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竊鐵葉竊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於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譯文: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個孩子。
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觀察那個孩子的表情,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總之,在他的眼睛裡,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過了幾天,他在掘土坑的時候,找到了那把斧子。
原來是他自己遺忘在山谷裡了。從此以後,他再看鄰居家那個孩子,一舉一動,面目表情,絲毫也不像偷過斧子的樣子了。
啟示:鄰居家孩子的言語舉止並沒有變化,但在丟斧人眼裡卻前後判若兩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成見是人們形成正確認識的大敵。
準確的判斷**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故事中的那個人,自己的斧子丟了,也不想想是否因為自己粗心丟失的,而是一昧的懷疑鄰人之子,到後來,那人的斧子找到了,在看鄰人之子,卻又成了「動作態度,無似盜斧者」。其實,並不是鄰人之子的動作態度有什麼變化,而是亡斧者的心態變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懷疑,但不能多疑,重要的是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
2樓:丙瑤瑾
鄰居家孩子的言語舉止並沒有變化,但在丟斧人眼裡卻前後判若兩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成見是人們形成正確認識的大敵。準確的判斷**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故事中的那個人,自己的斧子丟了,也不想想是否因為自己粗心丟失的,而是一昧的懷疑鄰人之子,到後來,那人的斧子找到了,在看鄰人之子,卻又成了「動作態度,無似盜斧者」。其實,並不是鄰人之子的動作態度有什麼變化,而是亡斧者的心態變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懷疑,但不能多疑,重要的是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
人有亡鐵者,意其鄰之子 視其行步竊鐵也,顏色竊鐵也,言語竊鐵也,動作 態度無為不竊鐵也急)
1 它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說不定害了自己。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儘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同樣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這是不正確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實事求是。2 宋國有個富人,天下雨把牆沖壞了...
人有亡斧者的啟發與借鑑,人有亡斧者給我們的啟示 快 急
霧裡 1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準確的判斷 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2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3 不要隨便猜疑別人。4 毫無事實根據的懷疑,只會傷害別人。所有條例僅供參考。人有亡斧者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