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的意義及對人生的理解

時間 2021-08-11 17:36:20

1樓:盡責的木子老師

孝經的意思主是孝道,而“孝道”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五點:

1、珍重生命

《孝經》開篇即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天地之間人為貴,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因而珍惜生命,是行孝盡孝的開始,是最基本的孝。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生),惟人為貴。”保全好父母給以的身體,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給予的生命就是孝。

健全的身體是敬養父母的前提、承載事業的物質基礎。曾子也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什麼叫“全”呢?“不虧其體,不辱其身”,不使身體受到了傷害,就叫做“全”。全身行孝也不單是一個人個人的事,一個人上有父母,列祖列宗,下有子孫後代,是一個鏈條,關係著整個家族,所以你不可以隨便傷害它。

有一句俗語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2、敬養父母

敬養父母即是懷著“誠敬”之心“奉養”父母。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是孝的最起碼的要求。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說:“現在人只把能養父母便算孝了。但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著。

沒有對父母一片尊敬之心,又在何處作區分呢?”是的,不敬不畏就是不孝。

那麼,怎麼算敬養,怎麼算孝子之行呢?《孝經》中提出來“五備”: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也,然後能事其親。

“五備”的要義在於要將父母放在心上,包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包括以誠敬的心情做好“生,養,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3、“承志”、“立身”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古人主張對父母正確合理的意願與事業,應該支援和繼承,這是很重要的孝行。《偽孔傳》雲:

“繼先祖之志為孝。”《禮記•中庸》中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這裡的“志”和“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先人的遺願、事功和經驗。

所謂“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儒家的人生觀主張人生在世要積極入世,對社會作出貢獻。《孝經》強調孝的最高層次是尊親、榮親,即“大孝尊親”。

做子女的,必須有積極的優秀的嘉言善行,有積極的出色的成就,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得享尊名,殊榮加身。民間所謂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也正是這個道理。

4、“無違”、“諫諍”

古人主張子女要孝順父母,就是要盡心盡力奉養父母,內心始終儲存著真誠的愛心和敬意。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無違”。“無違”,不是指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而一味順從,而是指沒有違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於本心,出於至誠。

儒家是不講“愚孝”,也是不講“愚忠”的。孔子認為對父親的不義行為必須要進行勸止,這樣才能使他不作違禮的不義的事情;如果兒子盲目服從父親,就是不孝之子。孔子還提出了“事父母幾諫”,意思是說做子女的當然要孝順父母,但是父母的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當出現錯誤時,怎麼辦?那就不要盲目服從,要勸止,當然這種勸阻是婉言耐心的說服,諫諍是原則,怎樣諫諍是方法;原則要堅持,方法也要講究。

5、慎終追遠

敬養父母與諫諍都是“事生”的內容,孝的完成還有“事死”的內容,曾子將其歸結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作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儀禮。孔子認為“事死”有兩個方面:

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孔子把“祭祀”作為治理國家的大事之一,認為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終”是要求謹慎地態度對待父母的安葬;“追遠”,要以恭敬的態度進行祭祀。

這樣,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於忠厚了。為什麼要“慎終追遠”?因為這是為人之子的一件大事。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終矣。”通過葬禮和祭祀,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敬意和感恩,這是抒發內心情感,也是祈求祖先護佑,還是尊親行孝的具體表現。

2樓:羊肉果子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書共分18章。

意義孝道

塑造中華美德的《孝經》。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為以孝為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絡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聯絡起來,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道德秩序。

《孝經》在長期以來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與法

《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刑律)聯絡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關係和道德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經2023年8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根據2023年8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0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2023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修訂,2023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2號公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分總則、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宜居環境、參與社會發展、法律責任、附則9章85條,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不常看望老人將違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3樓:亢惜鑲

孝經》以孝為中心,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孝文化,尤其是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及其具體的內容與方式,加以總結、概括和昇華,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以《孝經》為代表的中華孝文化,作為傳統的家族社會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具有家庭的和社會的雙重意義。它既是倫理學,又是道德哲學。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孝經》一方面適應了維護家族制度穩定,協調以父子關係為軸心的各種關係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歷代統治者利用來為其**政權服務。

當今社會,君主**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孝經》中與之相適應的某些思想觀念、道德規範也不再適用。但是,《孝經》中包含的體現人類親情、符合民眾意願,倡導孝老愛親,主張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珍視。尤其是在我國面臨老齡化時代嚴峻挑戰的今天,深入研究、挖掘、繼承和弘揚《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時代新人,弘揚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解決好億萬老年人安度晚年這一重大民生問題,維護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孝經》中貫穿著兩個基本觀念,一個是“孝”,一個是“忠”。

我們先來說“孝”:

“孝”的觀念在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其漢字構成是,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經》開篇第一章就指出: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觀念作為中華文化的始發性觀念和文化精神,廣泛深入地滲透於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民族用以衡量人的品行的根本標準,是指導人們處理諸多人際關係的基本依據。“孝”的意識和行為涉及到肉體與精神、父母與子女、長兄與幼弟、傳宗接代與光宗耀祖等多個側面,是全面而深刻、辯證而統一的。

由於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片面性否定,人們對“孝”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因此,我們對《孝經》的古為今用,就是要丟掉盲目性,去掉片面性,堅持實事求是、全面辯證的思想方法,對“孝”的觀念進行再認識,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大學生應該怎樣學習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

4樓:吾道以一貫之

博覽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從問題出發,還要能回到問題,多實踐,最後的落腳點在自己。

想要什麼,應該要什麼,可以要什麼,這是三個大問題。

個人以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人才。

5樓:如是我聞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是**於社會實踐中又高於社會實踐的東西,懂的如何更好的進行社會實踐,如果在懂點哲學,就比學哲學還要一點;(前提是你要上進加有一定的悟性)

什麼是人文哲學

6樓:毛昊天張朗

哲學,是理抄

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襲

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等基礎科學和農業科學、生物學、醫學、材料科學等實用科學

學習哲學有利於學習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嗎?

7樓:孑慳

哲學是方法學和認知論等的集合體。非常具有指導意義,你如果學好了,可以從更高的層次,更多的方面認識學習人文和社會,極具價值。

不過學哲學一定不要把自己禁錮在一家之言裡面,這樣反而是阻礙。

讀書對人生的意義,堅持讀書,對人生而言有什麼意義

一嘆 讀書的意義在於獲得智慧,所以有字書和無字書要一起讀。有的人大字不識,卻一生讀盡無字書,同樣堪稱飽學之士。將遇到的人與事當作書來讀的人,是真正的讀書人。人如字,事如書,讓讀書迴歸生活,讓有字與無字合一,便是讀書的意義。讀書是為了打破侷限,獲得更加豁達與平和的心態,它是最低成本 最便捷的一種途徑。...

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因人而異,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觀點。我個人覺得吧,如果你有愛你的家人和朋友戀人,你會覺得人活著很幸福,也許那是人存在的意義 如果你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但是你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你想要的目標,那也是活著的意義 再如果你覺得擁有的東西沒有重要性,甚至可以拋棄,那說明你想擁有的東西是其他的,探索一下吧,總會有驚...

你對人生是怎樣理解的,談談你對人生的看法,感悟?

蘇鯢 人生觀的核心問題是認識與處理個人發展同社會進步的關係,即私與公的關係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各種人生觀都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產物。由於各個時代的各個階級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經歷和境遇不同,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認識不同,人生觀也就必然不同。評價一種人生觀是進步的 革命的,還是落後的 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