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在曹操詩歌中怎樣鮮明體現出來

時間 2021-08-30 10:26:39

1樓:鑫鑫紫

【建安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2樓:李靜

"建安風骨"已經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文學史命題,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所具有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1)雖然有學者指出今人與古人所講建安風骨大有不同,(2)但劉勰《文心雕龍》既專論"風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對風骨的解釋權。奇怪的是,《文心雕龍》非但未許建安文學以"風骨"之名。

劉勰並不停留於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體的為文之道:"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作者的情感通於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轉,動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體物無遺,必能立意昭然,遣詞精確。

《神思》篇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無非情深;"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都是練骨。?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劉勰舉了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賦仙,氣號凌雲,蔚為辭宗,乃其風力遒也。"有人認為潘勖《冊魏公九錫文》不宜作為"骨髓峻"的範例,其實劉勰之所以挑選此文,是因為它立意明確、條理顯豁、論證充分、語言精約,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致使群臣為之擱筆,這是理勝於情的例子。而司馬相如的《大人賦》被用作風力遒的範例,是因為對大人那種遊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嚮往,因而這篇文章非但沒有打消漢武帝好神仙的念頭,反而讓他"飄飄有凌雲之志",這是情勝於理的例子。

劉勰舉這兩個例子旨在凸顯風骨之別,而不是說這兩篇作品是"風骨"典範。

立"風骨"之義,是針對齊樑文風之"採乏風骨"的傾向:"若風骨乏採,則鷙集翰林;採乏風骨,則雉竄文囿。""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

"(《論語·雍也》)劉勰顯然以"風骨"為"質"的方面的要求,以"採"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較,質為本,文為末。劉勰作《風骨》篇與《情采》篇對舉,然偏重風骨,以矯時弊。

劉勰對"風清骨峻"陳義極高,《宗經》篇中"情深而不詭"、"風清而不雜"、"事信而不誕"、"義直而不回",或可為之註腳。作家只有"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才能"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其辭。""風骨"所具剛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經典"大義支援下"事信"、"義直",進而"結言端直"而產生的強大邏輯力量。

劉勰作《風骨》篇本意是在"宗經"背景下對"質"的方面進一步的要求,是在論"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風骨》中所含詩教內容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建安文學能否與劉勰所謂"風骨"相合呢?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與劉勰風骨論的"宗經"背景不合。

東漢士風的轉變濫觴於曹魏,"曹氏集團眾人不再追求什麼奇節異行的高名,而是重視那

種世俗的享樂生活了;他們不再峨冠博帶規行矩步,而是灑脫不拘行為放蕩;他們不再重視那些煩瑣無用的經學儒術,而是競相寫作抒寫胸懷的文學作品了。"(15)在劉勰看來,這種叛逆和放縱帶來諸多人格上的弊病。《程器》篇中說:

"文舉傲誕以速誅,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輕脆而躁競,孔璋傯恫以粗疏,丁儀貪婪以乞貨,路粹食甫啜而無恥。"後來顏之推應和此說,批評範圍更廣,語詞更尖銳。(詳見本文第三節)劉、顏的批評可看作正統儒家對建安文人品格的代表性評價。

不能想象劉勰會把具有濃厚"宗經"色彩的風骨桂冠加諸人品不足為訓的建安諸子。

其二,在劉勰看來,建安文學文勝於質,是齊樑綺麗文風形成的淵藪。劉師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學四個特點為"清峻、通脫、騁辭、華靡"。(16) "騁辭"、"華靡"均就文采而言。

劉勰論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辭采方面的才華:"陳思之文,群才之俊也。"(《指瑕》)"魏文之才,洋洋清綺。

"(《才略》)"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據案而制書,禰衡當食而草奏。"(《神思》)評價不可謂不高,但只是都偏重"文"(語言才華)的方面,而風骨強調的是內在的"質"的方面,以文害質的傾向正是劉勰所要反對的。

其三,建安文學從根本上是抒情的、感傷的文學,缺乏"骨力",也不以剛健為主要特色。建安文學的特色是"怊悵切情"的五言詩,而所抒之情是非常個人化的、任意放縱的情感,幾乎不用理性加以節制。但劉勰雲"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

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情采》)重情乏理,顯然不合風骨之義。建安詩人的情感內容大多是"憂生之嗟"(17),其格調是感傷和彷徨的,如同他們筆下的"驚風"和"驚鴻"一樣,絕少有凌雲壯志的抒發,他們偶爾的慷慨悲歌,骨子裡也是迷茫和絕望,絕非什麼剛健之風。

