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西遊記》人物演變過程及其形象塑造藝術之**
明朝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是中國一部驚奇的神怪**。由唐僧騎著龍馬所帶領的三位**,一群人歷經跋涉、翻山越嶺、面對九九八十一個大難,到西方天竺求取拯救中國的佛經而所構成的取經故事,在民間早已流傳廣泛並且傳誦不絕。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加上一匹由龍所變成的白馬,是整部**的主軸人物,吳承恩把這五個角色描繪的活靈活現,並且身懷絕技,個性鮮明,將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非凡世界中的非凡人物。
然而,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西遊記》的前身可追溯到由唐代玄奘西方取經而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及其**彥悰所寫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源頭,但這兩部書是正式的遊記及傳記文體,故所描繪的主角乃單單玄奘法師一人而已,如孫悟空等人以及整個神怪世界的形成則是要到了宋代才開始出現。宋代,玄奘取經故事已廣泛在民間裡流傳,話本的興起為這故事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了藝術形式的表現,故產生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說書底稿,而孫悟空的形象也以「猴行者」保**師取經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這詩話當中。整個取經世界已不在是現實的國度,取而代之的是身處於如鬼子母國、女人國等神怪的國度之中。
到了明代,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便在話本的民間材料基礎上再次的加工寫定,人物的改頭換面(如,話本的猴行者是「白衣秀士」的形象,到了《西遊記》則為尖嘴猴腮的孫悟空)、性格轉變、重新安排設定等為取經故事增添了豐富的創造性及藝術性。故以下此篇報告則以《西遊記》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為物件,**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西遊記》這之間人物的演變為何?並且最後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塑造了何種形象藝術?
貮、唐三藏人物演變過程
《西遊記》一書乃是由玄奘取經的史實所演化而成,由於他是取經五聖中唯一的歷史人物,故在西遊故事方面的史料,皆以載述他的事蹟為主,如《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即是記載玄奘一生行誼最為生動詳盡的一本傳記。傳記中,如實的記載法師出身、形貌、求法時期、取經時期等階段的事情。如取經階段,描繪了西行途中所見異域之種種,敘述所遇到的許多艱難,但法師一心以取經為其志業,所以突破萬難到達了天竺國度取得大乘經典,這歷史中的玄奘提供了文學中的三藏法師一個基本的形象,並在這原型之中加以改造演變。
孫悟空人物之演變過程
整個取經過程,雖然是以唐僧為其中心,但是一提及文學中的《西遊記》我們便不可能不注意到五聖之一的孫悟空在故事中的精采表現。孫悟空這個角色定型於吳承恩的《西遊記》中,但在之前的《取經詩話》便已有孫行者的形象出現,他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吳承恩對於孫悟空這一人物的塑造,但究其形貌和性格而言仍是有其演變上的差異,下將分點說明。
一、《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孫悟空
這是取經故事在文學內容上首次出現的孫悟空形象,但他在這《詩話》裡不稱做孫悟空而是稱為猴行者,他的功能也是在取經團體中,作為保護三藏法師的重要角色。
(一)出身的形象:
《詩話》裡的孫悟空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有兩萬七千歲,曾經「九度見黃河清」。他在八百歲時因到西王母池偷吃了十顆蟠桃而遭王母以鐵棒在左肋打了八百,右肋打了三千,然後發配花果山紫雲洞。這似即他再加入取經行列之前所犯下的罪愆。
三藏法師前往西天與他相遇時,他以一「白衣秀才」的姿態出現,自願參加取經,這似有贖罪的意味。取經團體經他加入後,增為七人;而他一經加入,便被呼為「猴行者」,以示進佛門,修行佛道。
(二)法力和個性的形象:
猴行者的本事多。首先,他很能察言觀色。取經人行至香山寺時(第四節),法師見景象寂寥,心有所思,他就溫言相慰,叫三藏不要為此在意,因為前途「盡是狼虎虵兔之處,逢人不語,萬種恓惶」,「此去人煙皆是邪法」。
有時,他門徒遇荒山野地或漏屋破籬(第十節),以致法師難得開顏,而猴行者便勸他「舉步登徒休眷戀」。其次在旅程中隨時向法師解釋各地的情況;遇有怕人的奇景怪像,便向他說明原委,請他「不用驚惶」、「不用憂慮」、「休勞嘆息」。再者,猴行者的神通之力在《詩話》中已嶄露頭角,如他對於過去未來、遠近四方的事,無不了然。
