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有畫家畫竹子畫得好的嗎?

時間 2025-03-23 20:25:12

1樓:網友

文同。北宋時候,有乙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

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

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一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

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裡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吁吁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一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

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2樓:網友

有時肯定有的,但不多。大多作品都失傳了。流傳至今的有北宋的文同,蘇東坡。

古代畫竹子的畫家多不多?

3樓:妖大蜀

鄭板橋: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世籍蘇州,明洪武間,遷居興化,遂為江蘇興化人。

少孤貧歲罩,天資奇縱,慷慨嘯傲,超越流輩。應科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盯槐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濰縣令因助農民勝訟及辦理賑濟,得罪豪紳,遭罷官。

作官前後均居揚州賣畫,為揚州八怪之一。擅畫蘭竹乎則鬧,擅詩文,詩意新奇。

傳世畫跡有《竹石圖》、《芝蘭全性圖》、《蘭石圖》等。

4樓:懂學生的田老師

古代畫竹子的畫家不多,首先竹子作為乙個遲帶比較單一的素材是很少出現的伍旦純,古代畫山水和人物的比較多,還有一些畫花鳥的,近代畫腔咐竹子的比較多。

5樓:山海藏深意

古代畫竹子的畫家很多,竹子是歲寒三核伏友之一,例如徐熙的《雪竹圖橘氏做》,宋代的崔白、吳元瑜、蘇東坡等,元代的趙孟頫一家三人都是畫圓衡竹的名家。

6樓:豆潤三

唐代開始有畫家開始畫竹子,皇帝譁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逗卜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

清代鄭板橋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山蘆穗「畫中之竹」。這些竹子作品在匠郢藝術網可以看到,可以對照專業著作來。

宋代有倆位父子畫家畫的山水畫被稱為“米點山水”,父親大米名叫 ,兒子小米叫

尕嚕 父親名叫米芾 1051 1107 兒子米友仁 1086 1165 米點山水 又稱 米氏雲山 宋代的山水畫,主流是繼承唐代 五代以來的水墨山水畫,即用線與墨相結合的破墨山水,施用色彩也僅限於色墨結合的淡色暈染,此外,尚有傳統的重色青綠山水畫。由於北宋中期出現的 文人墨戲 之風的影響,到微宗時期又...

誰是畫貓最好的畫家,找一個畫貓的畫家

幻雪 路易斯 韋恩 louis wain 1860年 1939年 英國畫家,以畫擬人化的貓著名。 天道凝墨藝術坊 當代畫貓名家 王昌永,被譽為 中國貓王 山東怪物 曹克家,米春茂。 陌上繁花 山東臨沂王羲之故里的馬約老先生 找一個畫貓的畫家 就愛酷貓 路易斯 韋恩 louis wain 1860年 ...

米芾為什麼能成為宋代著名的書畫家

這裡有個傳奇故事,米芾的書法緣至一位秀才,米芾成名前家貧,甚至買不起文房四寶,但米芾聞說來了一位秀才,書法造詣不同凡響,遂向其請教。秀才讓米芾買秀才帶來的紙,米芾的母親把自己唯一貴重的簪子當了五十兩銀子予米芾學藝,米芾買來秀才的紙一看,這紙就是非常一般的紙。但才買得幾張。略貴 為此,米芾覺得自己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