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老不讀三國
是因為三國裡對於計策謀略運用的描寫甚多
對於原本就老謀深算,生活經驗豐富的長者來說若再讀了三國,那豈不更老奸巨滑?
再說,若活到老年,自身就應該是部活三國,若果不是,豈不白活了少不讀水滸
是因為水滸裡對江湖義氣、逞凶鬥狠的情節描寫甚多對原本就血氣方剛,在崇拜模仿中探索人生的年輕人而言若再讀了水滸,那豈不火上加油?
初生牛犢不怕虎噢
2樓:天穹傾囊
三國演義裡有大量的鬥智鬥心鬥力的描寫。年老者生活閱歷本身就已經非常豐富了。老年人看三國很容易陷入其中。
三國演義這部書是越老越愛看,時間越久看的越深入感觸越深。年少時看三國看的是熱鬧,看的書故事,知道的緊緊是是事情表面。所以年少的人看三國印象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武將或者諸葛亮這些人。
青年時剛參加工作後再看三國,感觸最深的就開始變了,甚至往往自嘆"既生瑜何生亮"用來自比。。而中年時往往是人事業的一個高峰期,雖然不一定是巔峰期,但是這是已經不在青澀了,有了很多工作上的感受,比如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鬥心的體會已經有了很多。
這時再看三國看到的就不僅僅是裡面的計謀了,開始注意到那些人的心境了。一部分人開始尋求自保,一部分人開始尋求向上。鬥心的這類的描寫看的就更加註意了,同時也影響了這些人的說話辦事,比如有些人就開始懂得了“打太極”,“推責任”等等。
年老之後再看則更加深刻。這時的人往往不如暮年。第一類人事業在最高點恐旁人揶揄,想的就該是先下手為強了。
第二類人部分人則是為人生最後一搏。第三類人則是開始尋求自保,這類人還算好點。第四類人則是對人生的報復。。
所以這時的人看三國絕大多數對社會都是很危險的。。所以人一到老,三國還是少看為妙。。
少不看水滸,西遊記。
水滸傳中大量描寫了梁山“好漢”的“懲惡揚善”“替天行道”等等行為。其中許多行為過激,年輕人血氣方剛遇事很容易衝動,生活經驗人生經驗尚淺。有時僅僅是為“哥們義氣”而做出過激行為,而這些行為有些是需要為人生付出代價的。
所以看水滸一定要理性的去看。
西遊記西遊記這本書寫的很深。表面看寫的是西天取經師徒一路打妖怪。但是實際上寫出了許許多多的社會描寫。
但是年少時往往看不出來。等到中年時有了這些人生閱歷再回看西遊時就會有了很多感觸。所以年輕時看這本書的希望能多問問年長者。
問問他們的工作閱歷和生活閱歷,你會發現有很多相似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道理的說法,我天天看三國也不見得變的狡猾了.
我天天看水滸也不見得就要天天殺人放火.個人的品質和素質怎能由一兩部**左右呢?難道這麼好的書就因為幾句無端之言,就要放到我老了再去看?
4樓:匿名使用者
別聽他們瞎說,該看就看。
5樓:水雲深浪
《三國》多奇謀,諺語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我想是因為老年人閱歷本多,再弄上一肚皮謀略,操心不利於養靜。
而青少年血氣方剛,學梁山好漢拔刀相助、使勇狠鬥那一套,容易惹事。這當然是舊時世故之言,今天的人們未必會同意。
中國謀略文化確實源遠流長,非常豐富,老莊孔孟都談到過。而且也泛化了,實際上中國人在在娛樂方面的發明,如圍棋、撲克、麻將也都是這方面的思維訓練。至於經商方面最早的故事,恐怕要算范蠡用韜晦計和美人計幫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兵滅吳,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又以謀略成為鉅富陶朱公。
至今無錫的蠡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中國自古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
這前句話好懂: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還要不要?
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為什麼“老不讀三國”呢?照孔子的說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欲耳不逾規矩”,年紀大了就是隨心所欲都會不逾規矩,看看三國有什麼要緊的?難道老頭子看了三國,就會像錢鍾書在《圍城》裡形容老頭子談戀愛如老房子著火一樣燒起來沒救?
