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立軒
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因其主要風俗是張燈、觀燈、賽燈,故又別稱為「燈節」。古代北宋元宵最熱鬧、「燈」最「多」最「亮」。
北宋如此重視元宵節這跟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的推動有關。史載,宋初上元燈展為三天,即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至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朝廷無事,國家安定,年穀豐登,因令開封府續放十
七、十八兩夜燈,自此有宋一代,上元五夜燈形成一種制度。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到了北宋中期,元宵節不僅連放五夜燈,而且全國放三天假,以便官民同賞同樂。即便到了經濟衰敗的北宋末年,官方依然非常重視元宵節的燈展。
為了辦好燈展,自頭年臘月十五日就開始「預演」、「預賞」。即像現在的春節晚會一樣,正式登場前對所有節目都進行「預審」和「帶妝彩排」……
元宵的「燈」也成為宋代人施展才華的舞臺。
2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的元宵節
最長放假七天
現代人過元宵節,通常不放假,就是放假,也只有一天假期,宋朝卻是每逢元宵必放假,而且假期還挺長。 據宋人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休假歲凡七十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
」意思是一年官定假期七十六天,其中春節放假七天,寒食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皇帝過生日(天慶節)和元宵節(上元節)同樣放假七天。 但是這樣的放假安排僅限於行政機關,像太學和武學等高等學府在元宵節期間卻只有很短的假期。當年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在太學唸書,每逢元宵就只放假一天,他利用這天假期回家團聚,白天陪李清照去相國寺地攤淘古玩,晚上小兩口上街觀燈。
民辦學校的假期就比較長了。據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北宋私塾通常在祭灶以前放寒假,塾師們紛紛回家過年,等到過了正月十五以後才「開館」。可見在民辦學校那裡,祭灶是寒假的開端,元宵節是寒假的結尾。
南方吃元宵,北方吃糖塠
現代人過元宵節,一般都要吃元宵。宋朝也有元宵,加工方法跟現在差不多,也是用糯米做皮兒,用豆沙做餡兒,團成小圓球,下鍋煮熟,時稱「湯糰」、「沙團」、「浮圓」、「浮圓子」、「乳糖圓子」、「澄沙糰子」。但是當時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帶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元宵節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蝌蚪粉和糖塠(dui)。
蝌蚪粉是用小麥粉或者綠豆粉加工的小吃。將小麥粉或綠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麵糊,攪拌幾十遍,舀到漏勺裡,就著滾水鍋輕輕晃動,麵糊會順著窟窿眼兒往下漏,,啪嗒啪嗒掉入開水鍋,先沉底,再上浮,兩滾煮熟,笊籬撈出,沖涼,控水,拌上滷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鑑於漏勺的窟窿眼兒是圓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團一小團的稀麵糊也是圓的,又因為它們漏下去的時候勢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斷絲連,拖泥帶水,所以每團麵糊又都拖著一條小尾巴。
圓腦袋,小尾巴,很像小蝌蚪,所以宋朝人管這種麵食叫蝌蚪粉。 糖塠是用麵粉和紅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簡單。將麵粉和紅糖拌勻,加水和成很稠的麵糰,然後搓成長條,掐成小段,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入油鍋炸熟,用竹籤子串起來,即成糖塠。
從外觀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蘆。 糖塠又叫「焦塠」、「油塠」,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甜食小點心,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流行,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過元宵節時的主食。宋人鄭望說:
「汴中節食,上元油塠。」意思是北宋首都開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習俗。
各式各樣的元宵花燈
元宵節放假,在宋朝又叫「放燈」,意思是開放城門,解除宵禁,允許城鄉居民自由進出,徹夜觀賞花燈。放燈的期限最短三天,最長則能延長到七天。宋徽宗剛即位時正是北宋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他曾宣佈在京師開封放燈七日,金吾不禁,吸引得全國人民腳板發癢,都想去首都觀燈。
《水滸傳》裡描寫宋江和浪子燕青進京觀燈,與名妓李師師相會,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宋朝元宵花燈的樣式各種各樣,以小孩子上街時手裡提的花燈為例,就有紗燈、紙燈、琉璃燈和塔燈四種材質。其中塔燈是用大塊青磚鏤空而成,由巧手工匠雕成七層寶塔形狀,每一層裡都燃著一根小蠟燭,造型非常別緻。
元宵節當晚,兒童上街玩耍,手裡提著塔燈,頭上戴著「鬧蛾兒」,一派歌舞昇平氣象。什麼是鬧蛾兒呢?就是用絲綢或者草紙紮制的裝飾品,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蜻蜓,有的像飛蛾,有的像蜜蜂…… 兒童手裡提燈,大街兩旁還要擺燈。
當時街上最氣派的燈展是龍燈和鰲山燈。 龍燈是用稻草和鐵絲捆紮成一條巨龍,稻草上插著幾萬盞花燈,從龍頭到龍尾長達一百多丈,彎彎曲曲綿延幾條街,光彩奪目,一眼望不到邊。 鰲山燈的製作工藝比龍燈複雜得多,需要幾十個工匠通力合作,先用巨木、竹子和鐵絲扎出層層疊疊的骨架,外面用青幕遮蓋,紮成蓬萊仙山的造型;然後再用彩色的絲綢扎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坐像,分別安放在兩側的山頭上,中間最高的山頭則要擺放一個暗設機關的大木櫃,木櫃裡面貯滿清水;最後在這座假山上掛滿紗燈、琉璃燈以及可以旋轉的走馬燈。
到了晚上,所有花燈一起點亮,整座假山亮如白晝,山頂瀑布飛濺,山腰仙人浮現,宋朝市民一起觀賞,直玩到黎明時分才慢慢散去……
青玉案元夕反映北宋人們過元宵節的哪些習俗
3樓:小王子
青玉案元夕反映北宋人們過元宵節的「送花燈」、看花燈、掛燈籠、舞龍燈專等習俗。
青玉案屬·元夕的全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翻譯:東風拂過,數不清的花燈晃動著,彷彿催開了千樹花,焰火紛亂,往下墜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瀰漫著大街。
鳳蕭那悅耳的**之聲四處迴盪,月亮在空中發出明亮的熒光,光華流轉。
熱鬧的夜晚裡,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身上穿著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帶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
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零落處。
4樓:我是大俠
反映了元來夕觀燈,賞月亮,魚自龍舞的風俗。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翻譯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北宋的元宵盛會,中心地點在**
5樓:玲瓏青鳥
元宵節宋朝君主登上宣德門樓看花燈,這裡就應該是中心地點吧
6樓:匿名使用者
皇城正南有大道—御街,兩側商鋪林立,是上元節燈會最熱鬧的地方。
還有大相國寺周圍的「瓦市」,佰戲雲集,也是熱鬧所在。
宋代人們怎麼過元宵節
7樓:雨林小談
當然,他們在這個節日的活動不止這些,我們也能從其中感覺到,他們對未來的期望永遠都是美好的,他們的樂觀精神也永遠保會保持下去。
你知道哪些有關元宵節的詩詞?
