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沁妤心語
1、古人送別時有折柳的習慣。寓意期盼行人早歸。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2、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
柳蔭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
3、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乙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2樓:吹精言呵
古時候別送有折柳的習慣,寓意期盼行人早歸,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古人送別時都喜歡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3樓:匿名使用者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分別時為什麼要折柳相送呢?
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乙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
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
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後,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理由有三:
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後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
4樓:雪人愛看書
柳,音同「留」,在送別時折柳,是為了表現送行之人對出行人的留戀與不捨。就比如有名的《送別詩》有一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5樓:路痴金魚妹妹
柳樹有送別的意思,再送別友人是常常會有柳樹的出現,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在古人的詩詞中也時常出現柳樹的時候。
6樓:臘九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柳,音同「留」,有惜別和盼歸之意。這一風俗,從兩千年前的古老詩歌吟唱至今、從未斷絕。
後來,不但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人們也會折柳寄情。
7樓:網友
其實也沒什麼特定的深意。這只是乙個習慣而已罷。因為在很早的時候,古代人就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送別之情了。
就像一種習俗留傳以久了,所以一直在延用罷了。
古人折柳送別是什麼含義?
8樓:襄王有意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係。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要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隨遇而安。
可以說,「折柳送別」流行於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等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霸橋即灞橋。
因為當時送人一般送至灞橋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腸寸斷。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折楊柳》有句:「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有時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摺光了。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籲:
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從古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戴叔倫的《送呂少府》詩稱:「共醉流芳獨歸去,故園高士日相親。
深山古路無楊柳,折取桐花寄遠人。"從詩中看,當時由於路邊沒有柳樹,戴叔倫便隨手摺了桐花送給遠行的友人。
9樓:睢寧一指禪
灞橋折柳,就是送別、惜別之意,古人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捨之情。
據史料記載,灞河上建橋始於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因為古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於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託於嬌柔細柳,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捨之意。 此外,「折柳贈別」也蘊含著「春意常在」的美好祝願。
10樓:光腳的麥兜
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在送別時折柳,不僅有「挽留」之意,也用來表達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
古人之所以熱衷於折柳,也跟柳樹本身的生活習性有關。有這樣一句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意思就是說柳樹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一根柳條隨便找個地方種下去,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所以古人折柳送別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像柳樹一樣隨遇而安,無論走到**,都能紮根大地,擁有更好的生活。
古人在送朋友時折柳相送是啥意思?這麼做的寓意是什麼?
11樓:小叕說娛樂
古人在送別朋友,離別的時候,都會這一枝柳條相送,因為在中文裡,「留下」的「留」,和「柳」同音,表達了自己面對即將遠行朋友的不捨之情,希望對方能夠留下,因為此去經年,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在古代,很多時候一場朋友之間的離別,就是一輩子不會再見,因為在古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像現在社會,交通和通訊都十分發達,橫跨中國,坐飛機不過一天的時間,坐火車大約要好幾天,但是在古代,往往就是幾個月的漂泊才能到達,若是朋友因為自己工作或者是生活的調動去了其他地方,路途遙遠,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都難以再次相見,所以在古代,很多時候送別,就是做好了一輩子不相見的準備。<>
折一枝柳條,就是默默地告訴朋友自己地不捨,希望朋友能夠留下,但是在古代,出遠門是大事,意味著許久,甚至永遠都不會回來,讓對方留下也不過是一片妄想罷了。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流傳下來,有關於送別的詩句,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些透露著離別時不捨的詩句,又有著對於友人的祝願。古代,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當官被貶,或者是工作調動,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亦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就此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見,才會有如此之多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送朋友離別,折柳相送,是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夠久留,不要離開,但是世事難料,很多時候友人的離開不是你我能夠決定,只能用柳條表達內心不捨的情緒,希望朋友此去一路順風,平安,希望能夠有再見之時。
12樓:qiy英小球
在文人騷客筆下,柳樹被賦予離別、思鄉、悼古、清高、柔美等諸多意象,其中最經典的文學意象便是送別。由於柳字發音通「留」,柳樹就成為古人寄託相思之樹,折柳也成為送別的重要儀式。
柳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順插、倒插,不管土壤溼潤還是乾旱,柳樹枝都可存活。
正因為柳樹具有如此頑強的適應能力,所以折柳相送的另一層含義是,用柳祝福遠行的人們隨遇而安,希望他們儘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13樓:多事的喵星人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文化傳承」等這樣幾個緣由。 柳通「留」音,寓意為挽留、不忍分離的意思。 另外 古人作詩是有大講究的。
比如說詩要押韻,要朗朗上口,要對仗整齊,更要有來處。
14樓:小白家美食
在我國古代,柳有留的意思。所以古代人在分別的時候都會折柳相送,意味著挽留。這是一種友人之間的情感。
古人送別時多會折柳枝,這有何寓意?
15樓:橘瓜談文化
不過不管送柳枝的意思是什麼,其實都是古代人對於朋友離別的一種留戀和不捨,畢竟誰願意自己相處許久的朋友突然離開呢?所以柳枝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送別的時候必備的佳品,表達了濃濃的真摯祝福之情,但是也表達了濃濃的真摯祝福之情。
16樓:霄瑤
因為柳枝生長能力極強,只要把它折下來,插在乙個地方就能成活。所以古人送別友人時會折柳枝,意思就是希望有人能夠像柳枝一樣,不管去到**都能安安全全的生存。
17樓:遠在遠方的風在遠方
因為「柳」跟「留」同音,所以古人在送別親朋好友是折柳枝的意思是希望他們可以留下來,這就是寓意。
18樓:不為成仙留紅塵
因為古代楊柳有留戀的意思,折楊柳代表著想要留住友人,表達出對友人的送別和依依不捨之情。
折柳送別的含義是什麼?
19樓:網友
主】詩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原詩: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虧渣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銷褲悄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乙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純租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公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
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是沒有用的。
折柳是什麼習俗,古人臨別折柳是什麼意思
徐奉 送別的習俗。送別的時候,折柳相贈,因為柳能扦插,插到另一地方,也能成活。 江望洋 柳 同 留 音 古時與親友分離,折柳以代挽留之意。表達對親友依依不捨之情 折柳 一詞寓含 惜別懷遠 之意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 一詞寓含 惜別 之意 我國 折柳送行...
古代「折柳」代表什麼意思,古代「折柳」的含義
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折柳 就是送別的意思 古代 折柳 代表什麼意思 弭愷浦採楓 柳 是 留 的諧音,古人離別時 折柳 送友人,表示對友人的不捨和挽留! 贊贊威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樂府 折楊柳歌辭 第一中。折柳 一詞寓含 惜別懷遠 之意。我國的古代,...
山柳的含義,山柳的寓意 山柳有什麼寓意
山柳 salix pseudotangii c.wang c.y.yu 俗稱白榿木,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灌木。枝深褐色,一年生幼枝密被白色柔毛,老枝毛漸稀疏。產陝西。山柳以其美麗的穗狀花形和芳香的氣味以及秋季葉子變黃橙紅色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被當作比較重要的觀賞花木來種植。答 山柳,中藥名。為榿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