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從出生第一天起,直到長大**,都在受著家庭的各種影響,可以說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因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然而有些家長卻不懂得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有些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知識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每次開家長會,都會有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還請老師多費心,我們都沒讀過幾年書,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這些既是實情同時又表現了很多家長的教育思想不正確,將教育過分依賴於學校。他們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而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長會教給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共同承擔培養一代新人的責任,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開好家長會?一、明確家長會目的開家長會的目的,不只是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從學校和教師那裡瞭解並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過程,使家長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成為孩子的知心長輩和朋友,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最終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我們的家長會,有很多是因為孩子出了紀律問題、思想問題,或者是學習不好,才反映給家長,讓家長去教育幫助孩子。
結果,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反覆的次數多了,有的家長採取強制措施,甚至打罵孩子,有的家長則採取放棄不管的態度。這也是家庭教育容易出現的一個誤區,只有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才能確保孩子在學校、家庭中健康成長。
我們開家長會的目的是很明確的,但實現過程比較複雜,涉及到學校、家長、學生之間各種關係的處理,家長會後出現打罵孩子,嚴加限制孩子活動的種種現象,這並不代表家長會本身有什麼不好,關鍵是要看學校採取什麼形式來開,家長又該如何處理從家長會上獲取的資訊。家長會後父母打罵、管制孩子活動的情況說明,我們的家庭教育在理論指導和具體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這也是家長會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應該通過家長會以及個別交流等途徑,把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教給家長,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素養,使家庭教育成為一種理性行為。
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就發現,家庭教育這一環節在整個教育中比較薄弱。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麼,其實對孩子來說,家長的呵護,同他們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溝通是最重要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希望全寄託在學校、教師身上,只重視對孩子智力的培養,忽略了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開發。
有人對成功人士作過調查,發現他們的成功除了本專業出色外,還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這些都與他們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與生長環境密切相關。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性格、情感、興趣等等十分重要,這些因素的培養離不開父母,離不開家庭教育。二、家長會要形式多樣很多家長會的基本程式是:
校長向家長們灌輸些怎樣教育孩子的大道理;班主任向家長們介紹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並指點他們如何輔導孩子們提出建議和要求;發本班乃至全校同年級學生成績排名表,有的甚至在排名表表頭美其名曰“龍虎榜”,意為校園是一塊龍爭虎鬥的地盤。
家長會這樣開,顯然是不合適的。看了“龍虎榜”之後,那些分數低的學生的父母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他們的心理也是很不平衡的,而所有這些都將不可避免地轉嫁到孩子的身上。特別是成績差的學生,最怕開家長會,因為每次開完家長會肯定要捱罵。
在這樣的家長會上,資訊的交流也是單向的,即校方向孩子的父母單向傳遞資訊,家長只有聽的權。怪不得有人說,家長在家長會上成了“錄音機”。造成這種單向交流的根本原因是學校領導及教師均以教育者自居,認定孩子的父母在教育方面是無知的,至少是比教師要差些。
而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家長會上,只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其他方面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同時,老師們還在接受“考試指揮棒”的指揮,所以校方的各位“家長”總是諄諄教導孩子們的父母如何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搞上去。還有一個原因,中國學生的父母認定老師是萬萬不能得罪的,否則自己的孩子就會享受“優厚”待遇。
所以,中國學生的父母在家長會上沒有地位。教師與他們之間不存在平等關係。對於他們來說,一旦孩子歸老師管,自己也就成了老師的部下,隨時聽命於老師的指揮。
故此,很多家長會,氣氛總是那麼嚴肅,老師們板著臉,孩子的父母也很難見到笑容,好像在對學生作缺席審判似的。在會上,老師們儼然一副法官的模樣,數說著學生的過失。為此我在教育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比如班主任可以針對孩子在某一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家長正確教育孩子,如舉辦一些家教經驗交流式的家長會,讓教育孩子比較成功的家長談談他們在家庭裡面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或者教師、家長、學生聯誼式,專家報告式,學生作業、作品的展示式,圓桌對話討論式等等。 我曾有一次開得很成功的家長會。那天開家長會前,我問全班同學有什麼心裡話,不敢當面 跟家長說、需要老師轉告給家長的可以先跟老師說,結果,全班同學都給我遞了紙條。
