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賞析閱讀

時間 2021-06-26 01:15:12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口箱糖

詩歌賞析至情至理、豪邁高潔的情懷

——重讀蘇軾《水調歌頭》這是蘇軾一首著名的中秋詞,此詞構思奇特,境界清虛,胸襟豁達,才氣飄逸,歷來被推為寫中秋詞的絕唱。這首詞語言明白如話,可以說不假雕飾,洗盡鉛華,如出天籟。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邁高潔的情懷撼人心魂。

全詞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同時又寄寓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詩人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來,傳頌不衰,深得人們的喜愛。

中秋月圓人不圓,這對於經歷了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蘇軾來說,舉頭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說:悲莫悲兮生別離。

朋友離別、骨肉分散,可說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來,出現了許多寫離情別緒的詩詞。那麼,蘇軾的這首詞是如何表達這種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雖然此詞用了明白如話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進行抒情和說理,但是卻擯棄了線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採取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現為抒情方式的豐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於景,寓情於理。開頭幾句為一個層次,接連問月問年,好似屈原的《天問》,起得奇崛,情思高遠。又逢佳節,皎月當空,面對皎潔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詩人神思飛揚,情懷激盪,不禁對月發問,明月你何時開始有?

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這問月問年,好似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表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自然、對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宮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詩人也設想自己是月中人

2樓:匿名使用者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

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3樓:匿名使用者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句是本詞的序言,交代其寫作有關方面的情況。

是在中秋夜歡飲賞月大醉時,即境生情,寫下的懷念弟弟蘇轍的一首詞作。本詞是最負盛譽的中秋詞,《水滸》「血濺鴛鴦樓」一回歌妓中秋賞月飲酒即唱此詞。詞作於熙寧九年即丙辰(1076)中秋。

當時,蘇軾因不合於新政,第次出任地方官知密州,時其弟蘇轍在濟南,兄弟間已有

六、七年未能見面。詞的上片寫中秋歡飲達旦。下片兼懷子由。

開篇從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面對皎月,飲酒對歌,浮想聯翩,不甚感慨。由中秋圓月,勾起對親人的想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是議論,脫口而出,是自古名言。「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直接是對子由而發的祝願,它語出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也是代天下所有的牛郎織女立言的。

它表達了一種通達的人生觀:現實人生儘管有缺憾,卻依然使人留戀,讓我們以對親愛者的良好祝願來彌補這一缺憾吧。全詞以詠月貫穿始終,詞的上片抒情中帶議論,下片中議論中有抒情,表現出詞人富於憧憬而又直面現實、由把握現實而超越現實的自然觀、人生觀及人格美,給人以充分的審美享受和積極的思想影響。

此詞行文明白家常,清空一氣,讀之無任何語障,然措語多有出處,大覺有書卷氣即文化氛圍,只是作者信手拈來,得之不覺耳。