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是北京市初一語文課本第一課。
在山的那邊 課文 要明確分段
2樓:櫻雨雪薰
想幫你,可是卻幫不了。
初一課文《在山的那邊》講義
3樓:網友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的結構很清晰,總共兩節,詩歌按照的敘事的方式寫出了人生的信念,從「小時候」到「有一天「再到「今天」,這些帶有典型敘事性的時間詞語寫出了作者對「山「和」「海」的感悟過程。從小時候就有一顆不甘蟄居閉塞山區之心,但是相對今天來說當時的認識是幼稚的。長大後,感悟了,詩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信念。
詩歌中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們反覆吟誦就能感觸到作者所表達的人生信念:
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其實只要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山」和「海」的意境,懂得「海」就是「乙個全新的世界」,就是努力後理想的天地,無數座山就是人生中的各種險阻,但是這個「山」也是我麼通向成功的必經之「山」,通向理想之「山」,就可以把握全詩的意蘊和主旨了。
這首詩歌雖然篇幅較短,但詩人的語言形象而又精練,內容飽滿而又充實,表達了作者反覆體會的情感。通過簡短的語言真切地寫出了不同時間,人生不同的感悟。文章一開始就引人入勝,「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
將人們帶入了童年時代,讓人對未來,有著作者一樣的熱烈的企盼與遐思。近而「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乙個零分!」這種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期待視野的改變,讓讀者融入了作者的思維中,在語言上作者採取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當時真切的感受。
再而寫今天「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從而寫出了人生信念和感悟。讀這篇文章就像在欣賞一首動聽的**。
初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什麼文
4樓:網友
《在山的那邊》,作者王家新,原載於《長江文藝》1981年第5期,後被初中語文課本入選。通過自己一次童年的經歷比喻乙個信念,媽媽所說的「山的那邊是海」。其中「海」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的,並非指理想。
全詩主旨: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這一過程是艱辛、艱難、痛苦的。但因對理想的呼喚、信念的支援,使人不畏長途跋涉。
詩人以群山和大海作為意象,用大海比作理想,用群山表示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充滿了重重困難,但只要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最終將實現。
在山的那邊》是一篇記敘性詩篇,雖有繼續部分,但從本質上看這是一首詩。
在山那邊課文了解作者王家新的生平,收集他寫此詩的有關背景,並加以概括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是個詩人。 王家新簡介 1957年出生於湖北,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 1990任 詩刊 雜誌編輯,1992 1994在英國做訪問學者,回國後任教於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著有詩集 紀念 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 遊動懸崖 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 王家新的詩 人民文...
讀「在山的那邊」有感,《在山的那邊》的讀後感
山那邊是海,這 山 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 沮喪。小時候,我常伏...
在山的那邊 讀後感 500字,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無數的艱難險阻都在等著我們去戰勝,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今天,我讀了 在山的那邊 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對於王家新的童年生活,而感到十分的羨慕。小時候,我對人生道路這幾個字不是很瞭解。認為是道路嗎!總會有人領著我們走過的。然而,由今天看來,這個令人深思的話題有了新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