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洞八仙, 上洞「怎麼理解,上八仙和下八仙有何區別?

時間 2022-03-14 20:10:25

1樓:

就是上中下的上,有等級的意思。

八仙是漢族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東遊記》始定為:

鐵柺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據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柺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後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名言。

另一含義指傳統中式窗格,比如我們常見的方形桌面或者牆面,在四個角做圖案,中間也有圖案,我們通常叫這種圖案分佈形式為八仙,俗稱四菜一湯。還有中式窗櫺的最小構件或稱銜接件,也叫八仙,並且分為明八仙和暗八仙兩種。

2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謂神仙所居之洞天分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上八洞為天仙,中八洞為神仙,下八洞為地仙

3樓:智者

過去道家修煉,一般都會選擇僻靜的山洞。知道蘆山仙人洞嗎?道行比較高的稱上八洞神仙(黎山老母等)其次稱中八洞神仙(張果老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上中下的上,有等級的意思

上八仙和下八仙有何區別?

5樓:睢寧一指禪

自古以來,有多種不同版本的「八仙」:

晉朝的「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晉·譙秀《蜀紀》稱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朝的「酒中八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個文人都好飲酒賦詩,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詠其事。

道教八仙,俗稱「八洞神仙」、「上洞八仙」,清朝列為「中八仙」,即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組八仙起源於唐,發展於宋、元。元曲《八仙慶壽》把他們列為八仙,姓名卻尚未固定。

到了明朝中葉,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名稱,並流傳至今。據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柺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後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名言。

下洞八仙,最早排出下洞八仙的是明代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下洞八仙,即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此八人中,劉海蟾、陳摶很有名氣。

陳摶被人們稱為陳摶老祖;劉海蟾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而其它人物的文字記載材料就比較少,其中關於陳戚子就沒有留下什麼資料。

到了清代,進一步增加衍化出所謂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有人將元、明以來的鐘呂等上洞八仙列為「中八仙」,又增列出「上八仙」和「下八仙」。由於上、下八仙人員的組成,在《何仙姑寶卷》、《八仙上壽寶卷》、《孫悟空大鬧蟠跳會》等書中各不相同,因而上、下八仙都有好幾組。

這些拼湊的八仙群體,傳播不廣,影響不大,在民間,鮮為人知。

上八仙,元朝已有上八仙的說法,即福、祿、壽三星,張仙、東方朔、陳摶、彭祖、驪山老母。其他說法,即壽星、王母、觀音、鬥姆、黎山老母、聖母娘娘、金刀娘等;東方塑、李大仙、王禪、王敖、毛遂、白猿、二郎神等‍。

下八仙,明朝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中的下八仙是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何仙姑寶卷》中的下八仙是廣成子、鬼谷子、孫臏、劉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壽寶卷》中的下八仙是張仙、劉伯溫、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魯寧秀、牛郎、織女。

鼓詞《孫悟空大鬧蟠桃會》中的下八仙是羅聖主、張仙、魯班、張千、李萬、劉海、劉伶、杜康。

上八洞古仙,都是什麼洞,什麼仙?

6樓:千里之

「上八洞」的「八」是「八方」的意思,並不是指只有八洞,上八洞神仙又稱之為「三清四御太乙金仙」,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尊神。

7樓:冷侃娛文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認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眾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則可得道成仙。

上八洞古仙就是八仙,分別是

鐵柺李鍾離權

張果老呂洞賓

何仙姑藍采和

韓湘子曹國舅

道教中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都是誰?

8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上中下

八仙,說法眾多一般是指:上八仙,即福、祿、壽三星,張仙、東方朔、陳摶、彭祖、驪山老母。中八仙,即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下八仙,即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

自古以來,有多種不同的「八仙」。

晉朝的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晉·譙秀《蜀紀》稱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朝的酒中八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個文人都好飲酒賦詩,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詠其事。

道教八仙,俗稱「八洞神仙」,「上洞八仙」,清朝列為中八仙,即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組八仙起源於唐,發展於宋、元。元曲《八仙慶壽》把他們列為八仙,姓名卻尚未固定。

到了明朝中葉,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名稱,並流傳至今。

下洞八仙,最早排出下洞八仙的是明代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下洞八仙,即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此八人中,劉海蟾、陳摶很有名氣。

陳摶人們稱為陳摶老祖;劉海蟾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而其它人物的文字記載材料就比較少,其中關於陳戚子就沒有留下什麼資料。

