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中秋節如約來臨。深邃夜空中那一輪皓月,給人無盡的遐想;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美麗的神話傳說,更令人浮想聯翩。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八月十五在秋季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中國古代曆法把處在秋季是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所以中秋節又稱「仲秋節」。「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夏官·大司馬》,而據中國最早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所載,在南北朝時還沒有「中秋節」的概念,中秋成為節日大概在隋唐之時。
佳節中秋,圓月當空,令人想起那些美麗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是最動人的傳說。漢代《淮南子》最早載:
「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漢代張衡的《靈憲》也記有此事:「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上古傳說中嫦娥被罰化身蟾蜍,終日搗藥,在月宮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這故事到六朝發生了變化,六朝宋謝莊《月賦》有「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後庭」的詩句,可見嫦娥已不再是搗藥的蟾蜍,而是置身於天帝宮廷中的素娥。
後代的文人墨客漸漸地把月亮地溫柔美麗、恬靜可愛想像成嫦娥的形象,嫦娥化蟾的傳說便淡出了人們的記憶,蟾蜍搗藥也變成了玉兔搗藥。於是民間出現一種供玩耍的「兔兒爺」。「兔兒爺」用泥土做成,肥耳著色,有些還描金。
粉白色兔臉,穿金黃色盔甲,身披戰袍,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傘或旗幟,底座為虎、鹿或蓮花等。成品五顏六色、形態各異,惹人喜愛。
唐代詩人李白《古朗月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關於月亮的種種引人勝的傳說: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去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則演繹出吳剛伐桂的故事:「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因此後人又稱月亮為桂月、桂輪,月宮為桂宮,科舉中第喻為「折桂」,「蟾宮折桂」,並演化出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
祭月賞月,是人們在中秋節舉行的隆重的慶祝活動。古制就有春季早晨祭日,秋季夜晚祭月的禮制。賞月風俗於漢代形成,相傳漢武帝曾建造「俯月臺」用來賞月,名叫「眺蟾」,俯月臺下又有「影娥池」,來映現臺上宮娥嬪妃和天上的明月,影入池中生動如畫,似仙女在賞弄明月,這便是賞月、玩月之始,流傳到唐代已蔚然成風。
據載中秋之夜,唐玄宗與楊貴妃臨太液池望月,還盛會「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夜遊月宮時所得天上名曲,有詩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2樓:匿名使用者
明月幾時有? 明月何時有?
把灑問青天, 舉杯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請問天宮皇曆,
今夕是何年。 現在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我想乘風而去,
又恐瓊樓玉宇, 又怕寒宮樓閣,
高處不勝寒。 比人間還寒。
起舞弄清影, 月光照舞影,
何似在人間。 好象在人間。
轉朱閣, 回人間,
低倚戶, 月照窗,
照無眠。 人難眠。
不應有恨, 本應團聚,
何時長向別時圓, 團聚不了月確圓,
人有悲歡離合,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古今都難全。
但願人長久, 但願都長壽,
千里共蟬娟。 你我賞月圓。
譯文;東坡為迴避當朝變法各派的爭執,自已申請流放與其弟分手六年。那年中秋大醉,對月抒懷。他把自已當做月仙,本是月中人,還是舉懷間月,你何時有的?
今夜又是什麼日子?我想回去,又擔心月宮寒冷。在晴郎的月下起舞文弄影,最終還是選定了現實,深夜月照不眠人,想到與弟弟無緣團聚,所以向月發間;為什麼在人們離別時你又偏偏這樣圓呢?
人更有離合悲歡,古今如此,又何必悲傷呢?只願大家健康長壽,雖隔千里若能共賞月,也是一種團聚嗎?
3樓:匿名使用者
人有悲哀,歡樂,離別,重合的時候..
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一切都在變化
只要自己坦然面對就ok了
人有悲歡離合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5樓:南邕
翻譯是:人有悲bai歡離合
du的變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zhi圓缺,此dao事古難全。」
譯文內:人有悲歡離合的容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
很有哲理意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
6樓:光弘電子商務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出自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文中。
7樓:匿名使用者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裡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裡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8樓:阿
這首水調歌頭,在情感表達的剋制和力道的凸顯之上,還有一種空靈飄逸的澄澈意境,全部這些交織在一起,可以說數盡宋詞三百首絕無僅有。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能更快樂地表達自己。
蘇軾的詞之所以在整個中國詩詞史上都如此別具一格,是因為他的詞裡有一種因覺悟而產生的剋制和力道。覺悟是覺悟人生,覺悟世事;剋制是剋制情感,剋制表達;力道是因為覺悟而自然存在的發散,又因情感表達的剋制而使其得到凸顯。
9樓:先驅計劃
這段寫骨肉離情的文章,體現出全和缺的觀念。既沒有走向「不完全寧願無」的絕境,也避開了「抱殘守缺」的死衚衕。從「轉朱閣」到「共嬋娟」,由恨不全,而承認難全,由承認難全,而把全寄託在願望上。
詩情螺旋式的發展著-既不一味的懷恨,也不一味的悲觀。
詩人借中秋明月抒發出來的矛盾精神,借骨肉離情體現出來的全缺觀念,是互為表裡的。全是理想境界的現象。缺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可貴的是在詩情起伏過程中,詩人是中能以高昂旺盛的樂觀主義來對待殘缺的現實,並堅持完美的理想。一輪光輝燦爛的明月,從篇始照到篇終,從現實生活照到理想世界。作者雖有猶豫,並無悲哀;雖有怨恨,並無頹唐;雖然沒有良宵佳節的歡樂,但對未來生活也還沒有失掉
情人的關係大概是後人自己演化出來的.表達了兩情相悅的人因種種因素卻不能在一起的痛苦和無奈.只是希望終有一天可以朝朝暮暮.
10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在世,有喜有悲,有生老病死,分分合合。就如天上月亮有時是缺月,有時如8.15為圓月,不能事事盡如人意。大概就這樣了,古人大智慧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亮會陰晴圓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很難完美無憾。
有問題請追問。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採納,謝謝。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意思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表達對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無奈,因為最後總是要分離,但作者也很看得開,說明他接受了與人分離的場面。此句也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 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 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詞表達了作者對什麼的思想感情
你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說明了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是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既然月有圓 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是沒有什麼可悲傷的了。惟願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別時光裡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表達出一種無奈之感。這三句從人到月 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
悲歡是什麼意思
悲歡 的意思 指喜悅與憂傷。泛指人世間的各種感覺。亦指悲喜交集。拼音 be hu n 悲歡的成語 悲歡離合 b i hu n l h 悲傷 歡樂 離散 聚會。泛指生活中經歷的各種境遇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心情。離合悲歡l h b i hu n 泛指別離 團聚 悲哀 喜悅的種種遭遇和心態。悲歡合散 b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