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lè):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瞭解。
而:連詞。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頑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辦事,出主意。
忠:忠誠。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從而。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為:做。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陷入困境。」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示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
殆(dài):這裡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理解
讀書學習,「學」與「思」缺一不可。「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兩者不能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孔子說:「由,我教你的知識,你都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重點字詞解釋:
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的態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語氣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詞「與之」,在那裡。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仁: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落的。"
補充詞解釋:
凋:凋謝
歲寒:在此指艱苦的環境 歲,指時間。
這裡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告訴我們危難之際,才能見真英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不要強行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句話。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評析本段:後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各則註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複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學習態度,強調要惜時而學。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2樓:牙牙的弟弟
《論語十二章》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覆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汙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翻譯
淺冬暮夏 第一則 為人 處事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y n 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 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重點字詞解釋 1 子 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 ...
對七年級語文課文論語十二章有關道德修養論述中感受最深的談看法
瑞安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對於知識,學 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 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 學 與 習 統一起來。溫故而知新 孔子論學習的一種方法,是做教師的重要條件,他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人們的新知識 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而不思...
新版七年級上冊古詩詞四首原文,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課外四首詩
笑心娃兒 你好,新版語文書是2016教育部審定版本。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詞四首原文如下 觀滄海 曹操 東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次北固山下 王灣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