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才能對所學的知識易於理解,易與掌握。如何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讓學生講明觀察發現的過程。觀察是1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直覺,是人對客觀現實的感性認識的1種主動形式。觀察總是與積極的思維活動相聯絡的。
因此要發展這種能力,必須讓學生講明觀察發現的過程。
2、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和獨到的見解。如在書上的1道數學題時,班上1位差生列的算式與眾不同:當時,我怎麼也想不出這樣列式的道理,但並沒有輕率地批評和指責學生,而是熱情地鼓勵學生講1講自己列式的依據,該生邊畫邊說。
我立即表揚了這位同學肯動腦筋,想出了這種別出心裁的解法。從此這位差生學數學的熱情高了,成績也日漸上升。
3、激發學生勇於爭論。爭論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刻,而能不能爭論起來,關鍵是教師要善於將教材凝聚為可爭論的題目,同時,教師還要善於機敏地抓住課堂上出現的可爭議的問題,激發學生爭論。
4、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思維是由問題情境引起的,並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學生能質疑問難,是對教材理解深刻的表現,教師要熱情鼓勵並正確引導。
5、堅持訓練學生闡明探求解題思路的整個思考過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思維速度遠遠快於語言表達速度,不少學生能列出較繁雜的綜合算式,而是心裡明白,但要把道理講出來就感到特別困難。
因此,堅持這種訓練,是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的1個極為重要的突破口。對各年級段的兒童,都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6、讓學生了解結論的來龍去脈。傳統教學的弊端之1是讓學生生吞活剝地背概念、背性質、背公式、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其實,知識的思維價值往往是隱含在形成結論的過程之中。
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經過主動參與、探索和發現,逐步吸收,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2樓:匿名使用者
剛才欣賞了郭老師精彩的課堂展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整節課,不乏亮點,尤其是在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時,郭老師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運用了「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可以從以下兩點著手:
一、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興趣
新課標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如果把它放在具體情境中去理解和掌握,就會更深刻,更牢固。
例如,在教學「10的加減法」時,我就把學生喜愛的遊戲性活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我選擇的是「套圈遊戲」,四人一組,每組10個圈和一個小動物玩具,記錄每人套中幾個,然後根據套中與沒套中的數量,列出加減法算式,每組學生都活動完一次,集中反饋,這樣有關10的加減法就全部呈現出來了。
二、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生活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就有親切感。
例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事先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百分數,學生積極性很高,收集到「衣服商標上有100%棉,金六福酒的商標上注有52%,牛奶箱上標有100%純牛奶」等。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會對「百分數」有所瞭解,經過教師點撥,就會形成知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何讓學生快速容易地學好經緯線知識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講講關於經緯度的故事。比如緯度和氣候的關係,赤道和北極圈都有什麼不同的天氣 經度與時間有關,一個人從零經度沿著赤道順轉一圈和反轉一圈會產生怎樣的不同。反正我是這麼記住經緯度的 我的方法,首先記憶經緯線,為什麼橫著的是緯線呢?緯線,第一給人的感覺就是圍繞著地球一圈一圈的,我們把它叫做...
如何引導學生探尋生命的過程
不好說。學生大多覺得死亡離自己還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而且死亡究竟意味著什麼,在他們腦子裡也是沒有概念的。唯有當他們發現無常的人生現實時,他們才會對身邊的一切而滿懷著一種不可自以的悲愴,到那時,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會有著一種刻骨銘心的深刻雋永。此時的他,完全是活在一種純粹的情感中。而純粹,恰恰是學生時代...
如何做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如何做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
學習好,體育好,品德好,如何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怎樣做一個讓學生都喜歡並敬畏的老師?有自己的原則就足夠了。學生犯錯的時候要嚴肅 自己出錯不能惱羞成怒 培訓學校的話,一部分孩子是特別上進才來報班的 另一部分是被家長逼得。愛學的孩子自然會尊敬你,不愛學的怎麼做都難。怎樣才能做一個讓學生又敬又怕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