到了清代,進一步增加衍化出所謂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有人將元、明以來的鐘呂等上洞八仙列為「中八仙」,又增列出「上八仙」和「下八仙」。由於上、下八仙人員的組成,在《何仙姑寶卷》、《八仙上壽寶卷》、《孫悟空大鬧蟠跳會》等書中各不相同,因而上、下八仙都有好幾組。

這些增湊的八仙群體,傳播不廣,影響不大,在民間,鮮為人知。

上八仙,元朝已有上八仙的說法,即福、祿、壽三星,張仙、東方朔、陳摶、彭祖、驪山老母。其他說法,即壽星、王母、觀音、鬥姆、黎山老母、聖母娘娘、金刀(原文缺一)。即東方塑、李大仙、王禪、王敖、毛遂、白猿、二郎神(原文缺一)。

下八仙,明朝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中的下八仙是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何仙姑寶卷》中的下八仙是廣成子、鬼谷子、孫臏、劉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壽寶卷》中的下八仙是張仙、劉伯溫、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魯寧秀、牛郎、織女。

鼓詞《孫悟空大鬧蟠桃會》中的下八仙是羅聖主、張仙、魯班、張千、李萬、劉海、劉伶、杜康。

劉海(或作劉海蟾)雖然不在傳統八仙當中,但在許多地區仍位於八仙之列。明《列仙全傳》用劉海頂替了張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代替漢鍾離的,而臺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

9樓:匿名使用者

八仙」是我國人民最受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古來有多種的「八仙」,晉朝的蜀中八仙,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晉人譙(音喬)秀作的《蜀記》稱八人均在蜀(四川)得道成仙。

唐朝也有八仙,是酒中八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王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個文人都好飲酒賦詩,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詠其事。

今天人們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張果老、鐵柺李、漢鍾離、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與曹國舅。這組八仙起自於唐,發展於宋、元。元曲中《八仙慶壽》一劇才把他們列為八仙,卻姓名尚未固定。

到了明朝中葉,元吳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名稱,並流傳至今。

八仙出現以後,有些人感到還不夠熱鬧,就又拼湊出了另外幾組上中下八仙。元朝已有上八仙的說法,與明朝確定的八仙是指張果老、呂洞賓等的一組,清朝列為中八仙。俗稱"八洞神仙"。

明朝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中指的下八仙是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何仙姑寶卷》中的下八仙卻是廣成子、鬼谷子、孫臏、劉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壽寶卷》中的下八仙又是張仙、劉伯溫、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魯寧秀、牛郎、織女。

在鼓詞《孫悟空大鬧蟠桃會》中的下八仙則是羅聖主、張仙、魯班、張千、李萬、劉海、劉伶、杜康。與這四組相對應的上八仙是福、祿、壽三星,張仙、東方朔、陳摶、彭祖、驪山老母。由此可知好事者的隨意性,胡亂雜湊起來的這些八仙群體,很不高明,因此不被人們認可,影響不大,遠遠不能同呂洞賓等八仙相比。

加之,這組八仙形象各異,豐富多姿,與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一些神仙大不相同,他們各有所長,為民消災免禍,就是一臺熱鬧有趣的好戲,在民間影響很深,極受歡迎。

10樓:匿名使用者

文化缺失請去民間看年畫,

八仙過海中的八仙都是怎麼成仙的,八仙是怎樣成仙的?

大小馬的生活 原來八仙是不同朝代的人修煉得道成仙的啊!八仙是怎樣成仙的?八仙過海里的八仙各有什麼本領呢? 歪史 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的是不依靠他人之力 外物,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八仙呢,有多個版本,但是現在常見到的只是明朝吳元泰排定的 一 鐵柺李,二 漢鍾離,三 藍采和,四 ...

八仙過海中,藍采和是怎麼過海的 據體寫

假面 八仙過海中,藍采和過海是 藍采和將一個花籃放在水中,運用自己的神力,以花籃做舟,順利度過東海。藍采和,青海省海西州人。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帶著六吋的腰帶,一隻腳穿靴,一隻腳赤足。夏天時在長衫內穿厚厚的內衣,冬天時躺在雪地中,撥出的氣彷如蒸氣一般。每次在大街,手持大拍版,長三尺餘。醉了就唱歌。老...

除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還有什麼樣的和這樣一樣的詞

魯步昭懿 在生活中會用這些八字的成語,到哪都有人誇你有學問 1 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虛,沒有的事。本無其事,因傳說的人多,就使人信以為真。2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一個人把著關,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形容地勢險要,便於防守。3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細小事物所矇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