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貓貓老師來解疑
秋風引》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山中》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長安秋望》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秋日》【唐】耿瑋。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村行。宋代: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秋涼晚步。宋代: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秋夜曲。唐代: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燕歌行二首·其一。
魏晉: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鵠南翔 一作 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行香子·秋與。
宋代:蘇軾。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2樓:雨葉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古詩中的秋
3樓:xiao點說
古詩中的秋如下:
1、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2、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元好問《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時作》
3、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杜牧《早雁》
4、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秋蕭索。梧桐落盡西風惡。黃機《憶秦娥秋蕭索》
6、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殘菊》
7、鄉思不堪悲橘柚,旅遊誰肯重王孫。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8、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9、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10、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李煜《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11、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韓翃《同題仙遊觀》
12、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張耒《夜坐庭戶無人秋月明》
13、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14、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張耒《夜坐庭戶無人秋月明》
15、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6、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
17、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18、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古意/獨不見》
19、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
20、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秋的古詩詞是那些?
4樓:校椹風雲
天淨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此曲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和思想感情,真是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乙個「秋」字。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至此,讀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此曲僅二十八字,但語言簡練優美 ,意義深刻。
含有夢秋的古詩詞,含有夢秋二字的古詩詞
1 雜曲歌辭 長命女 雲送關西雨,風傳渭北秋。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2 盧肇 嶽州府志 君夢涔陽月,中秋憶棹歌。3 宋之問 在荊州重赴嶺南 夢澤三秋日,蒼梧一片雲。還將鵷鷺羽,重入鷓鴣群。4 鄭谷 谷自亂離之後在西蜀半紀之餘多寓止精舍 四韻以吊之 每思聞淨話,雨夜對禪床。未得重相見,秋燈照影堂。孤...
寫秋的古詩詞
詩中秋1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 觀滄海 2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 風 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 憫農 4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絕句 6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 望洞庭 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李白寫的悲秋的古詩詞,關於悲秋的古詩
李白 701 762年 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 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 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 李杜 是華夏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