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的組成作用,比較麻黃湯與桂枝湯在組成 功效 主治方面的異同

時間 2021-05-09 09:06:04

1樓:

麻黃湯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用量為麻黃(去節)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麻黃湯,中醫方劑名。麻黃湯屬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類,麻黃湯的出處來自於《傷寒論》。為解表劑,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臨床常用於**感冒、流行**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麻黃湯的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這個是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

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

2樓:知識觀察者

麻黃湯#麻黃湯#

中醫**之感冒發熱(二)

麻黃湯:**感冒發熱、頭痛身痛、?汗的一箇中藥湯劑

麻黃湯【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注:身體疼痛,?汗而喘的太陽病(感冒,發熱)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取皮),甘草一兩(炙),杏仁70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 啜粥 ,餘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論》

注:漢古代一兩大約15克,一升大約200毫升,大約一碗水。蓋上被子微微會發汗,就不必喝粥熱粥啦。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注:喘,胸滿——傷風寒後可能出現的一種症狀。

麻黃湯禁忌:

因麻黃湯的強力發汗功效,以下病者不可用。

1,【原文】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注:因陰液不足,發汗無緣,不可強發,宜用滋陰解表湯劑,如:葳蕤湯

2【原文】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淋家:指小便淋漓不盡,尿頻量少,尿道 澀痛 之症。

若淋家外感,可採用辛涼解表之劑,(如:麻杏石甘湯)

對於誤施汗法而致尿血者,可用養陰清熱涼血法**,方用豬 苓湯或小薊飲子。

3,【原文】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瘡家:久患 瘡瘍的病人 (表虛)不可用辛溫漢法解之。

應根據其病機,可採用益氣養血兼解表之法。

4,【原文】 衄家 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㫬,不得眠。

衄家:平日裡常常流鼻血的人或**的人。

宜用:養血解表法治之

5【原文】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亡血家:指平素經常出血的人,**,出血,咳血,便血等,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6【原文】: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禹餘糧丸:禹餘糧五兩,白馬 蹄十兩 ,龍骨三兩,鹿茸二兩,烏賊魚骨一兩。

用法:上為末,煉蜜如丸,如梧桐子大,每晚服二十九,以酒送下,一日二次,以知為度。

謹慎分享!參考文獻《傷寒論》

3樓:癟裹

它具有解表發汗,宣肺平喘的功效。主要用於**身體出現的外感風寒表實症狀,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弦緊、浮緊等,主要用於**身體出現的流行**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感染症狀,屬於風寒表實證的,都可以通過麻黃湯進行**。

4樓:上古天真子

麻黃湯,出自張仲景先生的傷寒雜病論。主治風寒表證。

主要組成藥物有:甘草,麻黃,杏仁,桂枝。

加減有三拗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薏甘湯,麻黃加術湯等。

5樓:醜小鵝

【配方組成】: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分二次溫服,微汗為度。

【功效和作用】: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

【臨床應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注意事項】:麻黃湯發汗力強,不宜用於表虛自汗、體虛外感、產後及出血病人。

6樓:蘇博儀器裝置

【組成】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作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者。

7樓:匿名使用者

the tumult shows just

比較麻黃湯與桂枝湯在組成、功效、主治方面的異同

8樓:匿名使用者

1:麻黃9克,桂枝9克,杏仁6克,灸甘草3克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風寒表實證

2:桂枝9克,芍藥9克,灸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3枚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外感風寒表虛症

9樓:匿名使用者

桂枝湯和麻黃湯的比較

麻黃湯,依中醫教科書《方劑學》的記載,其功用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證見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據《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三

五、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9g) 桂枝二兩(去皮6g) 甘草一兩(炙3g)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6g)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將息。  三

六、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三七、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與桂枝湯比較,一治表虛證,一治表實證。有汗無汗是一個重要的鑑別標誌。林憶曰:

「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無汗是表虛表實的區別,仲景曰「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汗不能出是衛氣被遏,榮氣鬱滯,腠理閉塞,經脈不通。麻黃、桂同相配,一發衛氣之鬱以開腠理,一透營分之鬱以和營衛,君臣合力,增強了發汗解表之功,是麻黃湯的主要特點。麻黃湯是發汗重劑,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是診治要點。

