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du知道君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學生了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後,學生了解了耳能夠聽見聲音,但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聲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動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演示實驗:
發生的音叉放入水中,發聲的音叉輕輕觸擊懸掛的乒乓球,自己講話時用手觸控自己的喉部等。對於學生來說,物體發聲的現象並不陌生,然而對於發聲體的振動,為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對物體的發聲現象進行仔細觀察,總結概括出結論。本節為聲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總結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有關實驗進行觀察,讓學生概括總結出有關的結論。
難點: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3.授課思路:以“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能量”為知識線索,通過實驗的觀察、分析及總結概括出結論。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知道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液體和固體傳播;3.
初步瞭解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瞭解聲音的傳播就是能量的傳播。
能力目標:1.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興趣、態度和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由上課鈴聲、老師“上課”為題。
設問:你們為什麼站起來?(聲音,人耳可以聽到聲音是因為聲音能夠引起鼓膜的振動。)
過渡:物體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呢?
新課教學:
提問:你能通過什麼方式發出聲音呢?(學生動手試一試)
活動1:2位同學合作,一個同學用兩支筆把橡皮筋拉緊,另一位同學用手撥動它. 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振動)
3.聲音是由什麼產生的?(振動)
活動2:用2隻手指輕輕地放在你的喉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體會後回答問題: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振動)
2.你知道是什麼在振動?(聲帶)
思考: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物體有何區別?(有無振動)
進一步驗證:音叉實驗(注:觀察什麼現象)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音叉會發出聲音。用手觸控正在發生的音叉,手有什麼感覺?描述這個感覺。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後,如果迅速把發聲的音叉觸及燒杯器皿中的水面,會有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
2樓:高壓線上老黃牛
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及教學反思
3樓:接凝雨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屬於探索性實驗,從教學程序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並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為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欲。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年級科學上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4樓:最愛秋天的傳說
【教學目標】 第五課時
科學概念:
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過程與方法:
藉助實驗和想象,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難點】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實驗
【教學準備】音叉、“土**”裝置、不同的材料(木製米尺、棉線、尼龍繩)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很多有關聲音的內容,那麼聲音究竟是怎樣到達我們的耳朵的呢?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聲音會改變嗎?今天我們將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出示課題。
二、研究聲音的傳播
1.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中我們已經發現:由於音叉的振動而產生了聲音,那麼音叉振動時是怎樣引起水面波動的呢?
分組實驗1: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音叉的振動引起了水的波動。要強調:
這次實驗與第2課中《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的要求不一樣,這次的重點是要細緻觀察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並且把它描述出來。
小組交流、反饋:水面一撥一撥地從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開去
2.小遊戲:平時我們經常接聽**,今天我們在課堂上也做個接**的小遊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簡易小**。出示實驗裝置,分別介紹。
分組活動: “土**”的研究
要求:1)說話同學要小聲說話,以聽**的同學不能直接聽到為宜。
2)接聽**的時候,**線要拉緊,可不能鬆鬆垮垮哦。
小組交流討論:紙杯裡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的。
三、研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1.聲音在所有的物體中都可以傳播嗎?讓我們向上節課研究“尺子的音高變化”那樣,一起來研究一下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出示材料:相同長的鋁箔尺、木製米尺、棉線、尼龍繩,如何研究聲音在這些材料中的傳播呢?
2.能通過以上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聲音在這些不同材料中的傳播情況的不同嗎?----小組討論交流
3.反饋小結:一同學在物體的一端,握住振動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纏繞在音叉上,另一個同學把物體的另一端緊靠耳朵,並使物體繃緊。
換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學儘量都要用同樣的力度敲擊音叉,另一端的同學必須仔細聽,然後記錄在記錄**中。記錄前先做好**。
4.分組活動,並填寫好**
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記錄表
物體傳聲效果 鋁箔尺 木 尺 棉 線 尼龍繩
預 測
四年級科學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案
5樓:中公教育
1、預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演示對比實驗,提出“為什麼一個燒瓶中的小鈴聲能聽到,而另一個卻聽不到?”來引入新課,促使學生“願問其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點燃其**自然祕密的智慧火花.
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加強直觀,豐富感知.“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認識化解在分組實驗和學具操作中,讓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獲得感知並形成表象,理解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同時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識由直觀的教具演示了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3、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科學的情趣.通過設定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絡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6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備自己,有教學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
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jkb科學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邊翠梅龐綸 聲音的傳播伴隨著能量的傳播,物體的振動帶動周圍空氣的震動,將能量傳播開去,耳部的耳廓收集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入鼓膜,使鼓膜震動,然後經過大腦,形成聽覺 伍靜嫻喻晉 物體振動帶動其周圍的介質 氣體 通常是空氣 液體 固體 振動,介質再使...
聲音是用什麼傳播的,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元氣小小肉丸 通過介質 空氣或固體 液體 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聲音必須通過媒質傳播,如氣體 液體和固體。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是固體 液體 氣體 例外如 軟木 500m s,小於煤油 25 蒸餾水 25 等 聲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聲音作為波的一種,頻率和振幅就成了...
聲音是靠什麼傳播的,聲音是靠什麼來傳播的
恭培勝召畫 聲音在氣體 液體 固體中傳播 發聲體振動在周圍物質中激起由近及遠傳播的聲波,到達人耳處引起耳膜振動產生聽覺。1 聲音要靠介質才能傳播出來,一切固體 液體和氣體都是傳播聲音的介質,但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並不相同,一般說來,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比在液體 氣體中傳播得快,在氣體中傳播得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