍正的區別。乾隆狡猾,而雍正自大。
至於康熙朝,則在乾隆雍正之間,而多了份老謀深算。康熙朝的官修《明史》,直接編造刪改應該不多,而有條件的選擇材料,卻大有可能。這樣修出來的《明史》,材料基本上應該沒有差錯,但卻有可能象雍正的《大義覺迷錄》,材料可信,結果卻明顯有利於自己。
所以官修《明史》,提到明朝版圖,仍然是「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而不是現在清粉說的,只有三百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我大清的嫁妝,那也是我大清的嫁妝。
清代官修《明史》,材料應該出自當時的《明實錄》和其他史料。
那麼為什麼清代官修《明史》,會給人一種清朝在抹黑明朝的感覺呢,而且為什麼清代官修《明史》有一個感覺,就是大臣賢良者多,而皇帝大部分都很爛呢。
要知道這個原因,還得從明朝本身找起。
明朝仍然是政統與道統分離的政治,雖然廢相,但封駁權還在大臣手裡,社會言論更控制在大臣手裡,讀書人奴化較少。縱觀明朝一朝,大臣對抗皇帝者多,諂媚皇帝者少。到了晚明,罵皇帝更幾乎成了一種時尚,動不動就上一個貼子,指出皇帝幾大罪狀。
在朝堂之上,爭著拍皇帝馬屁的事情,在明朝很難找到,即使有一兩個想這麼做,也會被別人**,說他「媚上邀寵」,「巧言令色」,「小人」。他們這麼做,也未必都是因為道德高尚,不過風氣使然,如其獻媚皇帝領那點可憐的薪水,還不如和其他大臣搞好關係,有個好名聲。實際上,崇禎朝提出太子南渡的大臣後來殉國了,那些罵別人小人的正人君子們卻紛紛迎降。
風氣來了,擋都擋不住,嘉靖朝大禮儀時,兩個支援皇帝的大臣,就差點被群臣在左順門打死,後來群臣要求皇帝殺了這兩個「媚上邀寵」的大臣,哭聲震天,勸說不止,最後引來了廷杖。當然最後是兩敗俱傷,大臣傷了屁股,而皇帝的「昏君」帽子,在歷史上是跑不掉了,而且也沒有達成願望。後來的萬曆有鑑於此,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做太子而不可得,乾脆罷工。
朝中如此,民間呢,也差不多,明間謗議朝政,作月旦之評,多半也是讚揚大臣風骨,對於皇帝加以攻擊。朱元璋朝的方孝儒已經在說,「如使立君而無益於民,則於君也何取哉!」,最後竟發展到「非君」,「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離散天下之女子,供我一人之淫樂」。
在這種大背景下,在掌握著修史權的知識分子筆下,明朝的史料是什麼樣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朝的幾個明君,差不多都是很「聽大臣話」的皇帝。連開國皇帝朱八八,在文人筆下,也好不到**去。
所以清代官修《明史》,又何必編造,又何必造謠,只須將這些史料撮其精,取其要,即可。
康熙是知道自己的制度,承明祖之惠甚多,所以說「治隆唐宋」,他也知道,自己的版圖,如果沒有成祖,自己現在也難於一一打過來,所以有「幅員之廣,遠邁漢唐」。但既然明朝的史料中,對這些皇帝就沒幾句好話,他作為清朝的皇帝,自然沒有意願也沒有義務去正本清源,更不會去考證那些罵皇帝的話,哪些是誇大其詞,哪些是捕風捉影。從某種意義上說,倒有些求之不得呢。
所以我說,說清代官修《明史》中清朝在抹黑明朝可能有點冤枉。說冤枉,是因為這部《明史》和乾隆朝大規模刪改古書還是有區別的,多半應出於明朝自身的史料。說「有點」,是因為其採取這些史料時,還是有選擇性的,有可能採取了較多的對明朝不利的史料。
2樓:dj林林
把明朝說的是特別的黑暗,最後是一文不值,導致最後國家滅亡。
3樓:娛樂大雜蟹
明朝其實是清朝的父親,對於清朝來說,明朝的皇帝對祖先有功勞。
4樓:不同的色彩
明朝仍然是政統與道統分離的政治,雖然廢相,但封駁權還在大臣手裡,社會言論更控制在大臣手裡,讀書人奴化較少。縱觀明朝一朝,大臣對抗皇帝者多,諂媚皇帝者少。到了晚明,罵皇帝更幾乎成了一種時尚,動不動就上一個貼子,指出皇帝幾大罪狀。
5樓:感性的被單公主
清朝並沒有過度的抹黑明朝,還是比較客觀的描述明朝的,很多都是很真實的。
6樓:天才人物我無敵
其實也並不是被黑的有多慘,而是有很多事情都是事實存在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往往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其實也沒有黑得特別慘,只不過是貶低了一下他們的統治方式而已。
8樓:解曉亮
這與乾隆朝大規模刪改古書還是有一些原因的。
和珅在清朝是幾品官,清朝這幾個宰相分別是幾品官
超品。清代的公 侯 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和珅原襲三等輕車都尉,後晉爵至一等忠襄公.清朝這幾個宰相分別是幾品官 婉瘧坻霸蓴闡 不一定 理論上來說,清承明制,不設宰相,設數個大學士組成內閣,大學士就是實質上的宰相。但是,滿清皇帝大多攬權,沒有明朝皇帝放權的胸懷和膽量,於是康熙搞出了一個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