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文化常識,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時間 2021-09-16 07:57:53

1樓:歷史祕辛愛好者

下面是一部分:

高考歷史複習資料彙編

《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春秋爭霸戰爭的實質和影響

(1)實質: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這話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是不確切的,因為春秋時期也有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正義戰爭,也有各國人民抵抗遊牧部落進攻的自衛戰爭,但用這句話來說明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不斷髮動的爭霸戰爭的掠奪性和非正義性,卻有一定的道理。

(2)影響: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大國爭霸的結果更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併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區域性統一。

在大國爭霸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絡、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法家思想的認識

戰國時期最受統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主張建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主張“法治”。法家是先秦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其變法思想和法治主張具有務實和進取精神,推動了當時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為建立大一統的**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法家這套建立在富國強兵基礎上的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實行君主**主義的治國模式很適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為秦國的治國路線和統治工具。秦在韓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鞏固統一,另一方面又採取了一系列重賦稅、嚴苛法、濫用民力的政策,遠遠超出了農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使那些本來有利於經濟、文化發展的措施,在實際上並未起到應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導致了秦朝的早亡。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盪,為什麼能出現文化繁榮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儘管社會動盪,但文化空前繁榮,這主要是因為:

(1)這一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的發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大變革,即階級關係劇烈變化,奴隸制逐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會的大變革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3)社會的動盪使得思想活躍,百家爭鳴,這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社會的大變革使得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列國紛爭,社會劇變,戰爭動盪,這些不僅有利於“百家爭鳴”的存在,而且使得當時不可能有統一的政治力量去鉗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躍。

(4)社會動盪時期,各國統治者為了在爭霸中獲勝,紛紛重用有才學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網羅在諸侯、大臣門下,他們為各國的爭霸鬥爭和社會改革出謀劃策,這客觀上有利於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5)大國爭霸,社會的動盪,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於戰爭,於是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加強聯絡,各族之間的地域界線被打破,這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豐富了華夏文化,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6)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還有兩個突出原因,即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中國古代史》第二章

★如何認識秦朝建立**主義**集權制度的必要性和進步性?

秦朝建立**主義**集權制度既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一方面,秦建立在滅六國的基礎上,秦把一切從**到地方的大權集中於皇帝一人手中,有利於加快對原六國的控制,避免地方權力膨脹威脅**,這有利於統一,也是鞏固統一的需要。另一方面,封建的個體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封建地主經濟也需要建立**集權制來保護他們的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維護封建經濟的基礎。

因此,秦朝建立的**集權制度,相對於戰國以前分封諸侯制是一個歷史的大進步,它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也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對焚書坑儒的認識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文化**,它表明秦朝不僅要取締與當局政策相牴觸的不同政見,在政治上不準“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學術上嚴禁產生不同政見的思想淵源“私學”,即以儒家為主的諸子學說在民間的流行,而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焚書坑儒雖對鞏固維護統一的封建集權新制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整體上看卻適得其反,因為不同學派、學術觀點不是單靠行政高壓手段所能統一的。焚書坑儒這種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與知識階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封建皇權摧殘文化、**知識階層的先例,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

同時用來鞏固統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侷限性。秦始皇沒有認識到守成與進取不同,應變換指導思想,採取不同的統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學說,一味強調法治,結果愈益加強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秦旋即滅亡。

《中國古代史》第三章

★為什麼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會逐漸漢化?

(1)落後民族在軍事上征服先進民族,政治上統治先進民族不等於文化上比先進民族先進。在文化上,落後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反過來征服,而且是採用被征服的先進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來統治國家。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上都居於領先地位,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學習先進文化。

(2)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落後民族在先進經濟地區建立政權,進行統治,終歸要適應比較發展的經濟基礎,從而引起本身的改造,為被統治階級所同化。少數民族的漢化,從根本上說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過程,漢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3)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是社會進步,生活幸福,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才能得人心,才能統治下去。

★兩晉南北朝文化的特點

(1)帶有**割據的烙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體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然不同;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組織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製作等。

(2)體現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

(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鬥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後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

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也無不打上佛教影響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中國古代史》第四章

★結合史實分析隋統一的社會條件

(1)三國時江南初步開發。從西晉末年起,北方大批農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使南方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北魏統一後,黃河流域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南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相互交流,從經濟上奠定了南北統一的基礎。

(2)北方少數民族在經濟和政治上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3)東晉以來,南方士族地主佔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據政權的社會基礎。南朝時,士族勢力逐漸衰落,這也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唐文化繁榮原因

唐文化繁榮,除南北統

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對外交流頻繁、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還有一些:如唐代文化政策比較開明,如唐太宗實行三教(儒、釋、道)並行政策;唐代科舉制的實行;且要求考生具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唐代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農業民族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和兼收幷蓄。

《中國古代史》第五章

★江南的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江南是指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我國歷史上,黃河中下游地區是開發最早的地區,這裡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是我國古代的經濟中心。但自東漢以後,由於黃河流域戰亂頻仍,在我國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動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歷史趨勢。

東漢末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東晉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方几無差距;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完全超過北方;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促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戰禍多,南方相對安定。②北民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

③南方政權統治者大多比較重視經濟發展。④都城南遷,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的開發。⑤南方自然環境、海外**優於北方。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2樓:學玉巧昌戊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主義**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確立鞏固

完善強化

加強頂峰

集權**↓↓

解決**與地方的矛盾←|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

二、**與統一

1、**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占主導地位)

⑵**主義**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激化矛盾)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3、評價:

⑴**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時期看,**孕育著統一,出現區域性統一。

⑵對**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說的高考歷史知識點是中國近代史 古代史 還是世界歷史?把你的郵箱告訴我吧。詳細的知識點要詳細到何種程度?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新天際課後輔導 1 先秦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藝成就奠定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全部基礎 2 秦漢 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

高考必備歷史知識點總結,高中歷史全部知識點總結

下面是我發在文庫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政治知識點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及複習策略 http wenku.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三 http html 中國古代史 近現代史的主幹知識和主要線索 http wenku.baidu.世界近現代史知識歸類 http wenku.高中歷史專題複習資料 h...

高三歷史總結,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道客文件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 北京人 1 元謀人 1 發現地點 雲南省元謀縣 2 生活年代 距今約170萬年 3 生活情況 能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 發現意義 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 北京人 1 發現地點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