張師伯偉先生說:"建安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變。文人詩歌創作開始成為主角,這時的詩人可以說是'感傷詩人',出現的詩也是'感傷的詩'。

……所以在理論上,魏晉以前注重的是'言志',對外界的感動就包容於直接的言志之中;而魏晉以下注重的是'感物',由'感物'才進而言志,……"(18)的為確論。但我疑心有些建安詩人甚至無"志"可言--如果把"志"看作一種有堅實信仰支撐的"懷抱"的話,他們大多畢生走在探索"志"的路上。建安文人把舊的準則破壞之後,對未來應如何是沒有底的。

他們敢於歌哭笑罵,無所不為(所謂"通脫"),卻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新的足以安身立命的"志"。所以,即便他們挾著兩漢的大氣來唱悲歌,多少有些慷慨之氣,看起來近於剛健,但在古人,尤其是劉勰這樣的正統儒者看來,詩不言"志",還談什麼剛健和風骨呢。

3樓:匿名使用者

體現,是因為那時候的文人在那時候寫了一些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被後來的人說成了「建安風骨」,這都是後人封的,而且是因為曹操等人才出現的,是先有這些詩歌,後來被弄成「建安風骨」,並不是現在這樣,有了議**的格式,讓你寫議**!不知道你明白我的意思了麼?就是說曹操寫的時候並不知道他寫的就是按「建安風骨」寫的!

曹操和曹植的詩中都體現了建安風骨,分別有什麼特點?

曹操的詩風是什麼

4樓:閱讀與表達

曹操的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但形象鮮明。曹操的詩歌,一反兩漢幾百年間文人詩歌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達到了情文並茂和文質相稱的要求,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形成一種既內容充實,又有強烈感染力的質樸、剛健、清新、明朗的藝術風格——「建安風骨」。

曹操的詩不僅開創了建安文學一代詩風,對後來文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而且他以樂府舊題寫時事的作法,也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後來杜甫的新題樂府詩和白居易等人所掀起的新樂府運動,都可以追溯到曹操的樂府歌辭上來。 現存的曹操詩歌全是樂府歌辭。

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此形式對戰亂時期作真切描寫,表露了詩人傷時憫世的感情,寫得蒼涼悲楚。《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

曹操通過《苦寒行》和《劫東西門行》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漢末軍旅征戍生活的痛苦。前者描寫山路行軍的艱苦,後者抒發征夫懷鄉之情,這是作者戰爭生活的真實寫照,讀來如歷其境,深切感人。《短歌行》和《龜雖壽》則表現了他統一大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

這兩首是曹詩中的四言名篇,作者悲涼慷慨,以濃烈的抒情氣氛表達自己統一天下的志向,以及為完成末竟的事業繼繽奮發的胸懷。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其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

尤其要肯定曹操在四言抒情詩的巨大貢獻。其《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我們學習的《觀滄海》也是四言名篇。入選中學課本的《觀滄海》這種完全寫景的詩在他以前是不曾有過的。

因而曹操又是寫景詩的創始者。後來的嵇康、陶淵明等有成就的四言詩都深受其影響。

簡要概括下:曹操詩古直悲涼,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5樓:我的家鄉我說了算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

《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

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結合曹操,曹植,王粲的詩歌作品,分析建安時期的詩歌藝術特點

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 古詩 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也講究用辭和文采,但仍保持了樂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後來某些文人詩那般過分追求辭藻。此外,劉勰也強調 辭藻修飾與風骨良好的結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如像曹植的詩,既有一定的華美,又不至於傷害風骨,因此人們在提倡建安風骨時,不僅肯定了它的風骨,也肯定了它風骨...

初唐詩歌在唐詩發展中的作用,唐初詩歌在整個唐代詩歌發展中的作用。

初唐時期的政治和經濟比較穩定各行各業都在徐速的發展,所以這時候的詩歌發展也相當迅速,這時候的是個或以抒懷胸中大志或者讚頌有英雄事蹟。百家爭鳴,對詩歌發展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為後來唐詩的盛行做了相當重要的鋪墊和準備。最重要的是給唐詩的成長準備了肥沃的突然,才得以生根發芽,乃至成才。 初唐是唐詩的開創時...

若是袁紹在官渡之戰沒有敗給曹操,歷史會有怎樣的變化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一個轉折點,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役,袁紹擁有數倍於曹操的兵力,然而最終卻意料之外敗給了曹操,使得曹操聲名鵲起,也成為他統一北方的基礎。然而,如果在這次戰役中,袁紹並沒有失敗,而是打敗了曹操,那麼未來的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在官渡之戰前,袁紹的實力是強於曹操的,當時曹操眾將都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