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中庸》《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這兩部經典有何區別?

時間 2025-02-03 21:50:19

《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這兩部經典有何區別?

1樓:有名磚家

提取碼: v385 《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2樓:網友

《大學》講「誠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種自然而內在真實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慾望的統一狀態。《大學》認為,這種內在自然而真實的狀態,是自足的,是當下即現的。

比如「好好色」、「惡惡臭」,見好色聞惡臭是一種身體感觸,即在此感觸瞬間,情感上就相應而好之惡之。乙個人自己見好色而生喜好,聞惡臭而生厭惡,那都是無關於他人的、自己獨知而他人不知的內在情感、意識狀態。

正如見好色而喜,聞惡臭而厭,君子在道德上就是這樣,儘管沒有他人在一旁鑑照、監督,他也能本著自我內在真實的情感和意識來行動。小人則相反,沒有人在一旁的獨處之時,行惡無所不用其極,其所行非所想,所為非所欲。但是,小人見到君子時,就掩藏自己的惡,而顯露自己的善。

但這種遮藏其實沒有意義,因為,用心來**的眼睛,一定就能見到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感、意識狀態的一致或不一致。

在《大學》看來,誠意作為慎獨最首要的意思,就是要有真實的情意狀態在內,然後本著真實的內在情意而行動,使得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意完全一致。與《大學》注重內在情意狀態與外在行動的一致相比較而言,《中庸》講慎獨,注重的是內在情意狀態與反思覺悟的統一關係。《中庸》說: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與人的主觀情意相關,人的行動,多為情意所推動

在情意的真實與真實實現之中,有著道。《中庸》所謂「慎獨」強調道須臾不可離,突出「不睹不聞」之先的「戒慎恐懼」,著重對於隱微之中尚未顯現之際的自省。其要義就在於強調主體內在多樣性情意在具體行動之前的「敬」中自覺,從而使得情意成為不偏不倚的真實力量。

情的覺悟,使得情真;覺悟而有情,使得人誠。情意和覺悟的統一,在《中庸》就是誠。如此,才使得人的一切現實而具體的行動是真實可信的。

《中庸》強調,人所不可見之際,君子之所作所為,恰好是一般人所不可企及的:「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相比而言,《大學》注重在事上明覺的 「道問學」。

《中庸》則較為偏重先於具體事情之情意領悟的「尊德性」。當然,《中庸》所謂誠,也要放在乙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統一的整體中來理解,才能得其完整的意義。

3樓:隨風人情感

提取碼: 8sjy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4樓:美而佳

我讀書的時候天天背大學,比較熟悉,大學是講的誠意不自欺,而中庸是說尊德性的呢。

5樓:無為阿晨

大學講「誠意」,就是不自欺,中庸則較為偏重先於具體事情之情意領悟的「尊德性」

6樓:國學閒扯之人

如果不從政,學生畢業後一般有兩個去處,乙個是科研,乙個是科技。《大學》是關於科研的學問,《中庸》是關於科技的學問,僅此而已。

有人說儒學與科學無關,但很多人讀不懂儒學,不知道哪種說法是對是錯……

7樓:鳶飛魚躍

《大學》是儒學之始《中庸》是儒學之終。慎始敬終 學儒學先好大學。

8樓:小腹婆剪刀手

《大學》認為,這種內在自然而真實的狀態,是自足的。《中庸》之所謂道就是人的道,以人為本的。

9樓:玉蘭澤

讀《大學》能經商,讀《中庸》會做官。

10樓:網友

用心來**的眼睛,一定就能見到外在行為與內在情感、意識狀態的一致或不一致。

11樓:邸衣

這種內在自然而真實的狀態,是自足的,是當下即現的。

12樓:飄泊的旅行

《大學》似小乘,破我執,正心誠意不自欺,立足本心向外求知,格物致知,以期至天人合一聖人境界,然心與知二元,故為不究竟之法,後世朱子便循《大學》,然誠意卻是破我執的唯一之法;

中庸》似大乘,破法執,從容中道,立足覺悟,故天命謂之性,一切聖賢皆立足自性,佛儒無別,自性本覺則為仁,此仁本與自性同一不二,故未發之中中和於道便是仁,未發之中離於道便是欲,猶如車輪與車軸,然所謂道不在求知,而在覺悟和體證未發之中的自性,覺悟破一切法故中庸,體證未發之中顯現便是仁,仁與中庸以一貫之,與天地化而成之便是聖人。

大學 中庸的區別和聯絡是什麼

13樓:玲1零

一、區別。

1、主要內容不同。

中庸》: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2、創作年代不同。

中庸》:戰國時期。

大學》:春秋末期。

3、影響不同。

中庸》:《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位於「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大學》:《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依據,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誠信思想對當代**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以及建立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二、聯絡。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14樓:剪燭西窗未有時

大學是講的儒家的框架,程子說「學大學以建其規模。」而中庸是講的儒家的心法。兩本書的關係可以比喻為織布的經線和緯線的關係。

有了經線緯線才能往上織,經線是緯線的基礎。這樣講可以明白嗎?

15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 中庸的字不一樣。

大學 中庸都是四庫全書。

大學·中庸

16樓:學海語言教育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彰顯人們光明的德行,進而使人革舊更新,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譯文:知道了應該達成的目標,然後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然後才能心靜耐好:

有了安定的心境,然後才能周詳地思慮:有了思慮周密的行事方法,才能處事得宜,昌蠢鉛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譯文: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後順序和規律,檔旅就接近大道了。

譯文:古代有想要彰顯德行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想要治理自己的國,就要先整治好家:

想要先整治好家,就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就要端正思想,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想要使自己的心意誠實,就要先充實知識:

充實知識的方法在於**事物的原理,規律。

譯文:**事物的原理,規律才能得到真知: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使意念誠實:

有了誠實的意念才能使思想端正:端正思想,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才能整治好家:

整治好家才能治理好國,治理好國才能使天下太平。

譯文: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要以修身養性為根本。

譯文:那種動搖了修身之本,而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是不存在的。對自己的關係親近的人情意淡薄,而對自己關係淡薄的人卻情意濃厚,沒有這樣的情理。

大學中庸講的是什麼,大學中庸主要是講什麼的啊

長瀨綿秋 大學 原為 禮記 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 程頤兄弟把它從 禮記 中抽出,編次章句。中庸 也是 禮記 中的一篇,孔子後裔子思,把它專門成書。朱熹將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合編註釋,稱為 四書 從此 大學 和 中庸 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 提出了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 致知 誠...

能不能幫忙分析一下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佛教“空”思想中的中道思想的差別和聯絡

中庸可不是和稀泥,兩邊討好。享相無垠 說的是有道理的,儒家的中庸是人生中的行為目標,是種行為方法,倫理方法。而佛法的中觀是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中庸,一是不逾越規矩,二是不過度。致中和,並不是趨向平庸,平庸是指自我的放棄 不思考 不努力,而中庸是指經過充分思考後的正確分析判斷和行為。中道,是不偏不依,...

不是師範大學的和是師範大學的這兩個當教師有區別嗎

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只能說 師範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學生心理 教學啊這些方面有一些優勢 但是呢好的老師不一定都是師範專業的哦 我 家表妹之前是就讀的師範,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呢 個人建議您可以選擇針對性的 簡單說 語文就語文 數學就數學,這樣畢業之後在招考這塊可以考的學校很多。我表妹之前學的是教育學,這類的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