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猩賢者
英國學者培根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
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2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公元1世紀時,羅馬皇帝看奴隸搏鬥時,用一塊綠寶石放在眼前**,這綠寶石就是最早的眼鏡。
11世紀阿拉伯舊書籍中記載,透明的圓球切下一塊有放大作用,直到2023年才由英國僧侶科學家培根利用此原理製成實物送給教皇閱讀聖經。
13世紀義大利威尼斯已有眼鏡加工廠,但當時的鏡片都是水晶的,**昂貴。
17世紀玻璃企業迅猛發展出現了玻璃鏡片,2023年~2023年的300多年間,眼鏡片僅僅存在玻璃片(普通)。
·18世紀初,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最早的雙光眼鏡,
·2023年,挪威的眼鏡師ariey發明了散光鏡片,其發展歷史如下:
·2023年:首次製成熱塑料性塑料鏡片(壓克力)
·2023年:法國依視路公司用cr-39樹脂材料試製成眼用有度數鏡片
·2023年:超薄n=1.6光學玻璃片推向市場
·2023年:超薄n=1. 7光學玻璃片推向市場
·2023年:折射率n=1.56,n=1.58樹脂片推向市場
·2023年:超超薄n=1.8光學玻璃片推向市場
·2023年;超薄n=1.60 ,n=1.61樹脂片推向市場
·2023年:玻璃特超薄n=1.9鏡片,樹脂超超薄n=1.67鏡片推向市場
·2023年:樹脂特超薄n=1.74鏡片推向市場
誰發明了眼鏡?
眼鏡是誰發明的?
3樓:
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2023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爾馬託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2023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以免受頻繁換兩副眼鏡的折磨。2023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23年前就發明了眼鏡。儘管眼鏡發明誰為先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卻是不爭的事實。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靉靆》條雲:
「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
此靉靆也。」這時的靉靆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影象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清乾隆年間,我國已能生產眼鏡,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繫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製,至清嘉慶年,眼鏡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
「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鏡的深淺標度,是根據子醜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史料筆記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中有記載。
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2023年法國發明瞭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2023年法國依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誰發明了眼鏡?
4樓:漫閱科技
第一個想到用透鏡來矯正視力的人,是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大約在2023年,他用水晶磨成一對凸透鏡,製成世界上第一副遠視眼鏡。阿馬迪將他的發明機密告訴比薩的亞歷山大•迪拉•斯皮納修道士。
後來,斯皮納將這個祕密公諸於眾。於是,到14世紀上半葉,義大利出現了許多眼鏡製造廠,許多義大利人都佩戴了眼鏡,而威尼斯也成了眼鏡製造中心。
是誰發明了眼鏡?
5樓:手機使用者
然而在西班牙的情況卻恰恰相反,2023年,一位米蘭人在一本書中指出,西班牙「各階層都歡迎眼鏡,因為他們認為戴上眼鏡會更顯得不怒不威,舉足輕重」。這本書行世後若干年,法國一位往訪馬德里的貴婦竟寫到:「在西班牙,當某人財富增多的時候,他就加大他的眼鏡。
」 直到2023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2023年由德國人制造的。
眼鏡是誰發明的
6樓:魅
十三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
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
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2023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爾馬託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23年前就發明了眼鏡。儘管眼鏡發明誰為先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卻是不爭的事實。
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靉靆》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
餘曰:此靉靆也。」這是的靉靆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影象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清乾隆年間,我國已能生產眼鏡,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繫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製,至清嘉慶年,眼鏡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
「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鏡的深淺標度,是根據子醜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史料筆記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中有記載。
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2023年法國發明瞭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2023年法國依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7樓:瘋子芳蔡
當然是發明眼鏡的人發明的
什麼時候發明的眼鏡
誰發明了眼鏡
易書科技 沒有人知道第一副眼鏡是誰做的,公元1266年羅吉 培報將一塊凹面玻璃放在書上,將書上的文字放大。但把玻璃放在眼睛近處並固定不動是誰想出來的主意呢?從一張1352年的畫像上,我們發現紅衣主教尤根尼帶了一副鑲有鏡架的鏡片,並將兩個柄接在一起,固定在眼睛的上方,因此我們知道在公元1352年之前,...
是誰發明了鋸子,誰發明了鋸子
手機使用者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 公輸盤 班輸 魯般。魯國人 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 般 和 班 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 公元前507年 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 公元前444年 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蔘加過許多土...
誰發明了什麼東西????誰根據什麼發明了什麼
貝爾。愛迪生。電報機。愛迪生。電燈。愛迪生。留聲機。愛迪生。電影機。瓦特。蒸汽機。伽利略。溫度計。畢昇 活字印刷。魯班發明了鋸。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貝爾德發明了電視機。諾貝爾發明了。愛迪生髮明電燈。華佗發明麻沸散。倫琴發現x射線。貝克勒耳發現自發放射性。瑞利發現氬。達倫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勞倫斯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