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哲理故事

時間 2021-08-14 14:47:46

1樓:匿名使用者

1 山頂大笑-藥山惟嚴

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禪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藥山本來是石頭希遷的學生,一天,藥山問石頭希遷:"三乘十二分教義,我還粗略領會一點。

禪門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我實在沒有弄明白,請**為我指點。"石頭希遷:"這樣不對,不這樣也不對,這樣不這樣總是不對,你怎麼辦?

"藥山不知所措。石頭希遷:"你的因緣不在這裡,還是到馬大師那兒去吧。

"藥山惟嚴稟受師命,恭敬地去禮拜馬祖道一禪師。還是那些提問。馬祖道一:

"我有時教它揚眉眨眼,有時不教它揚眉眨眼,有時揚眉眨眼的是它,有時揚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麼理解它?"藥山聽了恍然大悟,便向馬祖禮拜。

馬祖道一:"你見到了什麼道理,就行禮拜謝?"藥山惟嚴:

"我在石頭希遷老師那裡,就好比蚊子叮鐵牛,不得其門。"馬祖道一:"既然這樣領悟了,就得好好護持。

"有一天,藥山惟嚴在禪坐,石頭禪師見後便問:"你在這裡幹什麼?"惟嚴答到"什麼也不幹。

"石頭說:"這樣就是閒坐了。"惟嚴說:

"如果是閒坐,就有所作為了。"石頭又問:"你說什麼都不幹,到底不幹什麼呢?

"惟嚴答道:"千聖不識。"

一次,惟嚴禪師在坐禪,僧人問他:"**,你坐著呆呆地思量什麼?"禪師回答:"思量這個不思量。"僧人不解地問:"不思量的怎麼思量?"惟嚴說:"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嚴禪師登山散步,忽然雲霧散開,月亮露出了身影,禪師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傳到了周圍十幾裡外還聽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來問,僧徒們說:

"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刺史李翱聽說此事,為藥山惟嚴賦詩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2 禪宗公案:聖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第一個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中國信佛的第一個皇帝,他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名字叫蕭衍,他度很多人出家為僧,建塔、造寺、塑像裝金,自己還披袈裟上座講《放光般若經》,人稱佛心天子。所以達摩第一個去看他。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聖!

梁武帝一見達摩,就把這教下最玄妙的極則問題提出來問:聖諦第一義是怎麼一回事?考考達摩。

哪知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聖、真、俗的圈繢,到大宗師手裡,輕輕一捏,便粉碎無餘。達摩應聲答道:「廓然無聖!

」我們如在這句話下薦得,便歸家穩坐,飢來吃飯,倦來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這裡分是分非,說長道短了。

「廓然」,就象虛空一樣遼闊,廣大無邊,清虛靈明,不動不搖。這是暗示我們的心性猶如虛空一樣,遼闊虛明,清空廓徹。「無聖」,既然象虛空一樣的靈明廓徹,一樣也沒有,當然沒有聖,也沒有凡了。

但須注意,雖然一切沒有,這知道沒有的是誰?達摩大師把這無法形容、比擬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盤托出給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

武帝只知持論教義,說凡道聖而不明心性。不知道這說無的是誰,道有的又是誰,而當面錯過。禪師家猶如善舞太阿劍的能手,輕輕一揮,就把你心中的凡聖、真俗等等葛藤,齊根斬斷,直下指點你見性。

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於聲色而不識,果能一切放下,不隨聲色物相遷流,這妙明真心猶如遼闊的太虛空一樣,**有聖有凡?

雖然一切沒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這知道沒有的是誰?就是達摩祖師當時指點梁武帝見道的「廓然無聖」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們著相,心中存有聖凡見,就不能見道,要離相離見才能入道。

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說廓然無聖,連聖也沒有豈不落空?可人家說你是聖人呀!你怎麼說聖人也沒有呢?

於是帝繼問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

梁武帝在有「聖」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問:「對朕者誰?」以為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說「無聖」,那麼,站在對面的是誰?

這句話有兩重意義,一者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二者和我對話的是誰?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但在宗下就不這樣,而是取第二重,問這能對話的是誰?

