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史鐵生和地壇總是有著一些深刻的聯絡。「 我在好幾篇**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 」,這是那著名的《我與地壇》中開篇第一句話。直到他 2002 年剛剛出版的新書《病隙碎筆》,他還是對地壇嘮嘮叨叨、念念不忘。
讀中學的時候,我看了《我與地壇》,就想象那 荒蕪冷落古蹟,野地將怎樣延展,老柏樹怎樣成長,花兒怎樣開放,還有朱漆剝落成何等慘狀,雕欄著了怎樣的風霜。我盼望著看看地壇,盼望了三年。三年間也有過幾次從南京出發停留北京的機會,但每每還是和地壇錯過了。
於是,盼望就成了一塊心病,隱沒在心裡,很少敢向別人提及,因為這太耗費我解釋的工作,畢竟,解釋史鐵生,解釋地壇,解釋史鐵生的地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來北京上學的冬天,偶然遇見了一個願意陪我遊蕩北京城的朋友,他問:「 你想去哪兒?」「地壇。
」我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說了這心病,於是就去了。如今的地壇已經不是一個荒蕪的故園了,商業文明帶來的開發熱潮冷酷的嘲弄著歷史和古蹟,地壇是幸運的,並沒有太多人有心情跑來看這麼一個古園。所以,除了一個冰雕展覽,並沒有什麼生硬牽強的開發。
天氣太冷了,遊客也少,所以光禿禿的樹還是能激發人的靈感,我想史鐵生並不是隨意就選擇了地壇,地壇作為一個貫穿始終的意象或者寓言成為史鐵生創作的一個象徵,這個寓言如此切合史鐵生的創作,幾乎成為再造了一種「文化景觀」,吸引著和我有同樣閱讀體驗的人們。那麼,史鐵生為什麼選擇地壇?
地壇是一個祭壇。這不是廢話。四百年的時間裡面,一個國家高貴的王者仰仗著這樣的祭壇,祭奠,並獲得神明的庇佑,從而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一個又一個至高無上者在這裡敬拜、屈膝,向神明宣告自己的無能為力,宣告自己是有限的,向神明俯首。這樣的敬拜是一個重要的姿態,表明再高明的君王還是要從上天那裡獲得權利,獲得保護,祈求是必須的,祈禱是必須的。更進一步說,這樣的姿態實際上隱含著一種人類社會的殘缺和病態,我們需要另外的力量來插手,否則我們就可能陷入困境或者迷途,我們面臨著許多終極的困境,我們自己無能為力,這就是祈禱和祭祀的必要了。
史鐵生是敏感而有歷史感的人。與地壇相關的「人類的殘缺」和「無力」正好切合著他的創作背景。他 20 歲出頭就因為意外事故雙腿殘疾,成為「殘疾人」。
生活一下子停頓、並且轉向。失業、失戀,連串的打擊讓他一度精神壓抑。直到寫作,並且比較成功,成了家。
幾年前,史鐵生又身患尿毒症,天天透析。他說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餘寫作。
所以,史鐵生首先是一個身體殘疾的人,對於自己的審視和剖析使他看到個體生存的困境,並且開始反思人心靈的殘疾。正如他所說:上帝是要用殘疾人證明人的殘疾。
史鐵生的生活面對的是比較徹底和絕對的「無能為力」,對此,一般人很難有他那樣深切的體驗和思索。於是,史鐵生就和地壇有了某種超越地理聯絡的內在精神淵源。地壇隱喻著殘缺、無力,而史鐵生遭遇著殘缺和無力。
可以說,史鐵生和地壇是精神上的弟兄。
殘缺也可以是美的,或者說,殘缺更可能是美的。悲劇的美就屬於此類。但是,地壇和史鐵生又有著重要的區別:
地壇是美的,這一點在我走進地壇的那一刻就確信無疑了。地壇的魅力是因為所謂「距離感」。歷史的疏離,由於疏離營造出的神祕,以及關於天、帝王、人的種種莊嚴的遐想都構成了地壇的美。
史鐵生的文字也是美的。這種美不同於地壇的神聖莊嚴,他文字的美更多是一種對於殘缺和苦難的思索和體認。不是膜拜,而是人和命運之神的竊竊私語。
不是疏離,而是對於人生艱難本質的觸控。
由此看來,史鐵生創作中濃厚的地壇情結就並不是偶然。他創作的美感的**不是完美,不是**於人類的鬥志昂揚,不是**於生活的欣欣然,而是**於殘缺不全,**於受挫。在殘缺和受挫之中,史鐵生洞見人生的真相。
這正是地壇賦予人們的思考。
內在的心靈取向
地壇被設計成圓形,實在也是有著一種深刻的象徵:這是一個封閉的模型,不同於山川,不同於河流,不同於各種散落的亭臺樓閣,它給人的印象不是敞開,不是興奮的四處張望。相反,圓形的封閉表明地壇暗示著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專心與神明溝通。
所以,地壇是內向的。
那麼,史鐵生呢?史鐵生的創作是直逼人的心魂的。《務虛筆記》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寫於2023年5月,改定於2023年1月,全文一萬三千餘字,共分七個部分,從方方面面寫了作者跟地壇的關係,其中主要內容是對於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一文中,作者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我與地壇》背景和史鐵生介紹
《我與地壇》的梗概
3樓:酸檸檬嘿
《我與地壇》的梗概:
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裡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作者簡介:
史鐵生(2023年1月4日-2023年12月31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2023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2023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初中部。
