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你能概括其前十回的主要內容嗎

時間 2022-01-16 03:05:14

1樓:怒墮魔塵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而靡, 劉備不甚讀書,性寬和,寡言事,喜怒不形於色;其父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蓆為業,為漢室宗親。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敗黃巾於郡,二敗黃巾於青州。

曹操幼時,用計謀使父不聽叔父責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說操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陽北部尉時,不闢豪貴,威名頗震,因黃巾起拜騎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卓見玄德為白身,不為禮,張飛欲斬之。

《三國演義》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劉關張與朱儁孫堅打敗黃巾,朱儁詔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孫堅除別郡司馬上任,唯劉備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後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無犯,民皆感化。

與關張情同手足。督郵至縣索賄,張飛鞭督郵後三兄弟離去。玄德助劉虞平黃巾,劉虞、公孫瓚奏備功,薦為別郡司馬,守平原縣令。宮中何進與十常侍周旋。

3、《三國演義》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4、《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九歲),強迫蔡邕為侍中。少帝作怨詩,李儒奉卓命以鴆酒毒害之。董卓攝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寶刀刺卓,不成,騎卓所賜之馬而逃。

被中牟縣令陳宮抓住,棄官同逃。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操因多疑而殺呂后奢全家。

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視操卓為一路人。

5、《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操到陳留招天下士,立袁紹為盟主,討卓。公孫瓚薦玄德、關、張。呂布部將華雄連斬數將,關公出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歧視。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6、《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李俊、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

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7、《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後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孫策用黃祖換父屍後回江東。

8、《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董卓在長安任意殺戳。王允與歌妓貂蟬暗設連環之計,要借呂布殺董卓。王允分別把貂蟬許與董卓和呂布,使二人猜疑。呂布趁卓與帝共談,與貂嬋私會相府後園鳳儀亭,卓趕來,大怒。

9、《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李儒讓董卓把貂嬋賜予呂布,收買其心。卓告貂嬋,嬋哭訴不去。李儒嘆曰:

「我等皆死於女人之手矣。」董卓領貂嬋去眉塢,王允與呂布計議殺卓,派李肅假傳天子詔要禪位於卓,卓欣然以往。被殺。

蔡邕哭董卓,王允將他下獄縊死。李傕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從謀士賈詡計聚陝人反之,敗呂布,圍長安,殺王允,欲殺獻帝謀大事。

10、《三國演義》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李傕郭汜等向獻帝求得官職,三次改葬卓屍。西涼刺史馬騰,幷州刺史韓遂引兵伐李、郭,各有勝負。曹操破黃巾軍,將所獲精銳俘虜兵編為「青州兵」。

「其餘盡令歸農」,自此威名日重。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操接父嵩由陳留郎琊往兗州,途中嵩被黃巾降將所殺,操為報父仇,親討降將新主陶謙。

2樓:城小宸

劉關張平定黃巾起義以後,接連呂布後來歸順曹操,於白門樓將呂布斬首。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鞭督郵張飛鬧館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樓:汗春荷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

三國演義的三國指魏國、蜀國、吳國。

曹魏: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265年),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曹魏始建。至炎興元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

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蜀國:蜀國(221年-263年),即蜀漢、又稱季漢。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

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在四川(蜀地)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三國之一,主要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

吳國:東吳(229年—280年)即三國時代的吳國,亦稱孫吳。3世紀時孫權建立的政權,首都開始建於吳(今蘇州),後來孫權築石頭城建業(今南京)。

222年,孫權稱吳王。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為吳大帝,則東吳也應始於此年。 280年,亡於西晉,三國結束。

4樓:狄弘方

漢朝未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赦,打了督郵一頓。

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除了宦官

5樓:馬良風

一東漢未年。朝政腐敗。張飛、劉備、關羽在桃花盛開的地方,焚香禮拜,成為三兄弟。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鞭督郵張飛鬧館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6樓:歡樂陽光貝貝

桃園結義和怒鞭督郵不在同一回

第001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

用50字概括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什麼事?

7樓:假面

東漢末年,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劉備、關羽、張飛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為國出力之心,所以一見如故,被張飛拉到自家莊後的桃園飲酒。最後三人對天盟誓,結拜為弟兄。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當時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劉關張三人也不甘寂寞,欲與群雄共謀其鹿,更是斬黃巾首戰告捷,由此拉開了出生入死、南征北討打江山的序幕。

8樓:沁夏晴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意思:在桃園裡,主人張飛擺酒宴請劉備和關羽,共同商量國家大事,並結拜成異姓兄弟,願意共同出生入死。三位主角結拜完畢之後所做的事情就是帶著一些兵卒去和當時的亂賊黃巾軍交戰並戰勝了他們,這是他們三個英雄首次在戰場上立功。

9樓:仇聽南

桃園裡,張飛劉備和關羽,共同商量國家大事,並結拜成異姓兄弟,願意共同出生入死。他們三個英雄首次在戰場上立功

10樓:發燒的小旋風

劉備本人的功績完全大國與一切的

《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三結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 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 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幹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 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三國演義文言文段落賞析第一回合,三國演義第一回合翻譯(完整翻譯)

三國歸晉 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召集大臣商議對策,譙周勸劉禪向魏國投降 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和幾個有骨氣的大臣都勸劉禪背城一戰。劉 禪不聽,下旨譙周寫書投降。劉諶得知明天就要投降,便殺了妻子和兒子,並割下他們的首級 到昭烈廟哭別,然後自殺。第二天,後主劉禪將自己綁在車上,率著太子和大臣向鄧艾投降 鄧艾叫...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兄弟分別是

對方考慮看過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兄弟分別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最初是 三國演義 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 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 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