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的概念,板塊構造」理論的特點是什麼

時間 2023-05-14 02:18:09

1樓:

板塊(plate)——岩石圈被大型構造不連續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這種呈剛性、相對於其它塊體或下伏地幔可以發生移動的岩石圈塊體被稱為「板塊」。板塊之間通常有三種邊界:匯聚型、離散型和轉換斷層型。

板塊構造學——研究岩石圈板塊裂解、離散、漂移、匯聚、消亡、增生和碰撞等構造作用過程和特點,並**板塊動力學演化及其對礦產控制作用的大地構造理論的科學。

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

1)地球垂向結構與流變學劃分:地球垂向上分為殼、幔、核三部分,它們有各自的化學性質、礦物組成及其結構,殼幔間和幔核間的過渡帶均為化學成分不連續面。地球最上部可分為岩石圈和軟流圈。

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位於軟流圈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圈和軟流圈的過渡帶上無化學成分的改變。雖然作為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圈本身在化學成分上很複雜,但力學上具有剛性特徵。軟流圈在緩慢而長期的作用力下,會表現出塑性變形和緩慢流動的性質,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可作側向運動。

2)地球表層平面結構與板塊劃分:地球表層的剛性岩石圈並非是具有統一剛性強度的統一球殼,而是被一系列構造活動帶(如**帶)分割成的許多大小不等的稱為岩石圈板塊的球面板狀塊體(板塊)。

3)板塊活動性與活動結果:板塊內部是穩定的,而板塊邊界是地球上最具活動性的構造帶。那些基本上不發生構造活動(極少有**)的板塊,被活動的、具有頻繁**發生的洋中脊、海溝和邊界斷裂帶所包圍。

板塊間的相互作用是地表構造活動的主因,板塊運動及板塊間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目前海陸的分佈格局、地表形態、山脈的形成、**、火山和構造活動等。

4)海底擴張與大陸漂移的本質:海底擴張是一對岩石圈板塊沿中脊軸兩側的拉張運動,而大陸漂移則是位於岩石圈板塊上的大陸作為「被載體」,隨著板塊的運動而被動地發生長距離水平位移,類似於傳送帶原理。

5)板塊的旋迴性:板塊邊產生、邊運動、邊消亡,週而復始。岩石圈板塊是由洋中脊**裂谷帶湧出的熾熱地幔物質不斷冷卻而成。

板塊在脊軸附近的增生區較薄,隨著時間推移和板塊遠離脊軸,逐漸冷卻而增厚。海洋岩石圈板塊最終將消亡於海溝之下的俯衝帶。在消亡過程中,冷的岩石圈下潛沉入地幔。

在岩石圈板塊潛沒的傾斜地帶可發生淺、中、深源**。

6)板塊的原動力:地幔物質對流。

2樓:長不大的灰原哀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理論是一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其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wilson,1965)。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約為100-150 km的巨大板塊構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均包括大陸和海洋。

板塊間的分界線是海嶺、海溝、大的褶皺山脈和裂谷與轉換斷層帶。該理論對地質地理學以及生物學影響很大。不同大陸上地層、礦產、動植物分佈,只有通過板塊構造的理論才能夠解釋。

3樓:柴

地球的結構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和戰爭相互聯絡。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

本資料**於地圖,最終結果以地圖資料為準。

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

5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週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

地球由地核到大氣截面圖(部分按照比例)

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週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

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核心。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

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

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週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地球的衛星,誕生於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板塊構造」理論的特點是什麼

4樓:夢之緣文化

答: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觀點:把地球分成一個一個大的板塊,然後在每一個板塊中再細分成一個個小的板塊,他們的力學理論和運動方式主要是水平運動為主的漂移、碰撞,然後再產生升降運動的。

他們的壓應力作用方式主要為主壓應力、主張應力和扭應力相互作用的。

他們的應力的**於地球自轉速率的不均衡變化。

什麼是板塊構造理論

5樓:懂視生活

1、地球自從形成以來在地表和內部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地球表面形態特徵正是地球的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異的重要原因。**地殼運動的產生原因,需要用大地構造理論加以解釋。

2、板塊構造說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全球構造學說,由於板塊構造新理論的出現,地球科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意義十分重大。目前板塊構造說已經成為綜合多學科成果的主要理論框架,成為現代流行的被普遍接受的最新理論形式。

世紀60年代以來,海底擴張的現象已被證實,大陸漂移的假說也被普遍承認。2023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並將海地地形、**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線成為帶狀。

4、由此,人們設想,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可能表現為若干岩石圈板塊的相互運動。2023年,法國的勒皮雄(美國的摩根(w.

j. morgan)和英國的麥肯齊(

mckenzie)等學者根據當時已經發現的諸多新的地質現象,把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概念發展成為著名的「板塊構造說」。板塊構造說提出後,又被許多科學家不斷予以完善,很快得到了其他地學工作者的贊同。現代地球科學的發展,以板塊構造說的建立為標誌進入了革命時期。

什麼是板塊構造理論?

6樓:果實課堂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板塊構造學說是誰提出的,什麼是板塊構造學說?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你的科普入門手冊丨科學聲音出品,必屬精品 板塊構造學說是誰提出的?宇宙自然生命簡史,你的科普入門手冊丨科學聲音出品,必屬精品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了 大陸漂移學說 後來美國科學家赫斯提出了 海底擴張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 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 板塊...

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梗概,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楓橋夜泊 板塊構造學說 亦稱全球大地構造學說 該學說是法國科學家勒比遜於1968年提出的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 地球物理 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因此有人把大陸漂移說 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要地理書上的

司徒清安希倩 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 地殼 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 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 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 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