就象我們現在參禪問:唸佛是誰?拖死屍的是誰?

講話是誰?聽話又是誰?這個「誰」就有分量,象是問話,卻是直接指示你見性。

這句話不這麼好答,不是見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動,手足無措,不知落處。但是達摩祖師是大宗師,他明知你是第一重問義,死馬權作活馬,強作第二重問義答道:「不識。

」達摩祖師這句答話真疑殺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師,怎麼說不識?

這「不識」二字,從表面看,似乎是不認識,但實際是直示真心酬對他是誰的「誰」字。這能問和能答的東西,有相可見嗎?有能所相對嗎?

無相無能所,有誰認識誰呢?當我們開啟本來之際,身心世界都沒有,只是一片虛明,沒有色相,沒有相對的二者,有誰認識誰?這個「不識」有如千鈞之重,如會得,則當下悟去;如輕率地只當認識不認識會,則磋過了也。

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雖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禪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當下悟,不是拖泥帶水的說教。在兩三句問答之中,語不投契,所以達摩踏著一根蘆葦就渡江到魏國去了。

帝后舉問志公,志公曰: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

這梁武帝回到後宮去問寶誌公。志公就問梁武帝,你還識得達摩嗎?帝曰:「不識。」

志公曰:這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請。

志公曰:莫道陛下發使去請,闔國人去,他亦不回!

寶誌公說,不用說你陛下遣一個使臣去請達摩祖師回來,就是你把全國人發動去請達摩,達摩祖師也不回來了。這為什麼呢?因為達摩祖師是來傳佛心印,度有緣眾生的,不是來受你供養的,他更不需要名譽,只要得一個半個開悟之士能接法,紹隆佛種就是了。

達摩祖師渡江至魏後,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師,徹悟心源而傳法。其餘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們只得禪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

那麼,學禪這麼難,值茲末法時代,豈不要斷絕佛種嗎?不!末法時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廣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

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揚,禪門是會興隆的。因為有佛、菩薩的偉大慈悲力量加被,只要深信不怠,天**於茲、夕於茲,流連於茲、顛沛於茲,不斷地前進,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參考資料:網上資源

2樓:淦莊念俊艾

以不變應萬變

一個事中包含了一切理,一個理中包含了一切事。

退步原來是向前

。。。,/,/,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天寒山問拾得,這世上有人謗我,欺我,辱我,賤我,損我,輕我,騙我,罵我者,我該如何處置?拾得說,那你就要,忍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些年,你且看他!

4樓:行願佛子

自己去看吧

5樓:小糊塗看世界

佛學小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求出自佛經的哲理小故事

6樓:藍色的楓

徒弟去見師傅,向**說:「我已經學夠了,可以出師了吧!」

**問:「什麼是夠了呢」「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那麼去裝一大碗石子來吧!

」徒弟照做了。「滿了嗎」「滿了。」**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碗裡,沒有溢位來。

「滿了嗎」**再問。「滿了!」**又倒了一杯水下去,依然沒有溢位來。

「滿了嗎」

感悟:哪個少年不輕狂可是學海無涯,如果不勤於精進,不勇於超越,將一無所成。

7樓:滴血眼睛

(一)前世是誰埋了你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

。到那一天, 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

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 一息。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搖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 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 畫面切換.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看到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嗎?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唰地從床上做起,病癒。

人生與哲理的故事,人生哲理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 紅樓夢 中詩。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好了歌解注...

短小的哲理故事以內,短小的哲理故事 100字以內

一天沒事兒,我站在一個賣辣椒的婦女的三輪車旁,趁著眼前沒有買主,我自作聰明地對她說 你把辣椒分成兩堆兒吧,有人要辣的你就跟他說這堆兒是,要不辣的你就給他說那堆兒是。沒想到賣辣椒的婦女卻只笑了笑,輕聲說 用不著!說著就來了一個買主,問的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句老話 辣椒辣嗎?賣辣椒的婦女很肯定地告訴他 顏...

求哲理故事,急,求一個哲理故事,急

一枝梅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泰戈爾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