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嘗跂而望矣”中“跂”讀音是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43:43

1樓:鹿鹿

跂讀音:

人教版曾經注音為qì

語文版教材則注音為qǐ

按照王力主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說法,應該是後者,踮起腳後跟。

(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00頁)。

基本釋義:

[ qí ]

1.多生的腳趾:“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

2.爬動:“~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闢危殆。”

3.慢走。

[ qǐ ]

古通“企”,踮起:“吾嘗~而望矣。”

跂 [qì]

〈動〉抬起腳後跟站著

離縱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亦謂跂足自高而訾毀於人。”

吾嘗跂而望矣。——《荀子·勸學》

又如:跂望(舉起腳跟遠望);跂踵(舉起腳跟遠望);跂予望之(舉起腳跟遠望)

盼望;嚮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歸。——《史記·高祖紀》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欽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

另見 qí

跂 [qí]

〈形〉(形聲。從足,支聲。本義:多出的腳趾)

同本義跂,足多指也。——《說文》

而枝者不為跂。——《莊子·駢拇》

又如:跂骨(腳跟骨,脛骨前垂的部分)

通“歧”。分叉

夫挾依於跋躍之術。——《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又如:跂趨(不同的趨向);跂途(歧路)

另見 qì

組詞:跂仰 蝭跂 跂立 跂跂 跂坐 跂趾 跂腳 跂蟯 瞻跂 跂蹻 跂懸 跂步 踴跂 跂踵。

2樓:匿名使用者

“吾嘗跂而望矣”中“跂”讀音是:qí,意為提起腳後跟。

出自:戰國 荀子《勸學》

原文選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釋義: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

須臾:片刻,一會兒。跂:

提起腳後跟。博見:看見的範圍廣,見得廣。

疾:快,速,這裡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巨集大。彰:

清楚。假:藉助,利用。

主題思想:

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作者思想成就:

荀子極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的教育。禮是倫理價值,是修身時具體實踐的專案;禮制鼓勵君子行事節制、謙讓,避免與人競爭,依禮行事的,才可以成為社會的上層成員。

統治者必須以禮義修身才能成為君子,實現理想中和諧的社會秩序。選出相國時,也要採用禮為道德標準。君子制定和推行禮教,建立善良的社會風俗,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遵守。

荀子否定人有先天的道德觀念。人性中並無道德的原理,正如天是自然之天,其中亦無道德原理。道德是人為的,即所“偽”。荀子主張“化性而起偽”,用人力改變天性。

社會制度,道德文化,都是人為的,經過學習而得。道德不是自然界本有的東西,而是後天環境和社會教養的產物,人的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並非本性。

3樓:修夢山

qǐ,人名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一教材註解15號

《勸學》裡“吾嘗跂而望矣”裡的“跂”字的讀音是什麼?

4樓:evisu金

跂[qí]

跂[qǐ]

跂[qí]

跂[qǐ]

釋義:[ qí ]

1.多生的腳趾:“故合者不

為駢,而版枝者不為~權。”

2.爬動:“~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闢危殆。”

3.慢走。

[ qǐ ]

古通“企”,踮起:“吾嘗~而望矣。”

組詞:踶跂、跂足、延跂、跂仰、跂趾

詳細釋義:

跂〈動〉

抬起腳後跟站著

離縱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亦謂跂足自高而訾毀於人。”

吾嘗跂而望矣。——《荀子·勸學》

又如:跂望(舉起腳跟遠望);跂踵(舉起腳跟遠望);跂予望之(舉起腳跟遠望)

盼望;嚮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歸。——《史記·高祖紀》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欽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另見qí

跂〈形〉

(形聲。從足,支聲。本義:多出的腳趾)

同本義跂,足多指也。——《說文》

而枝者不為跂。——《莊子·駢拇》

又如:跂骨(腳跟骨,脛骨前垂的部分)

通“歧”。分叉

夫挾依於跋躍之術。——《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又如:跂趨(不同的趨向);跂途(歧路)

另見qì

吾嘗跂而望矣 跂的讀音

5樓:匿名使用者

人教版的語文書裡的注音讀qǐ(第三聲)。

6樓:匿名使用者

人教版的語文書裡的注音是“qǐ(第三聲)”,意思是踮起腳跟。

新華字典裡跂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qí(第二聲),另一個是qì(第四聲),符合踮起腳跟這個意思的讀音是qì(第四聲),這是我班上的一個同學發現的,所以她覺得書上的注音是錯的。

但是我又去查了古漢語字典,發現那裡面跂字的讀音同樣有兩個,是qí(第二聲)和qǐ(第三聲),符合踮起腳跟的意思的讀音是qǐ(第三聲)。新華字典和古漢語字典裡的字的讀音不一樣

《勸學》裡“吾嘗跂而望矣”裡的跂字的讀音是什麼人

7樓:evisu金

跂[qí]

跂[qǐ]

跂[qí]

跂[qǐ]

釋義:[ qí ]

1.多生的腳趾:“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

2.爬動:“~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闢危殆。”

3.慢走。

[ qǐ ]

古通“企”,踮起:“吾嘗~而望矣。”

組詞:踶跂、跂足、延跂、跂仰、跂趾

詳細釋義:

跂〈動〉

抬起腳後跟站著

離縱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亦謂跂足自高而訾毀於人。”

吾嘗跂而望矣。——《荀子·勸學》

又如:跂望(舉起腳跟遠望);跂踵(舉起腳跟遠望);跂予望之(舉起腳跟遠望)

盼望;嚮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歸。——《史記·高祖紀》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欽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另見qí

跂〈形〉

(形聲。從足,支聲。本義:多出的腳趾)

同本義跂,足多指也。——《說文》

而枝者不為跂。——《莊子·駢拇》

又如:跂骨(腳跟骨,脛骨前垂的部分)

通“歧”。分叉

夫挾依於跋躍之術。——《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又如:跂趨(不同的趨向);跂途(歧路)

另見qì

8樓:青山候白首

這裡應讀qǐ,可以把它視為一個通假字,通企,企本身意為:提起腳後跟站著,根據讀音讀法,通假應讀它通假字的讀音。

9樓:匿名使用者

人教版曾經注音為qì

語文版教材則注音為qǐ

按照王力主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說法,應該是後者,踮起腳後跟。

(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00頁)

吾嘗跂而望矣?吾嘗跂而望矣的而什麼意思 吾嘗跂而望矣的而解釋

吾嘗跂而望矣出自 勸學 先秦 荀子。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

《勸學》裡「吾嘗跂而望矣」裡的跂字的讀音是什麼人

evisu金 跂 q 跂 q 跂 q 跂 q 釋義 q 1.多生的腳趾 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 2.爬動 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闢危殆。3.慢走。q 古通 企 踮起 吾嘗 而望矣。組詞 踶跂 跂足 延跂 跂仰 跂趾 詳細釋義 跂 動 抬起腳後跟站著 離縱而跂訾者也。荀子 非十二子 注 謂跂足...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董姝彤 翻譯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 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 多 字意 嘗 曾經 須臾 片刻 所學 所字結構,指學習的收穫 誰的雨天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 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 多 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 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 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