還是老頭子看了三國,就會個個變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說要變曹操早變了,何至於到老了看了三國後再變?
“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看似振振有辭,其實卻不耐推敲:首先,說老頭子本來就壞,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擴大化嫌疑——老頭子中固然有康生、**等壞蛋,不還有孔夫子、海青天這樣的好人麼?其次,年輕人看了三國,使起壞來,不更可怕麼?
他們比起老頭子來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機會。
於是,又有人說,之所以“老不讀三國”,是因為三國時代的權謀相爭勾心鬥角,對於一個閱歷畢生的老者來說,會增添過多的利益計較,而減少其作為遲暮之年應有的豁達恬淡。
還有個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講得更有意思:“老不讀三國”,是因為古時候老的概念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老一般認為60歲以上,西方發達國家65歲以上才算初老,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算老呢?因為古人的壽命比較短,所謂“老不讀三國”,是指30歲以上成年人、有政治頭腦的人,不讓讀三國。
為什麼?怕你推翻他統治。
雜文家高旅另有說法,他認為“老不讀三國”是:“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這種說法較為平和折中。
我想,所以“老不讀三國”,就是因為三國一書有太多的人世滄桑與人生感慨在裡面,老年人讀了難免心潮起伏,不能自抑。其實,《三國演義》開篇那首調寄《臨江仙》說得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我們以這樣的心態來讀這部書,則少也可讀,老也可讀。質之高明,不知以為如何?
6樓:小邱飛鏢
人老了還看三國,顯得老謀深算.少不看水滸是因為怕看入迷了還不懂事就成天打打殺殺.我姥姥在我小時候就給我講過.還有什麼男不看,女不看的樓上都說的很清楚了.
為什麼“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7樓:南瓜蘋果
金聖嘆先生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
所謂【少不看水滸】,原因在於,少年涉世不深,如果社會中的少年讀了水滸,讀懂了水滸,全都仿效這些“英雄好漢”的行為而看不透劇情背後的悲涼個江湖險惡,
很容易被書中好漢們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所吸引,因為更容易好勇鬥狠,讓醜態成為常態,加之少年凡事都不講個輕重,這個世界那才叫一個恐怖。所以說,在少年世界觀還未定型的時候,切莫讀水滸。
所謂【老不看三國】,原因在於,古時候的老和現在的老概念不一樣,現在的老年人指的是60歲以上,古人壽命短,所以老是指30歲以上的人、有政治頭腦的人,
當“老年人”看了三國後,他們看懂了各種計謀,不免緬懷自己過去的遭遇,猛然醒悟後,便開始打擊報復那些人和那些事,所以勸慰老人老不看三國,多多修身養性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朱”。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劉備的整體形象:
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8樓:元寶中
中國自古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國亂世時期群雄爭霸的故事,三國時期,英傑輩出,能人異士數不勝數,三方鼎立自然都想一統其他兩方,整本書謀劃不斷,各種勾心鬥角,戰爭殺戮,權術 爭鬥 計策 殺戮,這些東西都不適合老年人,老人看了之後會為書中的計謀而思考,不利於老人頤養天年,書中難免有看重的角色,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關羽等等,人物的死亡難免會引起讀者的傷感,顯然這是不利於老人的健康的。
《水滸傳》講的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故事,書中江湖義氣太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為朋友兩肋插刀,說是好漢,但性質更像是一幫***,青少年心理髮育不成熟,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知,處於學習期的少年總喜歡模仿,心智不成熟的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衝動,可能會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說少不看水滸。
9樓:博博魯
為什麼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自古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
這前句話好懂: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
11樓:尉遲醉易仲利
《水滸傳》裡的各路英雄豪傑大多是以一幅俠肝義膽的面目出現,雖然“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豪爽總是讓人覺得痛快大氣,可惜仔細一看卻發現,倒在好漢們刀下們的**汙吏和惡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漢們濫殺無辜的場面也不乏見。例如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一節雖然一怒之下殺掉幾個謀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帶也殺了好幾個無辜百姓和貧苦良民。並且在殺完人以後在牆上用蘸鮮血寫幾個血淋淋的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