而後,於2023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2023年開始發表作品。
4樓:匿名使用者
作品梗概: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而又極為人性化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代表作之一。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
《我與地壇》是由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的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男,漢族,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赴延安插隊,2023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2023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202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絃》、《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
2023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2023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去世。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本長篇抒情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親情絕唱,美麗而憂傷。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最後一部分寫他與地壇不能分割的情感。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反而是他的精神寄託,幸福的樂園。
6樓:匿名使用者
1、作品梗概
《我與地壇》這是一部長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而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2、創作背景
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男,漢族,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赴延安插隊,2023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2023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史鐵生的創作背景是?
7樓:匿名使用者
要了解史鐵生必須去讀史鐵生的作品。例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插隊的故事》、《來到人間》、《務虛筆記》等。
讀懂《合歡樹》必須瞭解史鐵生的母親。我推薦一些關於史鐵生母親的文字吧。
比如《我與地壇》、《廟的回憶》、《秋天的懷念》、《老家》等。
史鐵生的生平:2023年1月4日生於北京,2023年清華附中畢業,到延安插隊落戶;2023年因得脈管炎癱瘓回到北京。後在街道工廠上班。
2023年他開始文學創作。2023年她的母親(49歲)突然過世,2023年他得了很重的腎病,被迫回家養病。後來發展為尿毒症,從2023年開始要依靠每週三次的透析來維持生命。
我與地壇的主要內容
8樓:demon陌
《我與地壇》的梗概:
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裡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我與地壇好詞好句,史鐵生我與地壇好詞好句
天哪泡泡糖 一 好詞 1 荒蕪 因無人管理田地雜草叢生,無人耕種。2 冷落 冷待,冷清,不熱鬧。3 歷盡滄桑 形容飽經憂患,經歷了許多變故。4 剝蝕 剝脫而逐漸損壞,由於侵蝕而使裸露。5 浮誇 虛浮的誇張 6 玉砌 用玉石砌的臺階,亦用為臺階的美稱。7 失魂落魄 形容驚慌憂慮 心神不定 行動失常的樣...
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 我與地壇 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著他的地壇。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裡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
我與地壇中作者是怎樣走進地壇的?為什麼「總是」「獨自」去地壇
直到遇見你天蠍 地壇 是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佔地37.4公頃。我與地壇 是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史鐵生 1951 2010 男,漢族,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