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您知道嗎

時間 2025-03-17 03:40:18

1樓:呂屹

毛筆是中國發明瞭,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西方使用經過加工的蘆葦杆後來是羽毛做成筆,既蘆管筆羽毛筆。

根據商國祭祀文字研究,中國在商時就已經使用毛筆書寫了,毛筆的發明是華夏人總結思考而來的,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毛筆和墨水的來歷

2樓:網友

毛筆的由來。

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不能把他作為筆的創始人。明代的嚴敬在《事物紀原》一書中說:

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 我國是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文字,當然也早就有書寫文字的工具。古人把這種書寫工具籠統地稱之為筆。

但是,最早出現的筆,不一定是毛筆。古人在甲骨、金石上作書,用的工具是「刀錐之類」,其名稱雖叫筆,但與後人使用的毛筆是大不相同的。這從我國文字演變中也可看出一點道理來。

原來的「筆」字寫作「聿」。《說文・聿部》:「聿,所以書也。

楚謂之聿,吳謂之不聿,燕謂之弗。」到了秦以後,「筆」字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筆」字的字形,在「聿」字上加「竹」。不妨理解為當時所用的筆,已經是竹木為杆的毛筆。

改文章動刀子,也是古人的做法。「孔子刪書」是非動刀子不可的,因為那時的筆就是「刀錐」之類。由此可見,「蒙恬以前已有筆」的說法是不錯的。

但大可不必因此而否定蒙恬創制毛筆的歷史功績。蒙恬對毛筆的筆桿、筆毛所用的材料和做法都作了很大改進,在所用的材料上他採用了鹿毛和羊毛兩種不同硬度的毛制筆尖,使之剛柔相濟,便於書寫。在製法上,不是將筆毛圍在筆桿的一端用線纏住,而是將筆桿一端鏤空成毛腔,筆毛放在腔內。

1975 年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西元前 127 年)墓裡,一次就出土了三支這樣製作的竹杆毛筆。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歷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

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制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制墨名手。

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

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制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鑑。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制墨外,還有用漆煙制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制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制墨方面的人物。

清人胡公升文曾研究了歷史上所有的制墨方法,製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中國哪種傳統文化需要毛筆寫?

3樓:謝老師教育課堂

書法。書法的產生:

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書法包括執筆、運筆山槐租、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佈錯綜複雜,疏密得宜,明歲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毛筆是中國的什麼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頌爛,是一種餘脊源於中國的豎櫻滲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古代中國。

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毛筆的來歷

5樓:小樂學姐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和浙江湖州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

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

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6樓:網友

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

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

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7樓:危新楣

先有毛筆才能有毛筆字的。據傳,毛筆是蒙恬發明的。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員大將。

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軍擊潰匈奴,收復了大片土地。當時秦始皇軍紀是嚴明的,凡重大軍情均限時呈報,延誤者都以極刑處置。蒙恬就為了奏報戰爭的事非常傷腦筋。

因為當時奏章均用刀刻竹簡,很費時。一急之下,蒙恬拽過麻做的槍纓捆在竹杆上,蘸墨在綾帛上寫了一道奏章。但因為不太好使用,蒙恬用過之後便隨手把它仍到石灰坑裡。

後來,蒙恬又受命修北部長城,由於秦皇防患心切,不斷詢問工程進展情況,蒙恬手下的秘書幾乎天天熬夜趕製竹筒上奏近情。竣工之日,蒙恬報功心切,決定親書奏摺,但刻竹筒太慢,他想到上次扔到石灰坑裡的東西,便撈上來再試用,結果發現比上回好用多了,便很快在白綾上寫了奏章。以後,蒙恬常用這種「筆」寫奏章,制筆的筆須也改用狼毛,並且給它取了名,曰「筆」,意為用毛和竹製成的。

其實,依據文史推斷,毛筆的發明創造淵源更為久遠,也有乙個逐漸改進的過程。

8樓:網友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誌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乙個叫沃特曼的僱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乙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乙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乙個鐵片插入乙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

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9樓:晏真茹楊洛

書寫文字依賴於毛筆的產生。研究表明:毛筆產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寫字作畫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彩陶上的圖畫和紋樣應當是由毛筆描繪在初胚上的。

甲骨文也應該是先用毛筆寫出,然後再用利器刻出的。但是,最早的毛筆的實物卻是在距今2500 年左右的戰國中期楚墓中發現的。

毛筆的歷史是怎麼來的呢?

