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就很困
意思: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唐代韓愈在他的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白話譯文:
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原道》中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解:
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如今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
孔子作《春秋》,對於採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採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
」《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如今,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
因此,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
2樓:長高的武大郎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
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誠意 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修身 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齊家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治國 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佈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是什麼意思?
3樓:嗯崔達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的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這句話出自唐代韓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禮記·大學》中的名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後改寫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譯文: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4樓:金牛咲
意思是: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擴充套件資料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以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充套件。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鬥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賞析:《大學》提出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要經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朱熹所稱的大學「八條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者,專注於心性修養;修身以下,「齊家、治國、平天下」,系君子之行為規範及治政之事。
《大學》對八條目排列了次序,這主要不是規定實行中的時間先後的次序,而是確定八條目之間的關係。
它指明瞭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才能獲得經驗,有資格進而治理國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則,進行自我修養;要作自我修養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為準則。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誠,心靈純潔,排除種種私心雜念;而要意念誠實就要學習知識,提高認識,不至於陷入愚昧、偏執,從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說誤導。
說明《大學》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國平天下相關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儒家學說成了一個條理分明的思想體系。
並且,《大學》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為儒家倫理學、政治學和哲學的基本範疇,從而賦予認知活動對於修身養性的精神、心理過程和治理社會與國家的實踐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是儒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作者簡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尊其為「宗聖」,與孔子、孟子、顏子合稱「四聖」。
5樓:
意思: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出處: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原道》。
原文:傳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譯文:《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隋唐時佛教盛行,儒學在思想學術界影響日漸衰微。韓愈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時,又作此文,以維護儒學的基本觀念,掃除佛教的思想影響。
《原道》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是韓文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傑作。
「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韓愈認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他以繼承道統、恢復儒道為己任,排斥「佛老」,抨擊藩鎮割據,要求加強君主集權,以緩解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
施洋 日本是怎樣對中國「欲亡其國,先滅其史」
題呢?請教歷史題總得看到題吧,顯然就沒有題,這是什麼情況?少發了 或者什麼吧 誰有名人小故事,1863年1月7日,恩格斯的妻子瑪麗 白恩士患心臟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 木匠的祖師 魯班,是我國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建築工匠,他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過許多的發明創造。古代伐木都用斧子,幹活又累又慢。有一次,魯班...
“欲淨其土,先淨其心,心淨則土淨”是什麼意思
輕靈觸動 意思是 當我們修行的時候,如果想到到達淨土,就應該先讓自己的心靈澄淨,滅除煩惱妄想。當我們的心靈清澈之後,我們所見到的環境自然也沒有汙穢,處處皆是淨土。出自 維摩經 佛國品說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白話譯文 想得到淨土,當淨化自己的心 隨著他的心淨,那麼清淨的佛土。心淨則...
修道先修心如何修心排除七情六慾嗎但我覺得這是人的本性捨去它就不算真正的人了
以常人看來人的七情六慾確實是本性,但是從道家看來,人的本性合天道,天道就是公正不阿,大愛無疆,長養萬物,簡單的說就是無我而長生,所謂情生智隔,七情六慾中的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影響人理智公正的判斷,若是愛一個人,就會恨其所恨,所以愛情是私愛,不是博愛。人都認為自己是隨著自己的本性自由行走,殊不知大多數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