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哪裡讀後感 簡書,《數學在哪裡》讀後感

時間 2025-03-14 00:50:20

1樓:匿名使用者

<>數學閱讀,增加理解。在今年暑假,我引導學有餘力的學生一起閱讀《數學在**》五年級上冊。這本書緊密聯絡教材知識,由於內容的綜合性,故在學生五年級學期末利用假期精讀,回憶課上所學,補充與生活的聯絡,拓寬思考的維度。

數學的精讀伴隨「問」。在導讀的過程中,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如何閱讀數學課外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發現並提出問題,做乙個有想法,能創新的學生。愛因斯坦。

曾經說過:「提出乙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視」。書中多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內容緊密聯結合教材,又有適當昇華點,幫助學生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

解釋生活現象,提高思維寬度。五年級學生根據商不變規律學習小數除法時,經常會錯誤以為餘數。

也不變。《數學在**》這本書開篇就以小夥伴買筆情景,先發現與實際情況矛盾後通過思考得出「 餘數在搞鬼」這樣的發現。這也使學生更深刻的明白為什麼稱為「商不變規律」,原來是餘數會發生變化。

計程車計價問題、電錶分時計費等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為以後學習分段函式。

打下基礎,當然這部分內容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在學生閱讀這塊內容時先鼓勵學生了解車票或**費的計價規則,認識電錶的讀數方法(每月電水錶不會歸零),學生通過邊思考邊閱讀邊體會,在生活去遇到類似問題可嘗試計算出價錢,應用所學,多角度思考解決的辦法,從而體會數學的作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加學習數學的成就感,進一步愛上數學。

2樓:帳號已登出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內容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然後根據文章中的道理。或者是精彩的段落。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必須是由讀這篇文章而引發的真實感想。

《數學在**》讀後感

3樓:名成教育

我喜歡《數學在**》這本書,有兩個原因:

第一,它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

第二,它能把這些數學變成乙個個有趣的小故事。

我希望一些枯燥的數學書,都能有些像這樣有趣的小故事,這樣一些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就會愛上數學。

我們的生活主要是有由語文和數學組成的,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語文與數學,並且用到的地方特別多。

比如,家裡書架上的書,書的數量,就是用數學的數數法才知道書的數量。

有一次我把72寫成了27,媽媽看見了,對我說:「你爺爺今年72歲,凡是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獲得乙個價值1000元的春節大禮包,你在替爺爺填寫**的時候,把72寫成了27,你爺爺不但不能得到這1000元大禮包,反倒因為只有27歲需要上交1000元供給60歲以上的老人。」「那這樣等於損失了2000元。

好多呀。」我說。

媽媽說:「這就是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如果你馬虎了,就會受到重大的損失。」

還有,去郊區的路程遠近和所用的時間,這是用到了數學的時間與長度。

又有一次,我算錯了時間和路程。媽媽說:「假如你去坐火車,你坐的火車九點就要開,可是,你算錯了時間,現在八點,你把半個小時當成乙個小時,然後你就睡了乙個小時,當你到火車站的時候,發現火車早就開走了。

如果你不計算好時間,就是耽誤了你的行程。」

所以說數學在生活中特別重要。

那如果把這些跟數學有關的小事故都寫下來就會需要用到語文,因為寫作文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到的是語文的漢字,詞語,句子。

生活中的語文數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多學才能更好的掌握和運用。

2018年3月4日 董伊寧。

數學在**四年級讀後感

4樓:簡單

數學在**四年級讀後感如下:

丁老師給我們推薦了《數學在**》這本書,在學校我就認真的讀了起來,剛開始我覺得這本書和其他書差不多,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我繼續看下去。但看了一會兒,我發現裡面的知識通過很巧妙的方法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很有意思,我很喜歡。

尤其是在看到《中國畫也畫得好》這篇故事,我非常喜歡。故事裡,文學家蘇軾畫的《百鳥歸巢圖》,並題了一首很奇怪的詩,名叫《題《百鳥歸巢圖》,詩中卻不見「百」字蹤影。這首詩是這樣的:

天生乙隻又乙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詩裡的數字有。鳥到底是怎麼變成100只的呢?請看下列算式:

1+1+3×4+5×6+7×8=100(只)我看完這篇故事,解決掉了心中的疑惑:原來在詩的第二句不能乙個數字乙個數字的讀,應該兩個數字兩個數字的讀。

三四」、「五六」、「七八」,每組的兩個數字分別相乘的積相加,再把第一句的「乙隻又乙隻」的1+1=2加上,就等於一百了! 讀了這本《數學在**》,我發現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開始喜歡數學了!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先要重視感,感要多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

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

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數學讀後感,數學讀後感

0527雨 讀了 數學符號史 給我了許多啟示!人類最早用來計數的工具是手指和腳趾,但它們只能表示20以內的數字。當數目很多時,大多數的原始人就用小石子來記數。漸漸地,人們又發明了打繩結來記數的方法,或者在獸皮 樹木 石頭上刻畫記數。中國古代是用木 竹或骨頭製成的小棍來記數,稱為算籌。這些記數方法和記...

關於數學的讀後感快一點,關於數學的讀後感,急啊

悠夢飛雪 許多同學報怨數學很難學習,老師講的總是聽得丈二和尚 摸不著和尚。我認為,學數學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掌握了這個黨閥並加以運用,相信數學將成為你的朋友。學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善於思考。如果把數學比作一把鎖的話,那思考就是一把開鎖的金鑰匙,為你開啟這把數學之鎖。例如有的同學上課認真聽,能把老師講的內...

讀爺爺的朋友讀後感,爺爺的爺爺哪裡來讀後感

爺爺的好朋友是胡爺爺 黃爺爺 蔣爺爺 楊爺爺 他們幾位是在八年抗戰時認識,原本在打仗時很辛苦,但是隨著戰爭結束,一起退伍,因此奠定了深厚的友情。胡爺爺經常往來彼此的家,聊天 吃個飯話家常,看到爺爺們的笑臉,我想他們有共同的回憶,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我覺得我的爺爺像是一個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