我把這些紙條的內容在家長會上一一轉達給家長。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心裡話後,很受震動:自己居然從來不知道孩子有這樣的想法。
會後,學生也反映家長更能理解他們了。家長會的目的是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溝通的基礎上實現對孩子教育的統一,防止出現教育分歧,減少孩子思想和行為的盲目性。現在很多學校都已經意識到家長會存在的這些問題,對家長會的模式和內容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
例如一些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把家長委員會作為學校重要的教育力量,經常向家長委員會通報學校的情況,請家長委員會成員幫助 分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有一些學校成立家長學校,為家長開設各種教育專題講座,例如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對話、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等等。事實證明,這些都是極為有益的嘗試。
在國外,家長會的氣氛及形式跟我國相比,有諸多不同。德國的家長會實際上是家長、教師和學生交流感情的會議。開會時沒有人作報告,也沒有人談論考試或成績等話題,更沒有人把學生的成績互相比較。
他們認為,孩子們實質上不存在好和差,只是每個學生各有不同的興趣特長而已。校方和家長的責任,就是要細心地發現和培養孩子們的潛質和特長。校方、家長、學生,一起**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長大後願意和適合作什麼樣的工作,這就是家長會的主題。
這樣的家長會,氣氛是輕鬆活躍的。 在日本,家長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固定的還有不固定的,包括專題交流會、課外知識交流會以及臨時家長會等。
1、家庭的職業類別。
家庭的職業類別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客觀指標。由於家長的職業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會受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環境、家庭學習條件、學習氣氛;不同職業類別的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自覺程度的和教育方式均存在差別。家長的職業道德、職業修養對子女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2、家長的文化程度。
家長的文化程度是影響子女學習成績和品行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長文化程度高,就能主動指導子女學習,中等文化程度的家長對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學習成績也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對於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長來說,往往由於自身無力指導,而只能聽任自便,並且我們在現實中發現,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道德水準與學生品德面貌存在著極高的相關。
3、家庭的經濟狀況。
如果家庭比較貧困,生活水準在溫飽線以下,就不能為子女提供正常的學習條件,這將嚴重影響著對子女的教育和子女身心發展。相反,過於優裕的家庭條件也可能成為孩子學習的不利因素。如聚眾吃喝,進出遊戲歌舞廳等。
4、家庭的自然結構。
常態結構家庭的子女一般可健康發展,這裡主要對非常態家庭情況加以瞭解。一是離異家庭,二是缺損家庭,三是收養家庭。這些非常態家庭可能對孩子學習成長有精神負擔,而且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對家長進行科學指導1、指導家長"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導家長"賞識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從小就處在選擇之中,幾乎天天都有己的選擇。孩子是培養教育的物件,不要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
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3、指導家長對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長。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為。
但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還是普通人佔多數。如果家長不顧客觀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結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
4、指導家長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切勿拔苗助長,無限加壓。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教育時還要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教育,也就是說不能跨越孩子在該年齡階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報紙上曾報道有位女孩,5歲就彈鋼琴,之後就上舞蹈班、外語班,一年級發表文章,小學四年級寫萬把字的武俠**,初一一個晚上寫7000字的言情**,這種教育正常嗎?
這是他們這種年齡應接受的教育嗎?這種過早開發孩子潛能的教育一時換得了孩子某種超常的才能,而家長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在犧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不僅你會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
5、指導家長幫助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須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正是通過這樣一些具體細微的事件確立起來的。不僅如此,家長還應該通過種種途徑,讓孩子體會勞動的辛勞和生活的不易,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6、指導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加以引導,對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負擔,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麼都由著他。其實,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斷的能力還不夠,再加上這個社會錯綜複雜,因此,還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作為學校,有義務、有能力對家庭教育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