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感覺:知道是淺層次的瞭解,但他還不能真正稱為了解,也就是知道結果但不一定了解原因大多情況下是被動掌握。悟道是思維層面的東西也就是把知道的東西開始經過自己的大腦,主動去接受並開始有自己的思維。
做到是行為層面的東西,把知道的東西變成行動。教道是傳播一種思想理論,得道在思想意識方面形成一種學派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用一句話來說就是:
知道的事情要落實到行動上來,但知道和行動是分不開的,它們兩者之間沒有先後,這一點有別於我們平時的理解,也正是王陽明的心學與朱熹思想不同的地方。
2樓:黑啤哈屁
通俗易懂?不行,大師王陽明都用了一生的時間來來格物,以求知行合一,要是有人能隨隨便便的就解釋了上面的這幾個片語,他老人家不得從棺材裡跳出來?
所謂知道,就先得懂得什麼是道,每個人的道都不盡相同,而把這些綜合起來的大道更加的撲朔迷離。瞭解什麼是道以後,才會想道是如何做到的,是怎樣形成的,原理如何,然後才去努力接近道,接近了才去教導別人方向等等等等。
其實光知道就夠人琢磨一輩子,在沒有知道之前,就別想後面的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知易行難,知行合一是需要一輩子的時間甚至更多……
《心經》是講什麼道理的?
3樓:權清
《心經》宣揚空性和般若,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美國漢梵佛經譯者pine 2004)。
另一方面,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心經》通常被認為是寫於西元前1世紀的貴霜帝國境內。pine (2004 )認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說一切有部的僧侶,因為《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4樓:紫冰雨的季節
《心經》對人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兩點:一、使人看破世事《心經》啟示我們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後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不能執著於假有,而捨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這一點後,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從而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麼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塵世之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則人世間也會成為一片淨土。
二、勸人心無掛礙。
心常清淨,遠離雜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擾,因而能做到心無掛礙,自然不會有恐怖和顛倒夢想。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為可怕的,而禪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閒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閒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詩云: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5樓:般若波羅密多心
相由心生,眾人皆有佛相,眾人皆有佛心,所以佛在每個人心裡!
又因--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每個人心裡又什麼都沒有!
有也沒有,才能不因外界事物干擾,保持自己祥和的心態。
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但每個人見解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
----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6樓:
《心經》全文意義是告訴我們所有眾生:自性。
王陽明靜坐格竹子是怎麼回事?
7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靜坐格竹子
,即王陽明格竹子,是關於王陽明的一個故事:
王陽明所在的那個時代,朱熹的學說是官方學說,具有壓倒一切的影響力。王陽明和父親在京城同住期間,曾遍尋朱熹的著作,如飢似渴地閱讀。如何才能成為聖賢?
王陽明和好友討論後認為:要想成為聖賢,必須掌握朱熹所說的"格物窮理"。
王陽明父親就職的官署中有許多竹子,他就和他的朋友商定去「格」。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時間,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後,「勞神成疾」,不得不放棄。王陽明覺得,這是他精力太弱的緣故,於是,他親自去做,不分晝夜地全力"格竹子",連續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敗,病倒了。
因此,二人嘆息說 : "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從中國科學的發展史來講,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響好像是負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觀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識、認識。「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觀事物取得知識。
荀子說「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體上還不錯。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簡化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實驗研究被排除了。
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窮理」,就是要通過認識大量現象來總結一種普適的規律。朱子的理學,別的不論,但格物窮理是對格物致知正確的具體化。
但到了王陽明,他要實踐一下怎麼格物窮理。於是一連七天靜坐在他辦的書院裡觀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廢寢忘食、目不轉睛地看著、想著,一直坐得支撐不住,病倒了,也始終沒有體會出竹子的道理來。
這就是「王陽明格竹子」這個故事的由來。應該說,王陽明能這麼做實驗算相當不錯的。後世的梁啟超,孫中山,陶行知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建議樓主友看看他的評傳吧。
守仁公可是一個「完人」啊。 有明三百餘年江山,以文臣治軍者,無出守仁之右。
上馬為將,下馬為師。
文能安邦定緯,武能保家衛國。
用在他身上最合適了。
他的詩文也是一流的。
只不過因為他在哲學上的成就。所以,掩蓋了他的才氣。
9樓:林律
王陽明二十歲的時候,和一個同學商量要去格竹子。什麼是格竹子?當時以朱熹思想為代表的儒學教育認為,人世間的真理是存在於各種事物當中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所以王陽明和同學認為,要領悟世界的真理,就要去研究某一件事物,他們就挑選了竹子。
他們的方法是在竹林前鋪了席子,天天看,然後思索。三天過去,同學頂不住了,病了。王陽明又繼續了一星期,也頂不住了,思索過度,傷神傷身,修養了半年多。
從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格身外物,徒勞無功,真正的道理,應該是存在於人的內心。舍內而求外,等於南轅北轍。
10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個竹子什麼結果都沒有。但他卻真的去嘗試了,這就是陽明先生最重視的「知行合一」。
如果每個人讀了論語之後都像陽明先生一樣去嘗試一下如何「格物」,而不是像陽明先生一樣,從此就放棄了格竹子之類,那麼就總有人會格出名堂來,這個名堂,我們現在稱為科學。(王陽明最後提出了「心無外理」的概念,徹底放棄了格物,這一定是與其格竹子沒有格出「知」有關。方法不對,沒有格出門道,就認為道理全來自於心。
王陽明的錯誤犯大了)。
這不是說孔子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自然往復迴圈,古人在直覺上就可以推理說背後一定有「天道」主宰,並維繫著自然迴圈的「秩序」。與此對應,人類社會之有序,也是因為有一種與之對應的「道」。所謂天人合一,或「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是這種道。
翻譯成現代語言,背後一定是由規律的,而且這種規律在某個層面是一致的。
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是「格物窮理」,掌握了規律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天我們看這個問題,有幾個超過了朱熹?