10樓:旅遊玩樂的小葉子

筆的歷史與發展過程是人們在骨板和竹簡木片上刻字,用的是刀稱為刀筆,自後來有人用竹條蘸油漆寫於竹帛上,竹條被稱為竹筆,再後來人們嘗試用各種毛髮綁在木棍上寫字,逐漸的毛筆出現,鉛筆在中國漢代就出現過,不知什麼原因沒有推廣。古羅馬人用鉛條寫字,西歐人用鉛筆寫字,一直到16世紀中葉。知自來水筆發明於1890年,原子筆發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筆的祖先應當是被中國文人譽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數千年來,毛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無數矯若遊龍,飄若驚鴻的書法珍品。也許是由於歐洲文字的曲線較多,不大適合用柔軟的中國毛筆書寫,因此,毛筆並末像其他的中國古代發明那樣傳入西方。

歐洲人有自己獨特的書寫工具—含李—鵝毛筆。

鵝毛筆由古代的埃及人發明。它的歷史也相當悠久綿長。使用鵝毛筆,用力大些就可以把字的筆劃寫得粗些,輕輕用力就可以寫得細些。

鵝毛筆既能蘸墨水,又談告遲能較長時間連續書寫。不過,一旦用久了,筆尖會被磨禿,不便於長期使用。

1829年,英國人詹姆士·倍利成功地研製出鋼筆尖。它經過特殊加工,圓滑而有彈性,書寫起來相當流暢,深受人們的歡迎。然而,這種筆必須蘸墨水書寫,十分麻煩。

英國人布拉馬用銀製成筆桿,然後在筆桿裡裝進墨水,使其從筆尖流出,似乎可以順暢書寫。

筆的用途與好處。

筆,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是供書寫或繪畫用的工具。多通過筆尖將帶有顏色的固體或液體(墨水)在紙上或其他固體表面繪製符號或圖畫,也有利用固體筆尖的硬度比書寫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號或圖畫。現今普遍使用的是簽字筆和原子筆,繪製藝術底稿和畫圖則多用鉛筆。

筆是友首書寫的工具,可以用來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交流資訊、宣傳思想、聯絡感情等等。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用品。

韓流對中國文化影響,韓流對中國文化影響

復古小旭 我就是哈韓的一分子啊 因為韓國的gg都好可愛的說 而且他們的綜藝很好看 比國內的好看多了 推薦 情書 x man 女傑6 光看韓國明星在中國大紅大紫的就一大幫 還都年紀青青的 kangta boa superjunior 東方神起 ss501 神話 nrg。可是韓國人知道的中國明星也就老一...

中國文化的根是什麼,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文化之根是 易經 其它都不能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國古代文學所有經典,無不是從 易經 發展而來的,比如 道德經 論語 詩經 等等,老子,孔子,孟子,等等大思想家的 所有著作 無不是從 易經 發展而來。中國的漢字發展,詩的韻味,中國的繪畫,古代建築,我們現在用的陰曆,沒有一樣能...

《中國文化概論》在文化界的地位,《中國文化概論》在文化界的地位

假的司馬 1 使學習者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長熱愛並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 促進文化發展的意識 2 使學習者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把握中國國情,增強愛國主義的意識 3 使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各分科的具體知識有初步的瞭解,從而運用這些知識來觀察社會 認識社會 4 使學習者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強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