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懶,自己上網查去。
2樓:網友
你太懶惰了吧,這個問題應該自己解決。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主要講了什麼?
3樓:美食專業選手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
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公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西元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被外放冷遇的地位。
4樓:易書科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詞,蘇軾於丙辰即熙寧9年(1076年)年作。作者在宋詞中為豪放派的代表,該詞可視為作者同作代表之一。在詞前作者有一小序交**作緣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作者當時身在密州,詞寫詩人月下醉後的心情,其中包含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圓缺離合的矛盾及詩人對矛盾的心理態度。
詞分上下兩闕,上闕寫詩人對青天的疑問,表達了一種欲離人世而不捨的心情。下闕先寫月光的照耀下的悽清景象,抒發詩人無限惆悵的心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全詞籠罩在濃厚的抑鬱氣氛中,是作者瀟灑豪放心緒中蘊含消極放浪思想的典型反映。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寫作背景
5樓:大愚若智
寫作背景: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
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
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熙寧七年(1074)蘇軾差知密州。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內容是什麼?
6樓:**星座
水調歌頭。中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是?
7樓:匿名使用者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這首詞是公洞歲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西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西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詞作上片問天反映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西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2、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納攔睜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3、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人,祖衡孫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
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是誰,《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作者是誰?
黛妮 一 明月幾時有 出自宋代詩人蘇東坡的 水調歌頭 二 附原文如下 水調歌頭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
水調歌頭中秋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區別
水調歌頭是一個詞牌名,規定了作詞的句數 每句的字數和韻律等格式一般詞牌名後作者可以給所作的詞做段小序或是定個題目,比如這個水調歌頭,之後就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就是序。序不是題目,而是作者自己補充說明了一下寫作背景和意圖之用。但為了區分每首同個詞牌名的詞,作者可以根據自己...
讀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有何感受
首詩文就是蘇軾在中秋夜寫的。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這瓜果,觀賞著月亮,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長大以後,他們就各奔東西,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7個年頭了!這首詩文的全詩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