若誤用之,發汗過多則亡陽。若亡陽,仲景用四逆湯救之(附子乾薑乾草),甚則用回陽救逆湯。麻黃湯中用麻三桂二,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

若單用麻黃髮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鬱,所以又用能夠調和榮衛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臣,解肌發表溫經散寒,既增強發汗之力,又調和榮衛。

杏仁有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能緩麻桂峻烈之性。麻黃湯的用法,基本上和桂枝湯相同,這是不需要服藥後喝熱粥。「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將息。」發汗均需「取微似汗「而不可大汗。麻黃湯和桂枝湯一樣是汗法的基本方,由此可衍生出許多有名的壓迫發汗的方劑,在下節中我們來考察這一點

炙麻黃有哪些功效?

10樓:匿名使用者

1、用於風寒表證。本品辛溫升散之性較強,能開洩腠理、透發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在發散風寒藥中,其發汗作用最強,為重要的發汗解表藥。

宜用於風寒外鬱,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此證,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更能增強發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如《傷寒論》麻黃湯。

本品亦可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同用,如《和劑局方》十神湯,其與紫蘇等藥配伍。   2、用於喘咳證。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開皮毛的鬱閉,以使肺氣宣暢;內降上逆之氣,以復肺司肅降之常,故善平喘,為主治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藥,並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為輔助。

對於風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發散風寒與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針對該證的**病理,如《和劑局方》三拗湯。對肺熱壅盛而肺氣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氣以收平喘之劑,如《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喘咳而痰多者,尚須配伍化痰之藥,如《攝生眾妙方》定喘湯,其與款冬花、半夏、蘇子等同用。

  3、用於水腫。本品利尿退腫,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之證。因其上宣肺氣、發汗解表,可使肌膚的水溼從毛竅外散,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於水腫初起,而有表證者。

《金匱要略》甘草麻黃湯,其與甘草同用,即可獲效。如再配伍其他發汗解表藥和利水退腫藥,則療效更佳,如《金匱要略》越婢加術湯,其與生薑、白朮等同用。

11樓:

炙麻黃是指用蜂蜜炮製出來的麻黃,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一般的麻黃,通常指生麻黃,有發汗解表宣肺的功效,傷寒初期,風寒束肺,多用生麻黃;咳喘日久,肺氣不宣,通常用炙麻黃,而且炙麻黃比生麻黃的藥力要緩些!。

12樓:倫歆欒曉絲

具有止咳.平喘.還有發汗的功效.

回答:【藥用】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及木賊麻黃或其它含麻黃鹼的同屬植物的草質莖。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臨床應用】1.

用於感冒風寒及麻疹透發不暢,風疹身癢等症。

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用治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無汗等症,常與桂枝相須為用,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發不暢,兼有咳嗽氣急症狀時,可在辛涼透疹藥中酌加麻黃,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發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於用治風疹身癢,可與薄荷、蟬衣等藥配伍應用。

2.用於咳嗽、氣喘。

麻黃能宣暢肺氣而止咳平喘,故臨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的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內有痰飲,常配細辛、乾薑、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於肺熱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於風水水腫等症。

麻黃既能發汗,又能利尿,故適用於水腫而伴有表症者,常與白朮、生薑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麻黃、淨麻黃(生用,辛散作用較強)水炙麻黃(炒時加清水,辛散作用緩和)

蜜炙麻黃(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減弱,且有潤肺之功)【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1.

麻黃一藥,始載於《本經》。自從漢代《傷寒論》中收載麻黃湯一方後,後世醫家都認為麻黃是一味發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藥。

2.本品的作用以發散與宣肺為主,如配桂枝則發汗解表,配杏仁則止咳平喘,配乾薑則宣肺散寒,配石膏則宣肺洩熱,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配附子則溫經發表,在陽和湯中配肉桂則溫散寒邪、宣通氣血。

3.綜上所述,麻黃的臨床應用主要是取它宣、散兩個方面的功效。

【方劑舉例】麻黃湯(《傷寒論》):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身疼等表實者。

三拗湯(《和局方劑》):麻黃、杏仁、甘草

用於感冒風寒,咳嗽氣喘。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用於裡熱壅閉,症見身熱煩渴、喘咳氣粗、鼻翼煽張者。

【文獻摘錄】《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別錄》:「溫經通脈,止煩出汗。」

《本經疏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氣、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