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意思是什麼

時間 2021-08-17 09:58:40

1樓:龍騰夢露

立,確立;敬,尊敬。源,開始。祭,祭祀的意思。

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意思是禮儀因為敬重而確立;禮儀源於祭祀。

儒家的“禮”起源於祭祀

《孔子家語·問禮》篇,是言偃與孔子的對話。孔子在回答言偃的問題時,談到了對“禮之初”的認識,對於今人研究禮的起源與最初發展有重要價值。孔子說:

“夫禮初也,始於飲食。太古之時,燔黍擘豚,汗樽杯飲,蕢桴土鼓,猶可以致敬鬼神。”

顯而易見,孔子認為禮起源於祭祀,即禮起源於宗教,這與《說文解字》所謂“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完全一致。學術界認為,盛玉以奉神人的器物謂之“叟”,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進而又推之,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還有學者認為上古五禮之中僅有祭禮,冠禮、婚禮、喪禮全部為祭禮所包括在內。

可見,人類社會最初可能僅有祭禮,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他的禮才漸次出現。

2樓:時光慢遞

解釋: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意思是禮儀因為敬重而確立;禮儀源於祭祀。

【lǐ lì yú jìng ér yuán yú jì】立,確立;敬,尊敬。源,開始。祭,祭祀的意思出處:

“禮”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禮”有許多方面是後代“禮”的淵源。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視“禮”的教育。這句話也就是周代的時候出現的。

用法:“禮立於敬而源於祭”這句話通常用來表示中國古代禮儀中對神靈的敬畏。

參考資料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意思

3樓:路上的期盼

翻譯: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再傳**的《論語》中《為政篇》。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4樓:

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原文】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

“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註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裡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5樓:洛玉英真君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意思是: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出處

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摘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白話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為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孝道,我回答他說:

‘不要違背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對話背景

孟懿子是魯國的權臣,孔子的時代,魯國國君的權力,被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掌握,此時禮崩樂壞,三家已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中,雖身為大夫,卻時常蔑視禮制,做出許多僭越的行為,孔子對此很不滿,曾經說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表現出他對三家違背禮制行為的氣憤。

孟懿子作為三家之一,他的父親孟僖子死時,曾囑託他向孔子學習禮,因此才有本章他問禮於孔子的事。孔子也借他問孝的機會來教導他不要再做違背禮制的事。所以當他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對以“無違”。

孔子回答簡單而模糊,這是由於在他面前孔子不願當面譴責他,因此就採取了這種方式。

6樓:

以禮事之 以禮葬之 以禮祭之

就是講禮貌

7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站在整體的社會結構角度審視“孝”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的當下性

詳解:“孝”,對於孔子、儒家來說,只是一個很日常的概念。在孔子那裡,絕對沒有後世被改裝的所謂“以孝治天下”的想法。

孟懿子,魯大夫,其父要求其學禮於孔子,也算是孔子早期**之一,但此人對孔子有點像猶大之於耶穌,所以後來一般都不把他當成孔子的**。

“違”,本義“離開”;“無違”,就是不要離開當下社會的現實,這包括了文化、經濟等。後來有些人把“無違”當成不要違背父母,這顯然是不對的,於實際情況不合,難道殺人放火之輩就沒有兒女?難道他們的兒女也要跟著殺人放火才是“無違”?

而且,孔子在後面也給出了“無違”的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裡,孔子強調的是“禮”,由於“禮”在《論語》中被反覆提到,很多相關問題必須在後面逐步解決,但這裡必須首先知道,“禮”對於孔子來說是當下的,沒有超越現實永恆不變的“禮”。

“禮”,最初與“祭神求福”的“禮儀”相關,進而引申到社會生活中各種行為上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而這,必然與當下社會當下本身相關。而“孝”本身,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範,同樣具有當下性。因此,在孔子看來,所謂的“孝“,是在社會行為規範的動態系統中一個當下的呈現。

沒有任何先驗的規範,使得“孝”有絕對不可更改的標準。如果你父母是漢奸、東條英機,大義滅親就是最大的“孝”,這才是真正的“無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離開。

”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說:“不要離開”。

”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道:

“父母在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侍奉他們;父母去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安葬、祭祀他們。”

“禮者,人道之極也”是什麼意思?

