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幷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
「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
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2樓:陽光
揚州,荊州,益州,徐州,青州,翼州,幽州,涼州外圍九個州吧?懵逼
3樓:我愛薅羊毛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4樓:民但是
是是,不過名字有變動。
5樓:匿名使用者
有不同版本,可以參考下這裡
古代的三國、雍州、兗州、益州、徐州、揚州、涼州、冀州、幽州、荊州、司隸。分別是指那些省份?
6樓:牙牙的弟弟
1、雍州
原為光武帝劉秀所置,後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涼州分為涼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將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雍州州域範圍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全境 。
2、兗州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併入冀州,但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
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東)。
3、益州
治所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4、徐州
治所郯(tán,郯城縣西南,後遷下邳),所轄今魯東南部,江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5、揚州
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所轄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6、涼州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於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鬆、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等14縣。治所隴(甘肅清水縣北),所轄今甘東東部。
7、冀州
治所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8、幽州
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9、荊州
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後遷襄陽),所轄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10、司隸
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7樓:雨過天晴
西漢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幷州、朔方、交趾共十三個刺史部,外加司隸校尉部,一共是十四部。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
但這裡的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並無治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漢武帝將全國除首都附近的七個郡級單位以外政區分屬於十三部,即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幷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交趾、朔方;每部設刺史一人,負責巡察境內的地方官和豪強地主;稱為十三刺史部, 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但那時的州還是一種監察區,而且這十一個以州命名的單位中沒有《禹貢》九州中的梁州和雍州,增加了涼州、益州、幷州和幽州。
冀州:西漢武帝時設定信都縣,今冀州市。今地理位置: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的一部分。
兗州:古稱昌邑,在歷史變遷中相繼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今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
青州:今地理位置: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
徐州:今地理位置:江蘇省西北部,北鄰山東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
揚州:今地理位置: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市交界,東北與鹽城市交界,西南與南京市、西與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
荊州:今地理位置: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樊。
豫州:今地理位置:河南大部。
涼州: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今地理位置: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地處河西走廊東端。
益州:今地理位置: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肅省小部分地區。
幽州:今地理位置:河北、北京和天津北部,以春秋戰國的燕國國都薊縣(今北京市範圍)為中心。
幷州:今地理位置: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
交趾:今地理位置:越南北部地區。
朔方:今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及陝西省的一部分。
8樓:安默維
雍州:陝西、寧夏、甘肅、青海一帶
兗州:山東、河南一帶
益州:四川、重慶、貴陽一帶
徐州:山東、江蘇一帶
揚州: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一帶
涼州:甘肅、新疆一帶
冀州:河北一帶
幽州:北京、遼寧一帶
荊州:河南、湖北、湖南一帶
司隸:河南、陝西、山西一帶
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各代表三國中的哪些城池
9樓:破鳳之翼
這些都是地區名,就像現在的河北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這種一樣。包括了很多大城市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各代表: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11樓:饕餮覅
這個都是地方名字,比如荊州就分荊南和荊北,每個地方都有最少兩個城池
ps:有點不太懂你問的問題
12樓:光華夕霧
三國時期這些都還是地區的名稱呢 不是城市的名稱
13樓:匿名使用者
暈.. 這些就是三國戰時的城池名字吶 ..!
14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知道荊州就叫荊州,在三國就叫荊州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佈如何?
15樓:hs霍先生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166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
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
於226年設定廣州,後併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定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曆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範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準,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定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巨集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緻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
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範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
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幷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16樓:幾米要環遊世界
各州名稱:
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回(先答
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17樓:叫朕柾柾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佈:
司州:河南尹、河內郡、弘農郡、河東郡、平陽郡。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135(十三州說法中不包括司州)
兗州:東 郡、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魯 郡、任城郡、山陽郡、濟陰郡、陳留國。
豫州:汝南郡、潁川郡、陳 郡、樑 國、沛 國、譙 郡、弋陽郡、安豐郡。
徐州:下邳郡、廣陵郡、彭城國、東海國、琅邪國、東莞郡。
青州:齊 國、濟南國、樂安郡、北海郡、東萊郡、城陽郡。
冀州:安平郡、中山郡、常山郡、趙 國、鉅鹿郡、廣平郡、魏 郡、陽平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國、渤海郡、河間郡。
幽州:燕 國、范陽郡、代 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昌黎郡、玄菟郡、遼東郡、樂浪郡、帶方郡。
幷州:太原郡、雁門郡、新興郡、樂平郡、上黨郡、西河郡。
雍州:京兆郡、馮翊郡、北地郡、撫夷護軍、新平郡、扶風郡、安定郡、廣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
涼州: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
益州:蜀郡郡、廣漢郡、東廣漢郡、梓潼郡、汶山郡、陰平郡、武都郡、漢中郡、巴西郡、巴東郡、涪陵郡、巴郡郡、江陽郡、犍為郡、漢嘉郡、越巂郡、朱提郡、牂牁郡、永昌郡。
荊州:南陽郡、南鄉郡、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陽郡、江夏郡、長沙郡、南 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衡陽郡、零陵郡、湘東郡、桂陽郡、臨賀郡。
揚州:丹陽郡、吳 郡、毗陵典農校校尉、廬江郡、淮南郡、蘄春郡、豫章郡、鄱陽郡、新都郡、會稽郡、臨海郡、建安郡、臨川郡、廬陵郡。
交州:南海郡、蒼梧郡、高涼郡、鬱林郡、合浦郡、朱崖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三國基本延續東漢的州郡,只不過改刺史為州牧。
東漢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漢時疆域,只是把西漢時各部州的轄區範圍變小,東漢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派出的監察機構,其職能基本同西漢)和司隸校尉部,計有十三個**派出監察區。
另在甘肅以西仍設西域都護府,作為西域當地的最高權力機構。東漢的一級行政區劃為郡、國(王國)、屬國都尉;二級區劃為縣、邑、道、公國,侯國。
東漢接受西漢衰亡的教訓,加強郡縣的權利,削弱封國的範圍和力量,採取「封列侯,奉朝請」措施,不讓封國掌實權,只食租稅,封域減小,兵馬數量壓縮到最低限度。東漢的封國,—等為王(相當郡),二等為公國,三等為列侯(列侯食縣為侯國、小侯食鄉、亭,關內侯無土,寄食於縣),相當於縣級。
中國古代一直說的九州,你知道是哪九州嗎?
對於九州的 並不確定,一種說法認為九州是黃帝所劃分,該說法來自 山海經 的記載,而 尚書 禹貢 則認為九州 於大禹所劃分,目前大禹劃分九州的說法,更被大眾所接受。這三種記載大致相同,相較於 尚書 爾雅 中沒有青州和梁州,加上了幽州和營州。周禮 中沒有徐州和梁州,加上了幽州和幷州。因為周武王滅商後,曾...
中國古九州是現在哪些地方,中國古代九州指哪九州,在哪裡(三國演義中的)
荊州 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 在今兩湖,兩广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 山東省濟寧市 雍州 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 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 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
漢字與中國心裡的九州指的是什么,漢字與中國心 裡的 九州 指的是什麼
你說得對,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九州是中國古代的稱謂之一,是中國地大物博的說法 九州,又名神州 十二州 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 尚書 禹貢 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漢民族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