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形容的是山海經中哪個怪物

時間 2021-07-01 00:39:54

1樓:匿名使用者

饕餮漢語拼音:tāo tiè

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饕餮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祕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

它是貪慾的象徵。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

上面幾段話裡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凶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圓眼吊睛,**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這個特徵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倆養過狼,太知道狼的這個天性了,咱倆可以舉出無數個狼貪食的例子。

天下再沒有比狼更貪食的動物了。不信可以讓人去問老牧民,天下最“貪食的惡獸”是誰?回答肯定是狼。

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併列。中國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嚥”,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

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三是,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徵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

因此,只有屬於民族的圖騰才有資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鐫刻鑄造在寶鼎重器之上。這一現象又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到商周時,華夏族可能還仍然崇拜狼圖騰,至少是猛獸圖騰,炎帝黃帝族祖先的圖騰崇拜遺風可能還繼續存在,而周朝時期的華夏族受狼圖騰的影響更深,因為,周起源於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圖騰的遊牧族。

其二,當時的“龍”可能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為華夏族的民族圖騰,否則,象徵王權的寶鼎就一定會以龍作為主要紋飾。而且,當時周天子也還沒有坐龍座,那時還延續著炎黃遊牧遺風,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紋飾主要由饕餮紋和雲紋所組成,以饕餮為中心,雲紋環繞其周圍。顯然,饕餮神獸在天上,從雲層裡探出頭,俯看人間。它的身體則藏在雲裡,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龍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腦袋後面續上龍身,那就與後來的標準龍相差不遠了。

所以,我認為,在狼圖騰和龍圖騰之間可能還有一個饕餮圖騰的過渡階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後來龍的猙獰面目。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後人因其面相凶惡、神祕、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於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

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凶惡面孔。若論神祕、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饕餮紋到底指稱什麼?歷來爭論紛紜,迄今尚無定論。有說是牛、羊、虎、鹿、山魈……。

在這諸說中,饕餮為虎說聲音最響。許多從事原始文化與藝術研究的學者認為,饕餮紋是虎紋的誇張、變形。在古代,虎亦為很重要的通天神獸,巫師乘虎的造型在後世文物中多有出現。

而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在“龍鳳”崇拜之前,曾有過一個相當長的龍虎崇拜的階段,龍虎鬥圖案造型在東周至西漢時代大為盛行,其中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龍虎相鬥圖最為精美,氣勢不凡。古人認為虎為陽獸,“雲從龍,風從虎。”龍虎相鬥表示陰陽交合。

在漢代,蒼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東、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國歷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龍之下。然而,古籍中對虎的神通的描繪顯然難與饕餮在青銅器上的顯赫地位相比。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

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雲:“週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

“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

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2樓:匿名使用者

饕餮 不是山海經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

山海經的異獸

3樓:棗莊胡忠誠

太多了,直接看《山海經》不完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山海異獸登入口登不上去啊。客服部感緊修復啊

5樓:辜絲赧浩嵐

這是張旺畫的十大妖仙中的辟邪

饕餮,辟邪,獬豸,貔貅分別指什麼?

6樓:樂觀的高飛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

的一種神祕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辟邪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形似獅而有翼的神獸。據傳說,它象徵著“仁”與“瑞”。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

7樓:peking在路上

【獬豸】古代神判與神裁思想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髮,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俗稱獨角獸。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

8樓:正康三年

饕餮,tāo tiè,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祕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慾。

辟邪,bì xié,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形似獅而有翼的神獸。據傳說,它象徵著“仁”與“瑞”。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

不過,吃多了要拉肚子。有一天,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貔貅的**就被封住了。從此,金銀財寶只進不出。

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每天最好把他拿起來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樣,財運就會跟著來。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

辟邪獬豸,xiè zhì,獬豸又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徵。

貔貅,pí xiū,又稱“辟邪、天祿”,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漢族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凶猛的瑞獸。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洩,只進不出、神通特異,故有招財進寶、吸納四方之財的寓意,同時也有趕走邪氣、帶來好運的作用,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非常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財、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貔貅與龍、鳳、麒麟一樣是一種虛構的吉祥動物,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

9樓:匿名使用者

【獬豸】 (xiezhi) 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髮,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

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牴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饕餮】(taotie) 神異經·西南荒經》:

“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

《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雲:

“週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

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

“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 《路史·蚩尤傳》 ),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附:狍鴞: 《山海經·北次三經》 :

“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 貔貅 古書上說的一種凶猛的瑞獸。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 天庭。

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

“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

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辟邪 南方人稱貔貅(pí xiū)又名天祿,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

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