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科學家從來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時間 2021-09-12 15:54:47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自2023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和崔琦 。

2023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因「發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詳細瞭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23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鐳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法籍華人 高行健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2023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2023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

2023年因翻車受傷停學。2023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2023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2023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研究。

2023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2023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23年到普林斯頓高階研究院工作。

202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2023年任副教授,2023年任教授,20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2023年任普林斯頓高階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2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2023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202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2023年出生於安徽。2023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

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臺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

」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2023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2023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2023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2樓:匿名使用者

朱棣文,這位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裔教授,學生喊他steven。平日裡習慣穿著淡色長袖襯衫,袖子整齊地卷得高過手肘,顯得很是清爽自然。自從2023年10月14日凌晨那個劃破寧靜夜空的、來自斯得哥爾摩的**傳來喜訊,他和他的家人便開始不得清靜。

從那時起,他就被**包圍著。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仍是一身簡單的休閒服裝,在電視、報紙、雜誌上出現。他還是一樣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國江蘇太倉。2023年2月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士市,2023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數學及物理雙學士,2023年獲柏克萊加大學物理學博士,並在學校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2023年,他到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電磁現象研究員,五年後,升為電子學研究部主任,並在2023年赴史丹福大學任教授至今,曾於2023年擔任系主任。

2023年,他與另一名研究學者共得國際大獎沙烏地阿拉伯「國際科學獎」,兩人合得獎金約十萬美金。

同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第130屆院士。2023年,榮獲古根漢研究獎,並獲美國物理學會學術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朱棣文是與馬里蘭州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國科學家柯恩但諾吉一同分享這分殊榮。

三人同時共分諾貝爾獎金約100萬美金。

朱稜文是繼2023年的楊振寧、李政道,2023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之後,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後,還有一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六位華裔獲獎人中,除***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餘皆是物理獎。

朱棣文的獲獎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當時他還是貝爾實驗室的一員。在低溫物理的研究領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這個物理學名詞它讓朱棣文「甜在心中,愛不擇手」。

原來「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朱棣文他們所進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卻原子後,能夠進行精確測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溫中非常活潑,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亂跳,若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冷卻至幾近絕對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時活動得非常緩慢,再利用光與原子互動作用的時間拉長了,便可用來精確測量物理量。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應用。事實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測量」,這樣的解析早已令學術界和科技業界感到驚喜樂觀。利用原子在超低溫狀態時,科學家可進行重力分佈研究,最佳的運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

這項應用將使得石油開採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對這項研究非常有興趣。相同的應用還可能發現環宙間更多的祕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應用則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術,可以解讀dna。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也是當代科學家,2023年自大陸來美,現在已有八十高齡。朱汝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當年曾在同一大學念經濟系的朱李靜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屬臺灣的**研究院院士「父子檔」。

朱父於2023年當選第五屆院士,朱棣文則在父親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顧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薦下,於2023年以高票獲選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國聖路易、維吉尼亞、紐澤西等多個大學任教授,還擔任過美歐地區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個企業公司的顧問。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

他的哥哥朱築文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哈佛醫學院畢業,現在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哈佛法學博士,現為洛杉礬執業律師。這個家庭,真的稱得上是一個「博士之家」。

作為一名成熟的科學家,朱棣文有著自己的人生皙學。他常說:「我們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熱情。

」 雖然朱父和三個傑出的兒子都是頂尖科學人才,其實,當年朱父不太贊同朱棣文念物理,因為「這一行要出頭太難了」。從小就愛畫畫的朱棣文,父親覺得或許建築對於他是個不錯的出路。然而,身上滿是物理細胞的朱棣文把繪畫的天分用在繪製物理結構圖上了。

好在父親後來並沒有太刻意地阻攔他;而他,也終於以自己的努力,衝破了這條被視為崎嶇的路。

在學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著濃厚的科學家氣質,而且饒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興地發表學術演說,深度中還能穿插趣味。無論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學上,他都有一套「以退為進」的哲學。

他對自己、對學生並不會定下過高的要求,他覺得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才會激起更旺盛的動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愛運動,每週五固定騎自行車到校園,並趁著實驗空檔「溜車」。在他,運動帶來的爆發力正如同物理實驗中擊出的美麗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與人生之「美」的結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業業,悠遊於物理的世界中。在他,獲得全球的認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願?朱棣文卻答:

視自己為一名科學家,最大的希望是無論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自己在斗大的實驗室中的成果,能夠對人類產生貢獻,與人類的生活真正的結合在一起。

為什麼中國科學家從來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自2023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和崔琦 。

2023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因「發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詳細瞭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23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鐳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法籍華人 高行健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2023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2023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

2023年因翻車受傷停學。2023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2023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2023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研究。

2023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2023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23年到普林斯頓高階研究院工作。

202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2023年任副教授,2023年任教授,20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2023年任普林斯頓高階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2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2023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202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2023年出生於安徽。2023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

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臺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

」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2023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2023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2023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為什麼會說「中國沒有科學不令人奇怪」

身心疲憊 如果真的是要找到一個比較接近的答案,那可能是對科研還沒有特別能夠理解,所有的東西都是表面的動作,沒有深入挖掘。愛因斯坦的後半生其實並沒有像前期那樣有特別大的成就,其實也不是因為他寫不出來那些 這是他覺得這東西很無聊沒有意思,而且他考慮的東西都比較的深奧有一個理論,他花了自己後半生的時間也沒...

為什麼新約中從來沒有出現「耶和華」

遊戲網盤 猶太人為什麼不敢稱神的名字?新約為什麼沒有出現耶和華的名字?耶和華是讀音yehovah yehowah的譯音。希伯來語的神名是 的四個字音,這四個音無法發聲,因為猶太主法中規定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 所以為了保護猶太人不犯下妄稱神名之罪,猶太法典籍halakah中要求猶太人 不可稱呼神...

為什麼華夏文明從來沒有斷過傳承?

因為華夏文明有強大的同化能力,雖然華夏也多次被外族所佔據,但是最終都將其同化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了。因為華夏人的存在,文明的傳承載體是人,只要人在文明就在。華夏曆經大大小小多次戰役,但因為擁有不屈的精神和堅毅的意志力,所以華夏從未被消滅,所以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因為華夏文明沒有出現像古印度和古巴比倫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