8樓:彌耶爾
之前看到過一首現代詩。馬上就抄在本子上,發現還挺長...
你在人群中擁擠著人群,
人群在擁擠中擁擠著你。(與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人多,燈多。
燈多,人多。
燈映人,人映燈。
人在燈中,燈在人中。
燈美,還是人美?
人美,還是燈美?
肚裡剛剛吃下的一十五顆,
圓的不能再圓,
粘的不能再粘,
甜的不能再甜,
軟的不能再軟的元宵呵,
在鬧······
(這瑩白如雪的元宵呵,本身就是個秘密!)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燈,瀉七彩霞光。
人,溢一生芳香。
眼與眼捉著迷藏,
心與心蕩著鞦韆。
有意無意的碰撞,
有心無心的搭訕。
燈火斑斕,夢也斑斕。
腳步越走越慢,
心事越走越遠。
恍惚中,那紅衣女子在人群中一閃,(馬上想到了紫萱與長卿相遇的這一眼萬年)
轉身,卻又不見。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扭秧歌的隊伍來了,
踩高蹺的隊伍來了。
舞龍燈的來了,
倒騎驢的來了。
跑旱船的來了,
玩雜耍的來了。
一輛輛彩車,
一幅幅標語。
喧天的鑼鼓,
震得人耳朵都聾了,
看的人眼睛都花了。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看了別人也被別人看了,
踩了別人也被別人踩了。
燈啊燈,照亮別人,
也照亮自己的燈啊!
生命點亮的燈,
哪個不是為了續寫自己生命的傳奇?
而我,是否
已在尋找美麗的同時遺失了自己?
猛抬頭,我就看到了天上
那輪又大又亮的圓月。
看人,還是看燈?
看燈,還是看人?
我是醒著來到了天上,
還是醉著搖晃在人間……
這首詩通過相同意象的不同的語序,營造出一種婉曲的美感,如婀娜多姿的女子。(其實我更想用彎彎曲曲)
最喜歡的是最後這一句,從作者的角度側面烘托了街景之美,就像是來到了天上,又像是美的醉人的人間,但是醉人的是街景呢還是美人呢?
9樓:lana醬
元宵節,可謂是宋朝的「情人節」,元宵當天,年輕姑娘們可以出門,和自己中意的郎君約會。所以這些描寫愛情小詩在宋朝非常流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另外我還喜歡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過的一首《落日熔金》。主要描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的情景,藉以抒發自己對故國的相思之情!
《永遇樂·落日熔金》
李清照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10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元宵節也可以稱為「中國情人節」,有一年跟情人節特別近~想要在心愛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文采,適當舞文弄墨是免不了啦!還不快收下以下元宵詩詞,臨時抱佛腳裝個b~
《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機智的才子佳人已經手動儲存**了~
《正月十五夜燈》唐·張祜千門開鎖萬燈明,
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時天上著詞聲。
《元宵》明·唐寅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關於元宵的詩詞還有很多很多,一起記下來呀,碰到那個ta,就可以吟詩作對啦~
元宵節的風俗,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 燃燈放焰 喜猜燈謎 共吃元宵,閤家團聚 同慶佳節,其樂融融。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 白糖 山楂 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 煎 蒸 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 浮圓子 後來又叫 湯糰 或 湯圓 ...
元宵節的起源,元宵節的起源是什麼?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 宵 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元月十五張燈 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按我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復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節的風俗有哪些,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吃湯圓。每年的第乙個月圓之夜,也就是正月15稱為元宵節,在元宵節這一天吃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具有很好的寓意,很多人將湯圓稱為元寶。猜燈謎。在元宵節這一日,一些比較熱鬧的地方還會舉行 猜燈謎 遊戲,將燈謎放到乙個個燈籠下方,對於知道燈謎的人可以將燈謎寫在紙上,猜得最多者就可以獲得乙個獎品。走百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