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全詩意,題西林壁的完整詩意

時間 2022-06-15 06:55:03

1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樓:帥帥的老木匠

蘇軾《題西林壁》賞析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沒有直接描繪「奇秀」的山景,也沒有抒寫「平日所未見」「應接不暇」的欣喜。一開頭,就以簡淡的筆墨,寫任何人看山都會有的淺近不過的感受;從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是嶺,從和山的走向相同的角度去看,它又是挺拔的峰巒,遠看則低,近看則高;不同的觀察點,山就有不同的形象。接著,詩人就此議論:

那麼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很難得出結論,因為你在山中觀察,都只能從一個角度或者限在具體的角度裡是無法認識「廬山真面目」的。這些淺近不過的觀山感受,給人的聯想卻是無限的:

由於人們看各自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多少帶有片面性;要對客觀事物有全面的認識,就必須超越個人的狹小範圍,擺脫一己之見。「只緣身在此山中」就說的這道理。

詩人是從看山悟出這理的,又把這理通過看山的感受告訴人們,情景和哲理融成了一體;兩者構成比喻,耐人尋味,詩意雋永,就成了這首絕句的顯著藝術特色。詩歌的語言樸素,不事雕琢,誰都能看懂。但就在這淺近的意象背後,蘊含著餘味無窮的詩意,不同的人,不同的閱歷,都可以得到深淺不同的啟迪,有自己獨到的感受,淺者不覺其深,深者不覺其淺,言近而意遠,是詩作的第二個特色。

蘇軾看廬山而有這樣的感受,與他的思想和經理是分不開的。這一年,他已49歲,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烏臺詩案」還差一點讓他送了命。一系列的挫折,是他對政治乃至整個生活產生困惑。

另一方面,佛家和道家的處世態度是他遇事達觀、超脫,不管打擊多麼沉重,他的精神始終沒有垮掉。「只緣身在此山中」,既是困惑和煩惱的根源,又是擺脫的途徑。我們不能說始終就有這個意思,但不能說沒有這種影響。

題西林壁的完整詩意

3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雕刻作品:「題西林壁」詩意雕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從正面看廬山、從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註釋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

題:書寫,題寫。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

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

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緣:

同「原」,因為;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4樓:匿名使用者

從正面看廬山、從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的詩意是什麼

5樓:blackpink_羅捷

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原文:題西林壁(宋代文學家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6樓:遠巨集

題西林壁的詩意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7樓:小萬老師**答疑

回答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揭示的道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事物的認識會有所不同,要立足整體,綜合分析各個方面,才能全面認識事物。

表達了作者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思想。

更多1條

8樓:花花花花滿堂

題西林壁的詩意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2023年,黃州貶他為副官。當他去汝州時,他經過九江和他的朋友去廬山。壯麗的山水激發了易行莊的思想,他寫了一些廬山詩。

titxilinbi是遊覽廬山後的總結。根據南宋新宿所著《東坡先生志》可知,這首詩寫於元七年五月。

蘇東坡很聰明。他避開了李白的鋒利邊緣,沒有直接觸及廬山瀑布,也沒有集中描寫廬山的美麗風光。相反,他從風景中推斷。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範圍,擺脫主觀的成見。

此外,事實上,這首詩」的樣子,好運的身體在山」,很容易想到古人地心說困擾,人們每天看到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起伏,自然會覺得所有天體圍繞著地球,所以人們可能會面臨地球,因為小,人在世界上。

蘇東坡和李白一樣,是一個偉大的天才。特別是這首詩的最後兩行「我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在山中」,就像李白在歷史上首創用銀河來比較瀑布。蘇東坡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說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意境,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簡單地說,「在遊戲中的人輸了,旁觀的人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後人把這兩句話當作**哲學句,用了成千上萬次。

9樓:線發浦瑜

《題西林壁》的詩意是: 橫看廬山是雄奇的大嶺,側看則是陡峭的高峰,隨著視線的轉移,從高處、低處、遠處、近處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只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

1.《題西林壁》原文: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註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題:寫上。

西林:西林寺,在廬山。

橫看: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嶺:頂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狀長而平。

峰:山頂端,形狀尖而高。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只緣:只因為。

此山:指的是廬山。

3.譯文:

橫看廬山是雄奇的大嶺,側看則是陡峭的高峰,隨著視線的轉移,從高處、低處、遠處、近處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只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

4.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10樓:草莓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11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從字面上解釋是:廬山從正面看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無論是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的模樣都是不同的。

儘管學生對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憑有限的經驗難以想像這種景象,也很難體會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中的哲理。我藉助多**逐一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遠景、近景、高空俯檢視、山腳仰檢視,學生不僅領略了廬山千變萬化的美景,更是領悟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義。然後我讓學生想像:

如果你身在廬山中,能看到廬山千變萬化的姿態嗎?這是為什麼呢?多**演示:

詩人漸漸走近廬山;詩人邊登廬山,邊環顧左右,卻只看到山石叢林,不由慨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接著開展討論:怎麼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

從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觀察。

題西林壁古詩意思,《題西林壁》全詩的意思是什麼?

釋義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原文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擴充套件資料 開頭兩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題西林壁》全詩的意思是什麼?

告菁依韞素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註釋 1.西林 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2.緣 因為。3.此山 指的是廬山。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

題西林壁寫景的詩句,題西林壁詩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是

荒誕不經 題西林壁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 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