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舉考試排名,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時間 2021-05-05 02:40:50

1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具體說,古代「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1、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

考棚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上圖考棚就是童試的考場。在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歷史研究專家解釋,童試是最低階別的考試,相當於現在的中考。

經過童試選拔後,才能參加鄉試,鄉試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了。

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一個單間叫「號房」,裡面監考很嚴,考生進入考棚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後,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直到考試結束。

圖為古代考場。

2、考試時間為3天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裡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

九、十二、十五三天。圖為一份落榜試卷上寫上了「語多未洽」的批註。

2樓:樸蝶盈琬

殿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以上通稱進士, 會試第一名稱會元,考中通稱貢士。鄉試第一名叫解元,考中通稱舉人。

在下面就是縣裡的秀才,秀才下面就是童生

3樓:獨船白狐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從大到小。前三者稱為三鼎甲(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甲,三甲指進士的三個檔次,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前三者實際上也包括在進士之內)

4樓:孤城墨客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從大到小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5樓:欣欣自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蔘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複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

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6樓:小小小白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7樓:high芋頭小姐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8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科舉考試一甲三名,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

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

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

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

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會試 又**闈,國家級考試,舉人蔘加,考上為「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9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蔘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複核和決定名次。

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

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2023年)的狀元劉春霖,2023年來共計狀元504人。狀元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古代的科舉考試是怎麼防作弊的,古代科舉考試怎樣防作弊?

牛牛的天空下 唐代用彌封方法,以防作弊 宋代考試更見嚴正,主考官是臨時差的,受命後要即到貢院,稱為 鎖院 而閱卷時又用彌封 謄錄 糊名等方法,防止作弊徇私由於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因此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一是賄買 即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分四個階段 和

古代科舉制度分為六級 童生 第一級縣試 剛開始學習的小孩。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秀才 第二級府試 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舉人 第 院試 生員 秀才 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貢...

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海上煙花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 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童生試 也叫 童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