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清新心萌萌噠
意思為:對人處事要懷著一顆善心,要親近有仁德的良師益友。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出自李毓秀的《**規》總敘。
原文:**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譯文:**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譯文: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介紹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學者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後改名為《**規》。《**規》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在清代***背景下的作品。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入則孝,出則弟(tì,同「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規》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孔孟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2023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
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
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規》。
後世影響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規》總敘中說:「**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規》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2023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2樓:匿名使用者
它的意思是:要對他人有愛心,主動去親近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如果做好了這些,還有餘有精力,就應該多讀書學習。《**規》這本書上有的。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和眾人相處時時要平等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有餘下的時間精力,則應學習六藝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出自《**規 總敘》
原文如下:
**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規中開頭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什麼意思?
4樓:興
原文:**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遵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瞭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
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揹負父母,揹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
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
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
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
所以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
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5樓:※淡茗
原文是,**規 聖人訓 首孝弟(同'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遵守承諾。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6樓:禾木由
意思是: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7樓:匿名使用者
參考
**規。聖人訓。】
《**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聖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範,他們有立教於後世的,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
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範圍的,所指的聖人是指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瞭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
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揹負父母,揹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
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
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
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隻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個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
子女就像枝幹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幹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的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
在家庭裡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
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裡頭,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麼紛亂,家庭才會不合。家裡的成員才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會怎麼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麼不會紛爭?
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後,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
為什麼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習染才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
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餘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為什麼?不但你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幫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這個歡樂的分享。為什麼?
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的。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還要再不斷的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善知識。
【而親仁。】
善知識我們只要能遇到,我們應該不要放棄,好好的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足以為後人典範。所以當我們有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學習。
在當今,我們如果找不到良師益友,聖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瞭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的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藝文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的提升,就要鑽研你這個範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學術範圍裡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如果你是個退休之人,我們也可以古籍,聖賢的典籍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彷彿是老師一樣,它教誨我們如何向聖人學習。
如果是家庭主婦,把家裡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後,我們也可以翻閱古人的書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
生活的品質能提升,人生才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是放在電動玩具,或者看電視無益的節目,只會汙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汙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康熙皇帝他教誡他的子孫,他就提到人應該以勞,勞動的勞,勤勞的勞,人應當以勞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樂,如果以逸為一生的重點,以逸來講,就會有災禍。
所以,我們知道聖賢他如此的教導我們,我們也應當要深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空過時間?從《**規》裡頭,我們瞭解,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過去我們沒有讀到《**規》,我們不明白;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命運也會因此而重新過得非常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