他知道三藏前生曾兩度取經。都因「佛法未全,道緣未滿」而遭深沙神害命;他亦清楚未來之事,因此在三藏獲賜**帽、金環錫仗與缽盂時,叫三藏向天王問明「前程有魔難處,如何救用」。日後果然為三藏解除了層層魔難。
二、百回本《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西遊記》是取經故事的大結集,悟空的全貌便在這個大結集中展無遺,一來承襲了《詩話》裡猴行者題材的前緒,二來加上作者吳承恩的文筆渲染加工,即對於孫悟空的形貌與人格有其突出而生動的刻劃。
(一)出身的形象: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原是東勝神州海東傲來國花果山的天產石猴。他一出世就能「眼運金光,射衝斗府」,他又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猴為親」,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由於他勇敢地獨自發現了水簾洞,被眾猴尊奉為王。
他想求長生不老,於是浮海遠遊,尋師訪道,終於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須菩提祖師那裡學得了七十二變的地煞數和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修成了「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之後的孫悟空便返回花果山,與眾猴練習兵器,飲酒食果,消遙自在,然而為了尋找一件趁手的兵器,他便大鬧龍宮,強取了東海龍王的「天河定底神珍鐵」—如意金箍棒;為了勾銷閻王處生死簿上的名籍,便又大鬧陰曹地府,震驚了天庭,開始了一連串降招、緝捕孫悟空的舉動。「大鬧天宮、偷吃蟠桃」這是《西遊記》賦予孫悟空這隻潑猴傲慢不羈、自尊自大的形象,但終究在如來佛祖的出面下,收伏了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等待唐僧的解救,以為取經故事做了事先的預備。
(二)法力和個性的形象:
孫悟空的法力,在《西遊記》中被髮揮的淋漓盡致,「火眼金睛、銅頭鐵臂」,「七十二變」,「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又有一根可如意大小粗細的「金箍棒」和一呼十萬八千里的「觔斗雲」當作隨身兵器,一身行頭功夫,儼然成為一位逢魔殺魔,逢妖收妖的神話英雄。再者,在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已經不像《詩話》中那位白衣秀士的形貌,而是順著「猴性」的本能來加以發揮,譬如好動、頑皮、活潑、惹事非等;但在悟空的身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加入了「人性」成分在裡面,譬如人的喜怒哀樂諸種心裡狀態、好勝、好名等,一概具有而深具親切感;然而這二者的形象又歸結於天產石猴所具備的「神性」,攻無不克、神通廣大的特徵。故此,孫悟空在吳承恩的加工下完成了猴、人、神三者的融合以及現實性與傳奇性的相互滲透,完整詮釋孫悟空在《西遊記》所呈現出的複雜人物個性。
孫悟空經過了《詩話》到《西遊記》的演變,我們從這當中可發現孫悟空這角色趨向了形象豐富以及完全開展的性格,由《詩話》中「白麵秀士」的**角色到了《西遊記》「齊天大聖」登峰造極的刻劃,將整個取經故事的主要角色全力的投向孫悟空的描寫,無怪乎在外國《西遊記》的譯本中,如亞瑟.威利(arthurwaley)的節譯本,將之譯為「猴子」(monkey)即是很好的例證。
2樓:郭嘉奉孝
悟空悟空(731—812),俗名車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雲陽縣(今涇陽縣雲陽鎮一帶)人。是後魏拓跋氏關係疏遠的後裔。被後人認為是**《西遊記》[1] 孫悟空的原型。
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原型是誰?他的來歷和一生是怎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石磐陀。
4樓:哦小妞
孫悟空原型是武則天----武曌,自稱“則天大聖皇帝”--(齊天大聖),或者王莽篡權時的漢光武帝劉秀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形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孫悟空本來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沒有人物原形,是一個虛似的存在體,更多的是講的一種精神。
6樓:匿名使用者
說法不一,關於孫悟空的原型有好幾種解釋,其實西遊記是一本多年修補的**,孫悟空也是在幾百年在眾人藝術加工的情況下,被吳承恩加工組合成的形象,也許**的主人公就是**的著作,吳承恩。
孫悟空的父親是誰,《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父親是誰?
一塊成了精的石頭蛋 故事裡 事實上,孫悟空的父親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孫悟空是我國古代 西遊記中的人物,它是從一個開天闢地時期的一塊仙石演化而來的,並沒有什麼父親。按書中的說法,孫悟空源自一塊天地生養的石頭。這塊石頭自大開天闢地就已經存在了,在這漫長的時光中他發生了變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