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對於《西廂記》《牡丹亭》這類文學作品的態度是

時間 2025-02-05 15:30:09

《西廂記》與《牡丹亭》相比,異同點有哪些?

1樓:網友

一) 相同點。

1)二者生長環境相似。崔鶯鶯是相國之女,杜麗娘是太守的獨生女兒,家庭。

教育。和貴族身份都使她們閉鎖在閨中,其母是她們的約束者,她們所受的束縛正是整個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

2)二者性格有相似之處。作為大家小姐,她們都是幽靜、深沉、知書達禮、容貌美麗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悶,都有對愛情的嚮往,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3)經歷的結果相同。崔鶯鶯終於等得張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團聚;杜麗娘也化為鬼魂陪伴柳夢梅金榜題名,還魂成親。

二)不同點。

作為產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品,主人公的言行必然會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創造傾向。

1)杜麗娘所受束縛比崔鶯鶯更為嚴厲。從產生《西廂記》的元初到晚明,時間雖過了三百年,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更加厲害,婦女們的鬥爭更加艱苦。

2)杜麗娘的抗爭較崔鶯鶯更為艱苦、更為堅決。

崔鶯鶯的勝利離不開紅娘的大力幫助,可以說,沒有熱心助人的紅娘,就沒有這對青年男女的幸福愛情。

杜麗娘的愛情是靠她個人「夢而死」、「死而生」的鬥爭獲得的,她身邊的丫環春香在劇中多半是推動情節發展,但作用絕比不上《西廂記》裡的紅娘。

3)杜麗娘的性格較崔鶯鶯大膽、執著。

在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中,崔鶯鶯的謹慎、矜持、軟弱是很明顯的,沒有紅娘的牽線,她可能不會有膽量與張生私定終身。

而杜麗娘在無法實現美好願望的時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執著追求心上人。

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的共同之處有哪些?

2樓:北靜秋梵

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有著優美的詩詞歌賦。

3樓:齊通

薛寶釵的文學態度

1,詩歌的功能在於「寄興寫情」,而不是紀實。

第三十七回,探春發起詩社,李紈出題「詠白海棠」,迎春道:『都還未賞,先倒作詩。』寶釵道:

不過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見了才作。古人的詩賦,也不過都是寄興寫情耳。若都是等見了作,如今也沒這些詩了。

迎春認為,要先賞花,才能作詩;而薛寶釵的意見相反,詩歌是用來「寄興寫情」——寄託思想情感的,不是記錄事實的。心裡有要說的話,那麼拿什麼來說,那只是材料而已,載體而已。詠什麼,何必要先見到,欣賞過。

2,立意之要:既要避免俗濫,也不可刻意求新。

同一回裡,和史湘雲討論試題,薛寶釵說:

詩題也不要過於新巧了。你看古人詩中那些刁鑽古怪的題目和那極險的韻了,若題過於新巧,韻過於險,再不得有好詩,終是小家氣。詩固然怕說熟話,更不可過於求生,只要頭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詞就不俗了。

俗往往是藝術的大敵;有新意,有獨創,才是可貴的。走熟路,說熟話,最沒有味道,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每望月大抵思鄉念親,一憑欄盡是憂國憂民,這就叫陳詞濫調。

寫詩要避免此類東西。但為了不熟不俗,刻意地求生求新,也是不可取的。心裡原沒有那個清新自然的立意,硬要在筆下拗出乙個來,那很彆扭,其實是另一種俗。

《西廂記》和《牡丹亭》主要寫了什麼

我有 西廂記 和 牡丹亭 是中國戲曲藝苑裡的兩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追求自由愛情的理想。本文分三部分對崔鶯鶯和杜麗娘的形象進行分析。首先從她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入題,證實環境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其次,分析她們各自的形象,給讀者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最後 她們形象的異同,分別從年齡 感情 性...

《西廂記》與《牡丹亭》有什么區別

西廂記 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 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

《西廂記》的藝術成就,王實甫《西廂記》藝術成就

張 1 結構巨集偉,佈局合理,嫻熟發揮了戲劇藝術的表現力。西廂記的故事在元代初期已經廣為流傳。王實甫對這一故事,精心結構,合理佈局,突破元雜劇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獨唱的體制,獨創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規模。劇本主線突出,圍繞主線,層層矛盾,使全劇波折迭起,懸念叢生。劇情的演進,常給人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