8樓:天上飛

禮者,人道之極也,意思是;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出自:戰國荀子《荀子·禮論》

原文: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譯文:不崇尚禮法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法,那就是沒有教養之民,知道禮法的人,則知書達禮,可以說是有教養之士,這是根本,並不是胡說八道。

荀子認為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不按“禮”辦事,社會就會瓦解,陷入混亂,人將無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禮”作為了自己的理論落點,同時也是他的學說的核心。

9樓:韓琴

釋義: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語出先秦荀子《荀子·禮論》,是荀子對禮的論述,詳細描述各種禮儀的運用和價值,荀子以為禮的起源在於抑制人的慾望,因為人的慾望無限,而社會的物質有限,如果沒有禮的存在,人的慾望要無限滿足,必定帶來社會混亂。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意思是說做人沒有禮節就不能生活,做事沒有禮節就不能成功,治國沒有禮節國家就不能安寧。

荀子解讀《禮經》 而成《禮論》,重點在於提煉調節人性的慾望在於禮,重點在於喪禮的運用和祭祀的意義。一篇《禮論》對於先人的《禮經》做了很好的解讀。這也是儒家思想的進一步提升。

擴充套件資料

《荀子·禮論》共分為五段,第一段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爭鬥,最後無法收拾。所以先王制定禮義,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和要求,禮義就是為了使慾望和外物得以平衡才出現的。

第二段講述禮最突出三種本原:一為天,二為先祖,三為君師。荀子認為,天子的種種禮,突出的是尊敬本原和實用。

兩者結合,就成為天子禮的表現形式,是最盛大的禮。第三段作者認為禮的發展是有過程的,最完備的禮是其形式盡善盡美地代表了人的情感。這樣的禮人們是樂於接受的。

禮的作用其大無比,禮所含的啟發其深無比,它是為人的最高準則。

第四段中荀子指出,禮是用來謹慎對待生死問題的,人不能厚生而薄死。同時,禮又是用來謹慎處理吉凶的,使吉凶各不相掩。此外禮還是用來取長補短、損有餘補不足、表達愛敬、養成良好品行的。

人的天性是質野的,而人為的東西(禮)則有漂亮的外在形式。二者合一,則天下大治。

第五段這部分文字曲盡其詳地描述了各種喪禮及其含義。文中指出,在喪禮中始終如一,依禮而行,既體現了孝道,也體現了聖人之道。

畢共畢敬是什麼意思,畢恭畢敬的意思是什麼?

形容態度十分恭敬,後來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畢 十分。畢恭畢敬 詞 目 畢恭畢敬 也作必恭必敬 發 音 b g ng b j ng 釋 義 形容態度十分恭敬,後來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出 處 詩經 小雅 小弁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示 例 他 地將書遞給了老師,請求解答兩個疑難...

文言文為武帝所禮禮是什麼意思重用的意思嗎

文言文中 為武帝所禮 中的 禮 字,動詞,意思是禮重 禮敬尊重 不是重用的意思。為武帝所禮 一句,出自 晉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華廙傳 上下文是 廙字長駿,弘敏有才義。少為武帝所禮,歷黃門侍郎 散騎常侍 前軍將軍 侍中 南中郎將 都督河北諸軍事。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 華廙字長駿,才思敏捷。年少的...

敬忝末座 的意思 敬陪末座是什麼意思?

恭敬而慚愧地坐在最後的位子上作陪。用於自謙。敬忝末座 是指在宴會中,因輩分小或地位低而坐在最後面的座位。這是受人宴請時說的客氣話。敬,恭敬,謙讓,此處用作敬辭。忝,辱,有愧於,用作謙辭。末座,分座位時,座次最後的位子,也稱為 末席 語義分析 敬忝末座 在語義上自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敬 和 忝 兩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