也許當豪傑不殺兩個人顯得有些沒有底氣,但是殺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紅皁白之地步,的確讓人覺得有不寒而慄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好漢”,你敢瀟灑地和他高談闊論一番“該出手時就出手”麼?“少不讀水滸”是中國人的一句俗語。
其中重要的涵義便在於冷靜地意識到水滸中的各路豪傑固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讓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徑畢竟不為社會所容。小孩子如果從小看水滸入迷,舞刀弄槍倒也罷了,如果發展到有那麼一天發展到拿某人腦袋來祭刀,豈不危哉!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們,正因為殺人的殺人,搶劫的搶劫,欠帳太多,無法在太平社會裡立足,於是只好“逼上梁山"。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網路一群嘍囉,成天干著劫富濟貧的所謂義舉。其實水滸故事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蕩寇志》的**,是從反面對這些好漢加以抨擊的,用統治者和良民的視野來評價那些好漢們。
不管怎麼樣,“少不讀水滸”說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讀者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少年們不要去學那些好漢們的各種壯舉,最後依然被招安**不說,起碼不至於混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大概是“少不讀水滸”的真義吧。
而“老不讀三國”大概有些抽象了。首先三國故事是被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次三國故事不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被奉為經典。
例如日本曾經研發過三國系列的電腦遊戲,被世界各國所購買。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式智慧的一種集中濃縮。譬如其中的各種權謀、計策,譬如魏、蜀、吳各個軍事集團的發起和結盟。
譬如如何去發現和招攬運用人才,譬如
如何管理和搶佔地盤。說穿了,《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故事,其實一部是漢朝軍閥混戰和各種人物智慧進行較量的爭奪史。羅貫中將一個個名士、政治家、軍事家們經過一番文學的描繪,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現代的管理科學不斷地在研究和採用三國故事中的謀略,我們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熟讀了三國故事而且將其謀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自如併成就了一番事業。也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被別人用同樣的三國計謀將計就計,置於絕地。
當人老了的時候,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便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候了。人生苦短,世態炎涼,早已是過眼煙雲,最好能一笑置之。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便是到了大境界,便是得了大修行,便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便是活的明白。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少數人才可以做到,五十仍在“困惑”,六十仍然憤世嫉俗的人大有人在。正因為是這樣,人們便嚮往“老不讀三國”。
我想,除了告誡人們在年老體衰以後要抱著平常心,要返樸歸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勞神費力地為那些些事情你死我活地鬥個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對白駒過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諦有了淡泊卻深刻的認識,按照我的理解,那或許就是;道通天地,順其自然,自強不息,無欲則剛了。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是什麼意思?少不看水滸因為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看完水滸後,很容易不加思索,熱血沸騰,學起裡面的江湖習氣,拉幫結派。好老不看三國因為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充滿了爾虞我詐,充滿了各種心機,各種陰謀論。水滸裡面比較多的是叛亂 ...
三國殺ol問題(追加分)不看後悔!
你好。先謝郭嘉!沒玩過桌面版 只玩ol 首先,劉表示是今天剛登陸ol的將2武將,從技能上看,表表屬於一將成名2中相對乏味的一位武將,且18元人民幣的 相比其可玩性而言有些物低所值,是否開通全憑個人喜好,見仁見智。其次,一將成名2012的武將推薦你開通王異。鍾會,程普,曹彰還未登陸ol。希望三國殺ol...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呢?
之所以說少 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是因為年少的時候本身就比較魯莽,而 水滸傳 裡面總是在講草莽英雄的故事,有些上梁山的人做事莽撞不計後果,所以不建議少年的時候讀 水滸傳 因為這會讓少年們變得更加的冒失。而老不讀三國是因為三國裡面都是各種工於心計的算計故事,人隨著年齡的增大,步入社會時間的增長,就會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