王陽明說,有知必有行,未踐行只能說明你還未知,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這是一種哲學了。
孔子的說法按朱熹的解釋是,你先要知,然後才有行。二者的差別不在於教導你如何做,而在於判斷何以為「知」。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說過的最多的話就是「知道了就要去做」!這是孔子的教誨。但王陽明說的是,你不做就等於不知道。
如果王陽明說的真是對的,我做了壞事就等於我「不知」,那麼老師就不好意思指責我了,因為這全是老師的錯。
知道了道理,然後去實踐之,這是什麼?這是康德所說的理性。一個理性的人是做正確的事情,至今我們說一個人犯了錯誤,都會說這個人不理性。
而康德和黑格爾都認為掌握了客觀規律並指導自己的行為方為「理性」。
除了對自然規律的理解之外,中國儒學的基本思路和康德的理性主義是一樣的。尤其是在如何行為這個方面。
差別康德要論證理性行為與客觀規律的一致性。這是非常難論證的。康德正是因為被認為完成了這種偉大的工作而成為世界上最牛的哲學家。王陽明沒有做這個工作。
不僅是王陽明,中國歷史上的哲人都沒有做這種工作
無論是朱熹的理學還是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涉及到的都是理和行的關係,但在世界哲學史上地位都不高,原因就在於中國哲人不認為「證明」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王陽明格竹子,格不出來就是算了,他雖然提出一個「心無外理」的主張,但他也並不打算在理論上質疑「格物方可致知」的孔子主張。他更沒有去**為什麼格不出來。他寧可去「行」,也不再繼續討論這種「沒用」的問題。
如果有興趣,可以格一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知與行是合一的嗎?
如果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過是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或者是告訴我們要在生活中做一個好人。那不過是在無數條道德教化中多一條而已,和哲學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有人懷疑「知行合一」,就被認為此人是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壞人。那就太糟糕了。
知就是知,行就是行,我格來格去,都發現,知識和行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至於格竹子如果格出名堂,王陽明就會成為一個植物學家。但王陽明格竹子是試圖格出做人或者平天下的道理,這怎麼可能呢?
通俗易懂的解釋相對論,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釋與的概念
牙牙啊 愛因斯坦說過,假如你和一位美女坐在一起,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但如果是和一位醜女坐在一起,就會覺得時間慢得難耐,這就是相對論。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取決於你所取的參考系。相對運動的各個參考系中的時間的度量和長度度量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前段時間古巴的羅伯斯在比賽中打破了劉翔的110米欄的世界紀錄,...
有誰能通俗易懂的解釋下什麼叫“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1,通貨膨脹 社會需求大於社會供給 2,通貨緊縮 物價 工資 利率 糧食 能源等統統 不能停頓的持續 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小妍 t通貨膨脹最簡單的說就是供給小於需求,表現為物價 貨幣貶值.一般來說,在經濟增長比較快時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通脹.一般來說要治理通脹採取提高利率等形式.貨幣政策與財政政...
ip地址是什麼?誰能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還有為什
歡喜尾 ip地址是指網際網路協議地址 英語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譯為網際協議地址 是ip address的縮寫。ip地址是ip協議提供的一種統一的地址格式,它為網際網路上的每一個網路和每一臺主機分配一個邏輯地址,以此來遮蔽實體地址的差異。目前還有些ip 軟體,但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